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君王见小利忘大义而失国

文/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376
【字号】    
   标签: tags: , ,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观点。在孔子看来,如果要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义大于利,道德追求高于利益。不过,古往今来的历史上,仍一直上演着见利忘义、最终结局凄惨的悲剧。

且说公元前661年,正处于春秋时期,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吞并了不少弱小的诸侯国,其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迅速发展。为了向中原地区发展,晋献公将目光投向了邻近的虞国、虢国这两个国家上。

晋献公准备先出兵灭了虢国。不过要想灭掉虢国,一定要经过虞国国土。晋国大夫荀息建议献公将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以换得借道。

最初,晋献公有点舍不得将自己的宝贝送给虞国国君,荀息说:“如果可以从虞国借道,那你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献公还是有点不放心,尤其担心虞国精明能干的大夫宫之奇识破晋国的计谋。荀息回道:“宫之奇这个人,性格懦弱不能强谏。况且他从小在虞公身边长大,虞公和他比较亲近,即使强谏,虞公也不会听。”

于是,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派荀息出使虞国借道。虞公收到丰厚的礼物后,马上同意借道。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劝他不要借道,因为虞国与虢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借道,将来对虞国不利。但是虞国国君没有听从。

晋献公遂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之后晋兵又通过虞国回到了晋国。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宫之奇劝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也将走向灭亡。绝不能为晋国打开大门,不能纵容这种侵略别国的军队。借一次道,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还有第二次?俗话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

虞公却说:“晋国与我国同宗,怎么会加害我呢?”宫之奇说道:“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呢?”接着他又列举桓庄之族的遭遇来劝谏虞公。

但是虞公依旧不听宫之奇的劝阻,还是借道给晋国。无奈的宫之奇遂带着阖家上下离开了虞国。走之前他说道:“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这一次的假道之行过后,晋国就不用再出兵了。”后世由此有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后,回身驻扎在虞国时,又灭掉了虞国,抓住了虞国国君。《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抓住了虞公。”而虞国国君拥有了时间不长的宝贝,又回到了晋献公的手中。像虞公这样见利忘义最终害了自己的人,历史上并不少见啊。@*#

参考资料:《左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本意是一个人得道成仙,家里的鸡和狗也都沾了仙气随之升天,至于后世负面的引申义完全曲解了原意。关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与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有关。
  •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鼻祖,其“仁义礼智信”和“中庸”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王朝。孔子在世时,曾几次向老子问道,并在老子的启发下,对“道”有了逐渐深入的理解。据传书上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之后,回去便常常打坐静思,他的弟子颜渊亦潜心静坐。古籍中亦有孔子不同于凡人的功能的记载。
  • 清朝康熙大帝曾教育儿子们要以宽容仁恕忍让之心对待他人,看到他人有得意的事,要替他高兴。看见他人有失意的事,要心生怜悯。如果一个人总是妒忌他人的成功,对他人的失败幸灾乐祸,又怎么能与人共处呢?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心术变坏而已。古人说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存有这样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的。
  • 佛法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信佛、修佛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中既有帝王将相、后宫佳人,也有普通百姓。这一时期修佛之人亦出现了不少神异之事,本篇就说说这一时期发生在一些修佛女子身上的神奇事。
  • 太史公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古代君子认为,在面临生死选择的关键时刻,只要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道德追求,哪怕是为了一件小事去死,即舍生取义,他们也丝毫不会犹豫。先秦时期,这样的故事非常多。
  • 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不仅在于君王,也离不开辅佐君主的贤人。春秋时期,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要怎么做才能使老百姓心服呢?”孔子的回答是:“把正直的人选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若是把邪曲的人选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心服了。”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