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唐宋明时发现无主的宝物归谁所有

作者:刘晓

在古代法律用语中,埋藏物、隐藏物称为“宿藏物”, 历代律法对宿藏物等无主物的归属权都有非常明确、细致的划分。图为金块。(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602
【字号】    
   标签: tags:

在自家土地上或者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或捡到宝贝,应该归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些年来,大陆媒体时有与之相关的新闻。

比如2012年年初,四川彭州通济镇村民吴高亮在自家承包地中发现了罕见的乌木,价值数百万元,地方政府不允许其自行挖出,而是宣称此乌木属于国有,并组织强制挖掘。当地官员还告诉他:“发现乌木不举报是违法行为。”

再如2015年1月,一名哈萨克牧民在新疆阿尔泰地区青河县境内捡到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重7.85公斤的狗头金。律师称狗头金应该归国家所有,尽管许多网民认为应该归牧民所有。

上述结论显然依据的是中共的法律。根据中共的《民法通则》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不过,与古代中国王朝的法律相比,号称“先进”的中共又打了自己的脸。

在古代法律用语中,埋藏物、隐藏物称为“宿藏物”, 历代律法对宿藏物等无主物的归属权都有非常明确、细致的划分。比如唐朝的《唐律疏议》、宋代的《宋令》规定:

一、从他人的土地上得到宿藏物,根据法律可以与土地所有者对半分。隐匿而不送还的,根据法律需要归还,“坐赃论减三等”,流放不超过一年半。如果得到形制奇特的物件,如古器、钟鼎等文物,需要送交官府,但官府不能白拿,需要出钱购买。隐匿不送的,也是“坐赃论减三等”。

二、在自家土地、无主荒地和官地上发现宿藏物,归发现人所有。

明朝的《大明律》的规定略有不同:“若于官私地内掘得埋藏之物者,并听收用。若有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限三十日送官,违者杖八十,其物入官。”意思是如果是在官地和私人土地上发现宝贝,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发现的是古器钟鼎符印等文物,则需要在三十天内送交官府,违背规定的人要被杖责八十,东西被没收。

因此,如果四川的村民和新疆的牧民是在唐宋明时期发现了乌木和狗头金——二者应不属于文物,如果是在自家土地、无主荒地和官地上发现的,那就应该归自己处置;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上发现的,那就应该与土地所有人对分。

不难发现,唐宋明对于宿藏物归属的法律,采用的是“先占取得”的原则,而这不仅与古代西方社会,也与现代西方社会通行的立法精神相通的。

如古罗马法规定:“某人在自己的地方发现的财宝,被尊为神的阿德里亚奴斯遵循自然平衡,把它授予发现人。如果它是某人在圣地或安魂地偶然发现的,他作了同样的规定。但如果它是某人在并非致力于这一业务,而是出于意外的情况下在他人的地方发现的,他将一半授予土地所有人。”

如现代德国《民法典》规定:“发现因长期埋藏而不能查明其所有权人的物,并因发现而占有该物时,其所有权的一半归属于发现人,另一半归属于宝藏埋藏所在地的物的所有权人。”这与唐宋的法律何其相似?!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和法理来看,“先占取得”自古便有,它是一项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无主物所有权的“先占取得”立法原则,正是对人的自然权利的承认,国家立法不可以将其剥夺,至多只能因为维护公共利益的缘故,对其作一些限制,比如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官府购买古器钟鼎符印等。

与古代的律法相比,中共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的规定实在是落后,其不过是中共掠夺民众财产、剥夺人的自然权利的又一具体体现。@*#

参考资料:
1. 《唐律疏议》
2. 《宋令》
3. 《中国的自由传统》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朝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如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对于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就非常孝顺。母亲生病,他不仅广招名医,而且还亲自给母亲喂药。母亲病情突然加重时,他更是万分焦急。上行下效,整个汉朝,对于老人,是相当的尊重,也给予了一定的特权,而保障老人特殊权利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王杖制度”。
  • 上古五帝时期就有了高等教育,当时的教育场所叫“成均”,虞舜时称为“上庠”,夏朝时称为“东序”,商代时称为“右学”,周代时名为“东胶”。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太学”的说法;从汉代开始,“太学”成为国家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称帝九年后,发现不少官员的德才和职位不相符,导致很多政事废弛。忽必烈向汉臣张雄飞、江孝卿说起此事,将此局面比喻为“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并询问二人的建议。
  • 不久前,媒体报导了徐州八孩母被铁链锁颈,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卖人口,备受外界关注。徐州官方发布四次通告,其说辞对八孩母身份前后矛盾,引发外界质疑,更有法律人士认为,中共官方纵容和参与拐卖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国古代拐卖人口,各朝刑法将如何惩治?
  • 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有这么一段:贾母等人在屋里聊天,忽听外面的人吵嚷起来。贾母问怎么了,丫鬟回话说:“南院子马棚里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这里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市井鸡贩。(公有领域)
    在当今社会,人们称生意人为“商人”,称买卖行业为“商业”,而买卖双方交易的物品称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商朝。现今人们所说的“商”,是否和商朝有关呢?
  • 桌历
    从1752年9月3日至13日,英国没有任何人出生、死亡、结婚或工作,也没有爆发战争或出现天灾人祸,甚至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事实上,这11天并不存在于英国的日历上,也就是英国人在当年的9月2日晚上睡觉,隔天早上起床就是9月14日了。为什么英国会凭空失去11天呢?
  • 九品官人法的出现和存续,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库,犹如对待御苑里的宝马良驹,既给予高规格优宠,又得备好鞍辔、打上马钉儿,以保证能驾驭驰骋。朝廷不断加强管理规范,以保证士族的精英优品不堕。
  • 九品官人法在实行中,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在东晋到南北朝这六朝时期,打造了历史上特有的士族文人贵族时代。表现上是:皇权或皇朝虽频繁更迭,而士族大夫们持续稳定地职掌国家典制。中国礼制文明与文化不因皇权姓氏改变而损折。因此,我觉得以士族制度或者文人贵族制度来概说六朝政治制度,更能贴近历史真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兴衰更替与文化走向。士族集团纵横国政,士族标举贵族精神品质,享有空前绝后的荣誉和地位。这也是中国在长期分裂大变革时期的一段特有现象。本篇以人才选举制度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个大的历史时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