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隆重推出年度大展“小时代的日常—一个十七世纪的生活提案”,图为展场照。(台湾故宫提供)

人气: 7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9年10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北报导)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隆重推出年度大展“小时代的日常——一个十七世纪的生活提案”,尝试从古人处理身外之物的态度,回看现代的人与物的关系。

台湾故宫表示,这个展览诉说的小时代是指十七世纪而言,那是一个有趣,并且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时期。以现代物质文化研究来看,既可从东西交流的角度,一窥当时探险家跋山涉水开拓航道的故事,也能从江南视线了解文人世家看似平淡,其实分外讲究质感、别有一番趣味的日常。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铜方薰炉。(台湾故宫提供)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明文从简画〈水面闻香〉。(台湾故宫提供)

“此次年度大展”,台湾故宫说,通过十七世纪的文徵明(1470~1559)曾孙文震亨(1586~1645)书写的《长物志》归类而出的“书画”和“器具”两个章节作为策展基础,除了重新发掘博物馆藏品蕴含的人文脉络之外,也探索古人游赏于物的点滴细节,从中梳理与之相关的交游网络,以及赏古风逐渐影响一般居家日用的面向。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明 娇黄锥拱兽面纹鼎。(台湾故宫提供)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明末清初 朱三松款竹雕仕女笔筒。(台湾故宫提供)

展览分成四个单元,除故宫院藏外,国家图书馆更慷慨商借包括明版《长物志》在内等的珍本图书;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也商借一件明代宜兴紫砂壶。单元一“文震亨与长物志”,藉由善本古籍与书画类作品,勾勒出作者的生平与交游及其作为鉴赏指南的《长物志》一书的出版与流通。单元二“文青品味”,呈现古代文人圈日常用物的样态与品评观点。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明张宏〈寒山高逸〉轴。(台湾故宫提供)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文震亨书五言律诗成扇。(台湾故宫提供)

单元三“可用之物”则以带有藏家标记的文物,呼应文震亨指出的鉴赏准则及各自的藏物类别与态度。单元四“百汇聚珍”展现物流日渐普及带动各式仿古、新创商品纷繁出呈,连带也让名家标记和作坊店号成为时尚的一环。故宫说,美感的生活疗愈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心,诚挚邀请民众跟着明朝文人,细看小小的美,发现不寻常的日常,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小时代。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明 宣德 青花瓷莲塘鱼藻纹花口洗。(台湾故宫提供)
组图:台湾故宫“小时代的日常”年度大展
南宋 龙泉窑青瓷纸槌瓶。(台湾故宫提供)

第一单元:文震亨与长物志

文震亨,字启美,号木鸡生。他出身自明代苏州极具影响力的文艺世家。自其曾祖父文徵明开始,文氏一族不乏以诗文书画名著一时者。文震亨为明代后期承继家族艺文传统的代表人物。他的活动范围不限于家乡苏州,亦扩至四方精英汇聚的南京、杭州等地,与众多文人交游结社,诗文酬唱。

文震亨挟着苏州文氏丰厚的文化资本,将自己对琴棋书画、焚香饮馔、服饰器用、造园布景的涵养见识,汇编《长物志》一书,成为晚明文雅品味的代表指南,也透露当时风雅文士对生活各层面细腻讲究的生活态度。本单元将介绍文震亨与亲友的作品与收藏,以及他甚受欢迎的著作《长物志》之数种版本。

第二单元:文青品味

与文震亨心灵契合的收藏家们在经济无虞的情况下,开始注重生活中看似无用的身外之物,这些收藏家们用来彰显卓越地位与识见眼界的器与物、书与画,遂变成日常物品。如何从日常中寻出不平凡处,就成了收藏家蕴藏的赏鉴功力。如何鉴别古铜瓷器、法书绘画、宋元善本,莫不从取法古人、自创新意谈起。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是论器之源流,考证辨析精确,成为后代赏鉴家的指南书籍;稍早于文震亨出生的赏鉴家张应文、项元汴、屠隆等人则各有所好、尚古质雅。这些与文震亨同时期的赏鉴家们,从古法中找到赏玩乐趣,器物虽古,生活则是处处新鲜、日日有味。

第三单元:可用之物

砚台、墨床、砚滴、笔洗、纸镇、香炉还有花瓶等器物,共同创造出十七世纪文人的生活情境。这些可供清玩或点缀书斋的用具,展现了特定时空下独具一格的生活态度。带有藏家姓名款识的文物,反映文人雅士及收藏家们的心之所好及经济能力。

“可用”与“不可用”的分野,在细微之处体现了文震亨及其友人们的知识素养和品味判断。在时节流转之间,文人们将身心安顿在物品构筑的世界当中,“明代书斋情境区”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里,文人理想书斋的具体展现。

第四单元:百汇聚珍

明朝晚期的江南市场活络,大众对古董及奢侈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鉴赏知识的渴求,也带动了出版的发展。各类物品的鉴赏书籍,如《阳羡茗壶系》、《方氏墨谱》等等收藏品鉴书籍的出现,成为随之而来的文化现象。王公贵族依照自己的品味订制器物,附庸风雅的士人追求古代图录载录的三代铜器,市井作坊商铺也推出自家店号的商品。

手艺卓绝的匠人,如瓷器名家周丹泉、银匠朱碧山、玉匠陆子刚,以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市场竞逐的标的。但真品价高难求,且具有辨识能力者少,大量迎合市场需求托古仿作的书画作品及器物在市场上流通,并成为主流,与鉴赏书籍陈述的文人理想有相当的差距。#

责任编辑:李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