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之十三

【品读唐诗】盛唐诗人遇见的月光

作者:兰音
明月寄远。(fotolia.com)
font print 人气: 15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上世纪40年代,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红遍上海滩,不断被知名歌星翻唱至今。“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这首歌有着诗一样的歌词,也唱出了人们自古借明月抒发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那么皎洁如水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为表达思念的寄托呢?《诗经》有一篇《月出》,说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大概是第一首对月怀人的诗歌了。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升起一轮明月,天各一方的人们都能共赏同一片月光。但是在漫漫长夜中,有情人心生幽怨,因为他彻夜难眠,不住地思念着远方的亲友。因为怜惜满地的月光,诗人熄灭了烛火;披上衣衫,又发觉更深露重,打湿了衣服。诗人为无法将美丽的月光,亲手捧去送给远方的故人而遗憾,只好期盼着快快进入梦乡,与故人相会。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因为这首诗的前两句太经典、太传神了。它就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明 袁耀 山水四条屏《扬州四景之春台明月》(局部)。(公有领域)

诗境赏析

《望月怀远》,简洁的题目已经告诉人们这首诗的主题,通过眺望明月,思念远方亲人。这首诗也是以写月开端,由景入情,描绘了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感。“海上生明月”,起句写景,辽阔的沧海与清远的明月相辉映,一个“生”字又把整个句子写活了,在悠远大气的意境中增添几分生动的气韵。第二句“天涯共此时”,诗歌从“望月”过渡到“怀远”,思念的情绪也不着痕迹地道出。

明月高高在上,远在天涯海角的人,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这也是天各一方的人们,以此缓解相思之苦的慰藉吧。而在意境上,“天涯”二字承接了上句的高远气势,因而怀远相思之意并不是一味的哀怨,而是更加深沉开阔。首联用字无一雕饰,读来如同口语一般,但是别有一种高华圆融的大唐气象,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可以指多情的诗人,也可以指远方同样思念诗人的亲人;竟夕,也就是一整晚的意思。明月牵动着情思,有情人彻夜难眠,这夜晚也显得特别漫长,故而心生埋怨。在这整夜的月色中,无眠的人儿也没有一刻停止思念。这一联以“怨”字为中心,点明怀远的主题,诗人因想起远方亲人而难眠,进而怨遥夜、起相思,一系列心理动作缘情而自然流露,文字也如行云流水一般浑然流畅。

相思难眠之际,诗人只好起身,做些事情来排遣内心的幽思,于是有了下一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怜爱这满室轻柔的月华,便熄灭烛火,以便更好地欣赏它;这还不够,他又披上外衣走到庭园中,仰望明月,不知过了多久,才发觉露水沾湿了衣裳。表面上,这两句写的是诗人赏月,从室内到室外,追随明月的足迹,但实际上还是在表达对亲人的相思之意。因为明月的清辉最易引人思绪,而灭烛、披衣这两个动作,恰恰衬托出诗人此刻的孤独与落寞。而且他在庭园中,不知何时衣服沾满了露水,不正说明相思的程度之深与时间之长吗?

美好的月色,承载着诗人与亲人的思念,他多么希望能把眼前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人啊,可是这又怎么能实现呢?于是他在结尾深情地说:“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既然无法送去月光,不如早早就寝吧,说不定我们还能在魂梦中相会,互诉衷肠。这两句诗化用晋人陆机的“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又翻出“还寝梦佳期”的新意,把相思描写得意味悠长,余韵袅袅。

整首诗描写了月夜中思念亲友的经历,有景有情,意境缠绵却不伤感,语言自然而尽现风流,堪称唐人佳作。古人称赞这首诗“首二句领得妙”(《唐诗笺注》),“通篇全以骨力胜”(《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是五律中《离骚》”(《五七言今体诗钞》),都是非常高的评价。

张九龄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公有领域)

诗人背后的故事

《望月怀远》的作者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出生于一个仕宦家庭,传说是汉代留侯张良的后人。他年幼时聪敏好学,七岁就会写文章,十三岁已经小有所成了。当地官员看了他的文章称赞:“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大作为。”二十多岁时,张九龄登进士第,开始了人生起起落落的仕途。

