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一鸣惊人称霸天下 却提出“止戈为武”

文/刘晓
楚庄王提出,“武”的根本含义是“止戈”,而要做到“止戈”,修行德业是非常重要的。示意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828
【字号】    
   标签: tags: , ,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史书上记载,在他即位的头三年,每日都是吃喝玩乐,且荒于政事,下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

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楚庄王像。(公有领域)

一个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以隐喻的方法进谏道:“臣听说楚国的高地上有一只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聪明的楚庄王听出了讽喻的意思,就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我行我素,依旧吃喝玩乐。另一位叫苏从的大臣再次冒死进言,庄王终于听从了劝告,诛杀身边的小人,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推行法治,还兴修水利,重视耕作,使得楚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并成为了春秋的霸主。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周代诸侯宫廷南面的宫门,称作“雉门”,又称作“茅门”。为了管理雉门,楚庄王制定了有关法令,称作“茅门之法”。

根据茅门之法,“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践溜者,廷斩其辀、戮其御。”意思是说,群臣诸大夫和公子们到宫廷来朝拜楚王时,谁的马蹄践踏了茅门外的散水,就由宫廷里的执法官把他的车辕砍断,把他的车夫处死。

一天,太子入朝,马蹄践踏了散水,执法官就按照法律规定,砍了太子的车辕,杀了太子的车夫。太子很愤怒,到宫廷里对楚庄王哭诉道:“请父亲为我杀死那个执法官。”

春秋时代马战车构造图。(公有领域)

楚庄王告诉儿子:“法令是用以敬宗庙尊社稷的,因此凡是能立法守法、尊敬社稷的,都是国家应该器重的臣子,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把他处死呢?违犯法律、不听从命令、不尊敬社稷,那就意味着臣子凌驾在君王之上。臣子凌驾在君王之上,那么君王就失去权威;下面的人喜欢计较报复,那么上面的君王就会受到威胁。权威丧失,君位危险,国家就会保不住。那我拿什么留给子孙后代呢?”

太子听后,很羞愧,立即退下了。

与当代纵容子女利用职权攫取利益、为非作歹的中共官员相对照,楚庄王之言、之行怎不让今人慨叹!

更让人钦佩的是楚庄王对于武功的理解。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击败了强大的晋国后,楚国已经没有了敌手。有大臣在战争结束后建议庄王建造军营炫耀武功,收集晋国士兵的首级堆起高冢,以此表明不忘记武功。

可是楚庄王却说:“说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是个武字。武王打败殷商后作《周颂》,里边有诗句说:‘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成就王业而保有天下。’‘先王的美德而加以发扬,我前去征讨只是为了求得安定。’‘安定万邦,常有丰年。’”

“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使大众和顺、丰富财物的,现在我让晋楚两国士兵暴露尸骨,炫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不消灭战争,哪里能够保持强大?百姓如何能够安定?没有德行而勉强和诸侯相争,用什么使大众和顺?趁人之危作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乱作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丰富财物?武功具有七种美德,我对晋国用兵却没有一项美德,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还是为楚国的先君修建宗庙,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罢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业。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不恭敬的国家,抓住它的罪魁祸首杀掉埋葬以惩戒罪恶。现在我并不能明确指出晋国的罪恶在哪里,士卒都不过是尽忠为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怎么能建造高冢惩戒他们呢?”

楚庄王之语道出了“武”的根本含义,那就是“止戈”,而要做到“止戈”,不盲目追求武功、修行德业是非常重要的。@*#

 

甲骨文“武”。(公有领域)

参考资料:
1.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2. 《左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时鲁国的大臣叔孙豹在一次出使晋国时,与晋国大臣范宣子谈及何为“死而不朽”,他认为延续几代的功名利禄,算不上不朽,而真正获得永恒的是人在有生之年要“立德”、“立功”和“立言”。其中拥有让人敬仰的德行最为重要。无疑,西周至春秋初期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是这样一位让时人和后人敬仰的君子。
  • 先秦时期,尤其是传国近八百年的周朝,是一个君子辈出的时代,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邵穆公、仲山甫、郑武公、卫武公、曹刿、叔孙穆子、管仲、鲍叔牙、晋文公、晏子、狐偃、赵衰、赵宣子、范文子、魏绛、祁溪、叔向、赵襄子、子产、伍子胥、范蠡、师旷、老子、孔子、孟子……他们不仅具有内在的美德和智慧,而且举止优雅得体。他们就是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的君子。
  • 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本意是一个人得道成仙,家里的鸡和狗也都沾了仙气随之升天,至于后世负面的引申义完全曲解了原意。关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与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有关。
  •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鼻祖,其“仁义礼智信”和“中庸”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王朝。孔子在世时,曾几次向老子问道,并在老子的启发下,对“道”有了逐渐深入的理解。据传书上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之后,回去便常常打坐静思,他的弟子颜渊亦潜心静坐。古籍中亦有孔子不同于凡人的功能的记载。
  • 清朝康熙大帝曾教育儿子们要以宽容仁恕忍让之心对待他人,看到他人有得意的事,要替他高兴。看见他人有失意的事,要心生怜悯。如果一个人总是妒忌他人的成功,对他人的失败幸灾乐祸,又怎么能与人共处呢?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心术变坏而已。古人说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存有这样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的。
  • 佛法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信佛、修佛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中既有帝王将相、后宫佳人,也有普通百姓。这一时期修佛之人亦出现了不少神异之事,本篇就说说这一时期发生在一些修佛女子身上的神奇事。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