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之七

【品读唐诗】把塞外雪比作梨花的奇诗

作者:兰音
南宋 马远《寒岩积雪图轴》(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1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几乎年年都能看到。皑皑冰雪,纯洁无瑕,不仅在寒冬妆点了大地,预示来年的丰收,还丰富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从古到今,有谁不爱雪呢?文采飞扬的诗人们,更喜欢用雅俗共赏的诗句来歌咏它。比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风起”,非常轻盈优美;唐代诗仙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派壮阔雄浑;北宋文豪苏轼还说“光摇银海眼生花”,却是绚丽夺目。

这些比喻的诗句,风格多样,各具千秋。不过,要说构思精巧、想像奇特的比喻,恐怕要数这位大诗人的手笔:

西北塞外,呼啸的北风吹折了白色的牧草,不过才八月仲秋时节,这里已经纷纷扬扬飘落大雪。这场雪,仿佛是一夜之间吹来了春风,树枝上竟有千万朵梨花竞相绽放。风雪稍停时,无边沙漠仿佛覆盖百丈寒冰,阴云密布仿佛凝结在空中。直到黄昏时分,大雪仍然未停,军营外的红旗早已冻硬结冰,连狂风也吹不动!

这是怎样一幅瑰奇壮丽的塞外风雪图啊!风景奇,比喻奇,体验更是奇特。

在唐朝有这么一批文士,他们深入苦寒的边疆地区,在惊叹大漠异域风光的同时,也接受严酷的生活考验,在激烈的战事中不断成长。流露在他们笔下的,就是唐诗中最特别的类别之一——阳刚雄浑的边塞诗。这一首诗,就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是一首七言歌行体古诗,全文是这样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宋人绘《溪山暮雪图轴》。(公有领域)

诗境赏析

这首诗篇幅较长,但是诗人以一天中的雪景变化为线索,依次描写清晨瑰丽壮阔的雪景、饯别同僚的宴会盛况以及傍晚送别的场面。整首诗层次分明,文气贯通,更以奇思妙语取胜,因此我们读起来并没有冗长拖沓之感。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即诗歌的前八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的漠北塞外,有着和中原大地迥然不同的气候和风景,北风席卷大地而来,白草都被这呼啸的狂风吹断;中原不过才到秋天,这里已是飞雪满天的寒冬天气。诗歌以白雪为题,却从北风写起,猛烈的风必然带来纷飞的雪,虽未咏雪,气势却呼之欲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表明塞外天气变化无常,这场雪下得大,来得快,一夜之间就落满树枝。所以诗人清晨看到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才会如此惊喜,并触动浪漫的诗兴。他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来赞叹大雪压枝的壮美景观,就像是南方的千万树梨花盛开一样!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成为千古以来咏雪的经典。

接下来四句,作者通过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来突出酷寒的风雪天气。片片雪花飘进并打湿了营帐的帘幕,人们就算披上厚实的狐皮大衣或者华丽的锦被,还是感觉异常寒冷。账外的将士们还在紧张地操练,但是天气太过严寒,以至于拉不开弓箭、铁甲也觉得太冷而难以穿上身。诗人的视角从室外转到室内又回到户外,全方位表现了风雪的严酷。但是因为前面营造了春风催放梨花的意境,我们读到这里,反而惊叹风雪的威力,感受到诗人和那些将士们以苦为乐、愈冷愈坚强的刚健精神,这也是唐诗中独有的乐观精神和滂薄气象。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接下来四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雪势暂停,诗人的视野得以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去仔细观察天地间的雪景。浩瀚沙漠,冰雪遍布;万里长空,阴云稠密。百丈、万里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雪景的壮美,而一个“愁”字,不经意流露出作者送别的心绪,为下文的送行宴会埋下伏笔。“中军置酒饮归客”,真是佩服诗人的笔力,直到诗歌过半他才进入送别的正题,描写军营中为武判官设宴送行的场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又选取富有当地风格的乐器来渲染送别的氛围。满座将士都是背井离乡,在边塞出生入死,现在只有一人能够回京。聆听着异域的音乐,不知在场的又有几人触动了归乡的情思?

接下来就是第三部分,黄昏时分诗人亲自送行,遇到大雪又起。他发现了另一番奇景:“风掣红旗冻不翻。”原来红旗总被冻结成冰,再大的风也吹不动了。银白世界中这一点奇异的红,是诗人又一处佳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但是诗人看到大雪封山的景象,忍不住为朋友担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蜿蜒的山路中,但是诗人仍然静静地伫立遥望,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用语奇特,情感丰富,有着一唱三叹的韵味,让我们记住了梨花一般的塞外雪,也记住了诗人雪中送友的深情厚谊。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公有领域)

诗人背后的故事

岑参边塞诗成就很高,与高适并称“高岑”,他两人又和王昌龄、王之涣并称唐朝的四大边塞诗人。岑参工诗,最擅长七言歌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古人评价他:“嘉州(指岑参)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唐才子传》说他每次完成一篇诗文,都会被人争相传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古诗,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呢?

