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华人专家专访:石油产业与人工智能

文/镇君

人气 205

【大纪元2019年03月28日讯】从十九世纪中叶最初在美国开始石油产业的端倪,直至今天石油产业是世界公认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在这一百多年里,世界的变化可谓是翻天地覆一般,而石油产业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工业革命似的产业转型。

今天,当美国在提出智能化工厂“Smart Manufacturing”、德国在推行工业4.0标准“Industries 4.0”、而中国推销中国制造2025 “Made in China 2025” 的时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主要产业国家世界争霸的利器。但是有趣的是,这些变革主要发生在生产和消费行业,而不是在石油产业。有谁想到,石油产业曾是计算机技术最早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产业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伦敦旅英华人、石油工艺控制和安全保护专家马克明先生。马先生是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适龄正式考试入学并且毕业的大学生,就读于中国最著名的一所石油院校,主修工业自动化。本科毕业后,他在炼油厂和油田从技术员到管理岗位工作了十几年。 九十年代,马先生来到英国著名的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攻读化学工业博士,师从业界泰斗。毕业后,他在英国国际工程设计公司负责工程项目设计,主要是工艺控制和安全保护方案的设计以及审核。

采访是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而马先生以他对行业的认知和思考,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精彩回答带着记者走入了另外一片更广阔的领域。

记者:马先生,您是技术专家,而且您的领域非常精专,为什么您这么关注石油行业的总体发展?

马先生:我虽然是做石油技术的,但是石油是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处于动一发而牵动全身的地位,是世界政治博弈和走向的方向标,也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当然要关注!

而且,从人类未来生存角度来说,石油化工工业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抱怨说是石油工业给人们带来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我认为二氧化碳释放不是真正灾难性的问题,从开采石油和炼油方面讲,它是一个物理分离的过程,它分离出来,经过燃烧,又回归到自然。

石油化工带给人们的灾难是合成工艺,包括塑料、橡胶,这是带给人们生活和地球生存的很大挑战,塑料是需要500-1,000年都不一定可以被降解的,是这样的人工合成技术也使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

记者: 您在中国当年工作过的炼油厂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厂。对中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您认为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马先生:中国石油行业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管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来自它特殊的行业文化。

中国石油发展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在甘肃玉门,是中国石油开采的发源地。六十年代初,在大庆找到了新的油田。曾经的政治口号“工业学大庆”其实是在学习石油工业,并且出现了当时的政治楷模“铁人王进喜”。其实,铁人王进喜奠定的行业内几代人的“楷模”,实质上是奠定了在石油行业里的野蛮和傲慢的发展态度,这种态度在工业实践和管理中一直影响到现在。

在石油工业里,至今仍然是一种粗蛮、霸凌的工业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知道的“维稳沙皇”周永康,他的好多理念都来自霸凌、蛮干思路。这种理念和态度一直影响到现在石油行业的管理和官僚阶层。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实现目的的工具而已。中国石油工业,到现在,早已经看到了这种野蛮生产方式的后果。

现在中国的油田经过一次开采、二次开采、注气、注水,都是在一直保产量,实现这个中国石油产量不能低于一亿吨的政治指标。而这种政治指标达标的方式,进一步造成野蛮开采。没有很好的去珍惜它、爱护它,那油田的生命就短。

记者:人工智能是否在石油产业中有所应用呢?

马先生:人工智能在石油产业中还是有不少应用领域的。化工自动化是在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先驱者。这些应用基本上都是程式化的、在机器人替代人去做的领域内,比如说危险的钻井平台。

记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石油行业是如何应对的呢?

马先生:近几十年中,化工行业在自动化方面有很多发展。现在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潮流,在整个石油产业链里,从设计公司、工程公司、生产厂家(石油公司)都大力投资数字技术开发分析,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各国从国家安全角度和竞争优势来讲,都很重视数字化。也正因为石油工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在这一领域内的控制安全性也要求更加严格。

记者:和石油工业比较,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内有更深入的应用?

马先生:在石油行业内,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程式化的做决定的过程,没有系统性的个人数据的纪录和分析。而在其它一些领域内,比如物流业、健康产业、广告、金融业、保险业、娱乐业、零售业和网路视频等行业里,不但有工业数据的纪录和分析,还有人作为个体对工业数据的回应,这些人的回应也被记录和分析。

比如Amazon的整个公司运营围绕着人工智能,运用大数据支持的云计算,使Amazon网路客户的购物体验成为业内第一,便捷、有效而且节省时间。客户所有的购物行为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云端,为下一次购物的引擎搜索结果提供参考。这是一个“投其所好”的过程,就是机器把筛选过的信息提供给客户,客户再从中做出选择。而Amazon在环保、劳工待遇、税收、赝品等其它方面的因素并没有在考量之内。再具体一些,比如说消费者在网路上购买过一件绿色休闲上衣,那么下次再搜索时,搜索结果中会更容易出现和“绿色”、“休闲”特征相关的产品,而且价位也和之前买的那件上衣的价格有相关性。人从机器选择过的信息中再做出选择。这就是说,机器已经影响人的消费决策过程。

记者:这样的决策过程,有什么弊端吗?

马先生:弊端是,人工智能更容易模拟、预测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喜欢车,上网看了车品牌的网站,那么和车相关的网页和广告、信息就更容易出现在你的引擎搜索结果中。这一方面给生活带来了方便,给某些产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被机器带动着,人的行为方式容易被预测。机器预测出人想要什么东西,就给你什么,机器对人类行为就具有导向性了。久而久之人工智能就控制了人。

记者:那您认为该如何避免人被机器人控制的可能性呢?

马先生: 从现实利益方面来讲,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给个人、公司和国家带来利益、效益和便捷,以及其它很多很多好处,但是基准点是用经济利益来权衡技术价值。但是,人类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人类还有道德观念。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考虑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人只考虑经济利益,那么就是顺应了人工智能,就会被人工智能引导着越来越依赖它,最后等于是被人工智能控制了。但是如果人类有道德良知的底线,如果有一天你对利益和欲望说“不”,一反常态的话,那机器人就失效了,因为它按照经济利益的逻辑,再也无法预测你下一步会怎样去做。那么人就不会被人工智能控制。那从这个层面来讲,如果人类有道德和良知这样的底线,这种数字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好处,而不会使人类变成机器人的奴隶。

责任编辑:文婧

 

相关新闻
Meta营收预测偏低 AI支出增 股价跌16%
玻璃般光滑 NASA在木卫一发现冷却熔岩湖
进军无人机业 台湾亚创中心加州参加国际展
不再胡言乱语 旅行者1号从深空发送可读数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