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女

她出身侍女 成为中国最早的女外交家

功比苏武 巾帼流芳
文/宗家秀
她本是一位侍女,却能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边境战乱。图为清 康涛《持节仕女图》(局部),纸本设色,浙江省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冯嫽本是解忧公主的侍女,却能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边境战乱。图为清 康涛《持节仕女图》(局部),纸本设色,浙江省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1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个身着汉服的女子,手持汉节,乘坐驷马锦车,代表朝廷到属国宣诏,这是几千年来绝无仅有的一幅景象。

她本是一位侍女,却能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边境战乱。

后来她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远足西域异国,功比苏武。

作为公主侍女 随嫁乌孙国和亲

汉朝时,为对抗南下扰民的匈奴悍邦,汉武帝与西域强国乌孙国联姻,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

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把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冯嫽作为为公主侍女,随其远去乌孙国和亲,即今天的新疆伊犁河流域。

当时冯嫽十四岁,与十七岁的解忧公主亲如姐妹。她们相互勉励,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

元人《明妃出塞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文史示意图:出塞和亲。(公有领域)

伶俐智巧、天性开朗的冯嫽驰马原野,出入毡帐,只用几年时间,就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冯嫽虽未出生于豪门,但生性聪慧,敏而好学,熟知中国古代的历史与儒家经学,并且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

因她讲得一口流利的乌孙国语言,又会处理官方文书,公主非常信任她,经常让她代表公主出使西域各国。开朗乐观的冯嫽,向各国国王赠送汉朝礼物,宣讲大汉文教的风华,谦恭得体,风范可嘉。

这位精干的汉朝奇女子,很快就折服了西域诸国,她被尊称为“冯夫人”。西域诸国对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叹为观止,很快与乌孙国达成联盟,归附西汉王朝,戮力同心对抗匈奴。

乌孙右大将军仰慕冯嫽的美貌与才干,向她求婚,志在汉乌千古友邦的冯嫽同意了婚事。自此,汉朝与乌孙两国更为和睦相融。西域周边国家纷纷称赞:“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

示意图:金 宫素然《明妃出塞图卷》(局部),纸本水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文史示意图:出塞和亲。(公有领域)

临危受命 化干戈为玉帛

解忧公主的第三任丈夫泥靡任乌孙国国王时,倒行逆施,他号称狂王,非常残暴,视百姓为草芥。解忧公主曾秘联汉朝使者,摆下“鸿门宴”,席间刺杀狂王,剑锋走偏,结果狂王负伤逃逸。

北山大将乌就屠,本来就想夺取王位,趁机追杀了泥靡,然后自立为国王。而大汉朝廷原本想让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继承王位的。

因乌就屠的母亲是匈奴人,如果他弃汉亲匈,必将给乌孙带来灾难,匈奴可能乘虚而入,夺取乌孙的控制权,从而危及西汉在西域的利益。

乌孙国内局势风云突变,汉宣帝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一万五千兵马进驻敦煌,战争一触即发。

远足跋涉西域的汉军,水土难服,兵疲马乏,胜负实难预料。西域都护郑吉建议朝廷,派冯嫽前去与乌就屠战前谈判。郑吉久闻冯嫽大名,而且,冯嫽的丈夫与乌就屠又是至交。

毅然领命的冯嫽,只身赶赴北山乌就屠的营地。开始,乌就屠不给冯嫽好脸色看,叫嚣要请母亲娘家匈奴派兵,给自己做后盾。

冯嫽开门见山,向乌就屠告之叛乱的危害:“你知道西汉大军现在已到那里了吗?恐怕你派出去的使者还没找到匈奴人时,西汉大军就把你消灭了!”

刚柔兼济的冯嫽,同时晓以利害:“将军荣登王位,一呼万应,本是可喜可贺之事,然而你亲匈奴而远大汉,不顾汉朝天子对乌孙国多年的仁义友邦之助,是何道理?如今汉朝大军驻扎敦煌,以将军的实力,岂不是以卵击石?”

乌就屠心动,但仍故作矜持。冯嫽晓之以理,向其申明大义:“汉乌亲如一家,两国阵仗,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将军也必身败名裂,几成乌孙国千古罪人,还望将军您缜思慎行。”

乌就屠最后放下了架子,做出让步:“我并不想联通匈奴,只是想当个封王,夫人说得很有道理,我愿让位于元贵靡,但求夫人动议大汉给我个小封号。”

冯嫽以自己过人的胆识、才智和威望,成功劝降了乌就屠,避免了一埸箭在弦上的战争,一场兵乱化解于无形,史称“冯嫽定局”。

公元前1世纪的西域诸国地图。(トムル/维基共享)
公元前1世纪的西域诸国地图。(トムル/维基共享

三使丝绸之路 功比苏武

得悉冯嫽出使平乱功成,汉宣帝惊叹其胆识与才干,欣然诏令其回国。

从大漠孤烟到辉煌长安,冯嫽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大汉王朝。京畿百姓云集,文武百官眺目迎接,争睹女使风采。