这要从岑参的生平说起了,他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出了三位官至宰相的重臣,其中一位就是唐太宗时期的名相岑文本。他的父亲也是一方刺史,但是早早去世致使家道中落。岑参幼年起就跟着哥哥读书识字,博览史籍。因为天资聪颖,岑参九岁时就能赋诗写文章了,十五岁以后他结庐嵩山,潜心攻读学问。先祖的成就,以及生活的贫寒,让岑参一直怀抱振兴家族、报效国家的壮志。因而成年后,他来到长安求仕。虽然没有成功,但他自负才华出众,于是过着漫游的生活,等待机遇。

天宝三载(744年),三十岁的岑参进士及第,终于迈进仕途,也有了人生中的两次出塞经历。35岁时,岑参作为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第一次走出塞外。第二次出塞则是发生在他45岁的时候,当时担任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随军出征。像《白雪歌》这样的边塞名作,大多在这一时期完成。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边疆的战事不断取得胜利,整个国家洋溢着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氛围。虽然边塞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很多人都乐意投身军旅,连读书人都有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宣言。他们征战沙场,杀敌报国,希望在戎马生涯中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古人对功名的追求,可不像一般人认为的纯粹地追名逐利,而是出于对人生“三不朽”的追求。《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功,指的是拯厄处难、功济于时的功绩。唐朝边境战事频繁,许多人正是通过出塞从军,以实现保家卫国的理想,并以此成就个人的不朽功业。

与此同时呢,塞外的奇景、戍边的辛苦,都激发了唐代诗人无限的创作灵感,题材多样的边塞诗就这样应运而生。岑参两度出塞,对塞外生活有着深刻体验,但是因为他心怀大志,故能苦中作乐,不仅描绘出一幅美若梨花的风雪图,并展现了大唐将士们积极乐观、不畏艰难的精神,因此今天我们读他的边塞诗,仍然感到精神振奋,备受鼓舞!@*#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千多年以前,一个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扰乱了一个隐士的睡梦。隐士醒来后,没有空闲去责怪那喧闹的啼鸟,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整夜的潇潇风雨,又想到窗外的满树芳菲,此时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 朋友,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五伦”之一,今天人们也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难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乐。如果能够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乐乎!在一些节日或者重要场合,我们都喜欢给朋友赠送礼物表达祝福;重情重义的古人,也会互相赠送礼物。而且,他们的礼物新颖别致,甚至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 如果要用一个声音来代表夏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的,那一定是蝉声了。碧绿的树梢上,人们总能听到蝉连续不断的唧唧的鸣叫。有时候它很聒噪,吵得我们难以入眠,但更多时候,我们把它视为夏天的象征。因为到了秋天,蝉就很少鸣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由于蝉独特的生活习性,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乐于把蝉作为描写或歌咏的对象了。
  • 今天的人们在总结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喜欢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么朋友们,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四大名楼吗,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这几座名楼修建的初衷,有的是为某位贵族而建,有的是用于军事防御,但无一例外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都得益于流芳百世的不朽诗文。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 “巴山夜雨涨秋池”言外之意是说,本身秋天因为天时的关系,河水开始上涨,河道开始畅通,就让人有想回家的冲动,更何况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涨了,河道已经畅通,能不想念吗?而第三第四句中重复“巴山夜雨”四个字,是为了说自己在这个时候最想家。《唐诗绎》评曰:“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 宋玉、杜甫等先贤,将落泊生涯化为优美的诗篇。让我们后人在拜读了这些诗篇后,领略了有可说道的、有可借鉴的、有可受益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重新演绎、弘扬给现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欧阳修《感二子》诗中写的:“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苏诗诗中的熏香可不是为了所谓的“附庸风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气的能量场是纯阳的,吸到肺部后,阳气足。古代将病毒、细菌通称为病气、邪气,它们是属阴的。所以,用传统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 宋‧梅尧臣《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一诗,作者以淡泊的心态,用诗的语言描绘出了红尘中的几处场景;而尾联的言外之意,表达的是作者身在其中,心不在俗世的修行感悟。换一种方式说,如果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红尘百态,那么作者就是静观红尘的画外之人。
  • “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这句话有自我解嘲的意思,睦州刺史为上州刺史,从三品。工作了几年,所有的家当也就是书籍千轴,酒百缸。这酒是带不走的,能带一缸在路上喝就不错了,说不定这百缸酒也是历任的刺史积累下来的,有多少是杜牧自己酿制的就不得而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