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征文大赛 二等奖获奖作品

【征文】画圣吴道子 一幅名作震动长安

古代仙圣名人(二)
作者:俞音
font print 人气: 589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9年07月16日讯】唐代画家吴道子被尊为“百代画圣”,尤其擅长佛道人物画像。他曾于长安的景云寺绘《地狱变相》图,轰动京城。当时,长安民众都去观看,图中表现的地狱之阴森惨状令人毛骨悚然。众人害怕死后下地狱受苦,因而都虔心向善,街市的鱼肉都卖不出去了。

《唐朝名画录》里有此记述:“又尝闻景云寺老僧传云,吴生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十二,画三)里写道:“吴生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

苏东坡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文中说:“观地狱变相,不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悲哉!”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善恶有报。在唐代,佛教和道教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果轮回说以及清净无为的思想对于帝王治国和百姓修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吴道子也是修佛之人,“常持金刚经,自识本身”。他以丹青妙笔描绘神佛气象,警示地狱之苦,教化人心,造福社会。

百代画圣 

吴道子独创“吴带当风”技法,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将其画作列为唯一的“神品上”,并写道“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凡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

开元年间,吴道子被玄宗召入宫内,为宫廷作画。据载,吴道子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300余堵,人物形象奇特而生动,竟无有雷同。

唐朝书法家张怀瓘认为,吴道子是南朝画家张僧繇转世,张僧繇擅长佛教画,朱景玄认同此说。

吴道子笔下的人物,衣带起伏,如迎风飘扬,外柔内韧,“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被命名为“吴家样”,奉为典范,对当世及后世画风有深远影响。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飞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即是此画技的生动体现。

吴道子的大部分作品是壁画,所以几无真迹传世。至今,只有《送子天王图》等几幅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被认为是其画风。徐悲鸿曾经获得一幅残卷,可能是壁画草图,经他和张大千鉴定,认为这是吴道子的真迹,暂据画中人物取名为《八十七神仙卷》。行家评鉴:此作气势磅礴,人物神情闲适,乃中国古代画的精品。

(传)唐吴道子《释迦降生图》(又名《送子天王图》),日本国立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天纵其能 

先人评艺,常常提及“天”与“神”。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认为“天”是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最高力量。帝王之功、文艺大家的成就,往往被视作“天授”、“天赋”、“神助”。

朱景玄评吴道子,指其“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

《唐朝名画录》里记载:“吴生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时,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

有一次,吴道子随驾至东都洛阳,与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当场各施绝技:裴旻舞剑一曲,张旭挥毫于壁上,吴道子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吴道子曾在内殿上画了五条祥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若无神助,怎得“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之玄妙境界?

画为何来

人类的传统艺术,展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壮阔的境界,其中许多叹为观止的精妙,确实非人力可为。其实,每一种传统艺术的形式、每一项杰出的成就都源于神的赐予,皆对应其在世间的文明与道义的使命。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其又云,“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说:“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故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岂止开厨而或失,挂壁则飞去而已哉?”

古籍所云,点出了绘画的神圣所在。“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像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标示美丑、彰显美德、令人明辨善恶,此乃画之正道也。#

(点阅“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责任编辑:古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老的华夏文化是半神文化,由神派黄帝来主掌人间。 也许为了点缀他的威严,也许被赋予传播文化、智慧种子的天命,于是,大臣史皇在黄帝衣冠上点缀彩色花纹,开创五彩之绘。 而另一位大臣仓颉,从天地山川鸟兽获得灵感,造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吴道子,盛唐时期杰出画家,被后世尊称为“一代画圣”,被民间画塑匠人尊称为“祖师”......
  • 中华大地一直被称作“神州”,因为它是神的故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到女娲、伏羲、神农三皇所经历的岁月来看,这显然是一段人与神共处的岁月,神曾经直接传授文化给人类。神传文化当然就有它的神迹存在。在神有意的安排下,佛道神辗转下世,方方面面给人类启蒙,从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字、文化、娱乐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无数的神迹。本文只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选取几则关于诗、画、乐界出现的神人神迹。
  • 中国画重意境,是诗歌一样浪漫的视觉形象。古代中国画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炼人,用绘画语言述说心事。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国人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这种凝练的线条是有生命的,是中国画家的专利。
  • 整个《笑谈风云》系列之所以想讲五部,是因为到明史之后,中国就没有正史了。后边的事件就不想以讲课的形式。如果谈到后面的历史,可能以更轻松和随便一点的方式来讲。
  • 山水画, 竹
    在中国,竹子被喻为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君子。人们把梅兰竹菊合称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种“岁寒三友”的说法,指的是松竹梅。在风雅这一区块中,竹子从不缺席。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