冯嫽向汉宣帝奏告了谈判经过,并建议给乌就屠封号以安其心。汉宣帝盛赞冯嫽的忠胆英豪与远见卓识,封她为正使,再次出使乌孙。

于是,冯嫽手持汉节,驷马锦车,再越五千多里回到乌孙国。她面召乌就屠,宣读大汉诏书,封元贵靡为大昆弥(王号),乌就屠为小昆弥,实现了当初对乌就屠的承诺。

清 康涛《持节仕女图》(局部),纸本设色,浙江省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清 康涛《持节仕女图》(局部),纸本设色,浙江省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公元前 51 年,元贵靡病故,其子星靡即刘解忧之孙即位。年近七十的解忧公主思念故土,奏请朝廷落叶归根,汉宣帝感叹她五十年如一日的报国分忧之奉献,派人将公主迎回,与公主情同姐妹的冯嫽也一起荣归故国,其时她已垂垂老矣。

后来,乌孙局势再起动荡,而国王星靡生性懦弱,治国无方。身居长安、心挂边疆的冯嫽,上书朝廷,希望出使辅政。

汉元帝准奏,选派一百名士兵的队伍,护送年逾古稀的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在乌孙,冯嫽以她的威望与才干,游说乌孙各方,消除嫌隙、精诚团结。她教导星靡学习汉史典籍及为君之道,帮助他治国安邦,乌孙得以国泰民安,汉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也得以继续。

冯嫽一生维系大汉边境的和平,将中华传统文化远播西域文明,功比苏武。

史界大家蔡东藩称之曰:“女界中出此奇英,足传千古。”并有诗赞:“锦车出塞送迎忙,专对长才属女郎,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

参考文献:

汉 班固《汉书·西域传》
清 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

点阅【古代名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们都知道公主受百姓爱戴,拥有高贵的地位,但人们却忘记了一点,公主同时就会有与其高贵地位匹配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很清楚君王无私事,君王的婚姻叫国婚,不属于个人的幸福,不能论及男女私情,其实公主也是如此──那就是为百姓贡献自己的心力,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所有。这是身为公主的本分,其婚姻必然不能考虑私情,注定是公事,是国家大事,公主的婚姻,也同样不属于个人,必定要为国家的稳定安宁而付出,换句话说,只要生为公主或被封为公主,就不可能为自己活着,因为公主是国家的公主,百姓的公主,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婚姻大事自然不可能将男女私情放在首位,这是公主必然的命运。
  • 们都知道公主受百姓爱戴,拥有高贵的地位,但人们却忘记了一点,公主同时就会有与其高贵地位匹配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很清楚君王无私事,君王的婚姻叫国婚,不属于个人的幸福,不能论及男女私情,其实公主也是如此──那就是为百姓贡献自己的心力,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所有。这是身为公主的本分,其婚姻必然不能考虑私情,注定是公事,是国家大事。公主的婚姻,也同样不属于个人,必定要为国家的稳定安宁而付出,换句话说,只要生为公主或被封为公主,就不可能为自己活着,因为公主是国家的公主,百姓的公主,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婚姻大事自然不可能将男女私情放在首位,这是公主必然的命运。
  • 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也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汉武帝对西域国家采取和战并用、恩威并施策略,即对友好的西域国家实行“和亲”,对与匈奴亲密的国家则进行军事讨伐。
  • 汉武盛世后,自汉元帝以下,历代皇帝或优柔仁若,或耽于癖好,或短祚夭寿,出现宦官、外戚先后专擅朝政,导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的乱象。西汉从辉煌强大走向衰落,加上王莽篡汉,迅速走向败亡。
  • 据《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后汉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为官清廉奉法。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被任命为南阳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赵慈反叛,杀死了原任南阳太守,并攻陷元县,一时间人心惶惶。羊续毫不畏惧,身边只带一个小书僮微服前往,他“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到任后,快刀斩乱麻,迅速平定叛乱,人民欢欣鼓舞,得以安居乐业。
  • 韩信打下汉室天下,享受战果却诡计多端厚颜无耻的刘邦,将叱咤风云功高盖世的一代战神蒙上“谋反”的罪名冤死在长乐宫中,留下一段千古遗恨。
  • 他五岁为王,十九岁称帝,在位27天就被臣子给废黜了,期间干了一千多件坏事,荒淫无度。33岁的一生,经历了王、帝、民、侯四个身份。他就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史称汉废帝的海昏侯刘贺。
  • 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对农业增产关系至大。从两汉史料记载可知,凡引进牛耕和犁耕的地区都是田畴垦辟,百姓丰足。
  • 西汉初年铁犁和牛耕的使用面仍很狭窄,局限于黄河中下游的部分地区。淮河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仍未使用铁犁和牛耕。《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这里的耕作方式不用牛耕,而是用铲、攫、锸等。北方此时也并未普遍使用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至今可以确认出有西汉前期铁犁的遗址只有一处,即山东滕县古薛城遗址。接近于这一时期的铁犁,发现也不多。这说明此后的铁犁和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 古代文明建基在农业之上,牛耕则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主要内容。在以牛耕为主的文明时期,牛可以称作国之根基。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问牛”的故事受到后人称赞,原因在于丙吉作为丞相深知牛对于以农为本的王朝意味着什么。 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早在两汉时期,中国的牛耕技术已经普及并达到成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