在京城做官时,他正直不阿,任人唯贤,致力于整顿吏治;回到家乡时,他又注重实务,不辞辛苦主持开通了大庾岭路,改善了南北交通状况。由于张九龄才德出众,他很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在五十五岁那年被封为宰相,成为皇帝身边的肱骨大臣,也成了唐朝唯一来自岭南的宰相。

成为宰相的张九龄,更加忠耿尽职,直谏敢言,为“开元之治”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盛唐贤相。同时他还具有远见卓识,早早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他见到安禄山神态骄横,就预言:“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他。”后来安禄山在战场上战败,张九龄力谏,按律将其处斩,还苦劝玄宗:“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该立刻处死他,以绝后患。”可惜玄宗还是赦免了他。

后来,因为张九龄反对重用李林甫、牛仙客等无才无德的小人,受到贬斥。他仅仅做了三年宰相就被调往荆州作长史,这首千古传诵的《望月怀远》就作于这一时期。

在贬谪期间,张九龄还能写出这么优美隽永的诗篇,而不见愤懑抑郁之情,这不仅缘于盛唐时代文人自信豁达的精神,也来自张九龄自身坦荡博大的胸怀与气度。史书中形容他“文雅”,是一位腹有诗书、仪容高雅的翩翩君子。张九龄的风度,给玄宗留下很深的印象。哪怕在他罢相期间,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都会问一句:“这个人的风度和张九龄比怎么样?”因为生于曲江,张九龄的这种风雅气质被人们称赞为“曲江风度”。

在诗文方面,张九龄成就更高,尤其擅长作五言诗,有二十卷《曲江集》传世。除了《咏柳》《望月怀远》这样的名篇,他的其它诗作也具有雅正冲淡、婉转蕴藉的品格,同样备受后人称道,比如他有四首《感遇》,就同时收录在著名的《唐诗三百首》之中。

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学方面,张九龄都可称得上是“岭南第一人”了。他去世后,安史之乱也很快爆发了,他成了盛唐最后一位名相,被人追忆;而他笔下的明月光,也定格成盛唐别具一格的壮美画面,被后人永远铭记。(本系列完结)@*#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今的人们大多热衷旅游,借此来放松心情,增长见闻。不过大家想过没有,古代人对旅游的兴趣可不比现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位名人一生的行踪做个旅行地图,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过的地方多到超出我们的想像!不过古人旅游可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他们求知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他们一旦开始旅行,可不是几天、几个月就结束的,往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所以那时候的旅游一般叫做“游历”或“漫游”。
  • 今天的人们在总结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喜欢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么朋友们,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四大名楼吗,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这几座名楼修建的初衷,有的是为某位贵族而建,有的是用于军事防御,但无一例外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都得益于流芳百世的不朽诗文。
  • 咱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说起,到三皇五帝创建文明,再到后来,有道家、佛家修炼文化的弘扬,几千年来,可以说我们在天地神明的护佑下,演绎出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因而,传统文化也叫作神传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着高尚纯朴的道德修养;而历史上信佛寻道的修炼人,也同样是层出不穷,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
  •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书,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或者每个阶段,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章回。也许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阅自己的人生书籍,你可能会发现,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 “巴山夜雨涨秋池”言外之意是说,本身秋天因为天时的关系,河水开始上涨,河道开始畅通,就让人有想回家的冲动,更何况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涨了,河道已经畅通,能不想念吗?而第三第四句中重复“巴山夜雨”四个字,是为了说自己在这个时候最想家。《唐诗绎》评曰:“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 宋玉、杜甫等先贤,将落泊生涯化为优美的诗篇。让我们后人在拜读了这些诗篇后,领略了有可说道的、有可借鉴的、有可受益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重新演绎、弘扬给现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欧阳修《感二子》诗中写的:“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苏诗诗中的熏香可不是为了所谓的“附庸风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气的能量场是纯阳的,吸到肺部后,阳气足。古代将病毒、细菌通称为病气、邪气,它们是属阴的。所以,用传统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