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杞人忧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俞元
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四月的一天夜晚,夜空中下起了流星雨,砸到了杞国一带;陨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被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DANIEL REINHARDT/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407
【字号】    
   标签: tags: ,

《列子.天瑞》中有一篇寓言故事,说古代有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杞人因忧天而被贻笑千古,人们认为他的忧虑是毫无根据和不必要的。子非杞人,焉知杞人之忧?你知道他有过什么样的可怕经历吗?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建立,国祚延绵一千多年;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所灭。杞国最初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新泰一带。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四月的一天夜晚,夜空中下起了流星雨,砸到了杞国一带;陨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被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在今天河南杞县广为流传的几个传说中,均提到了杞国下过陨石雨,大地被砸出许多大坑。随后又发生了地震……距山东新泰市区15公里的高西村,当年杞国与鲁国的南部交界地带,村外一座土山顶上有一巨型水坑,专家考证认为是陨石爆炸造成的。 在水坑周围几公里范围内,村民们曾经捡到很多带颜色、半透明的石头,与地质学中记载的“玻璃陨石”碎片极为相似。

可以想像,当时的杞国人看到燃烧的巨石从天而降,认为天塌下来了。加之,杞国国君姒姓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杞国人一定听说过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中的天塌天漏,加上亲身经历的陨石雨,更加深了杞人对“天塌”的恐惧。而且,杞国作为一个小国,经常受到周边国家的侵扰、攻打,多次迁徙,过着不稳定的生活。所以,杞人比其它国家的人更具有忧患意识;杞人忧天,也体现了杞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忧患意识,看起来太平,其实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一个人,如果忘记了忧患,志得意满,经常嘲笑别人,他离败亡也不远了!@*#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备受争议。他与楚国交战,因坚持战争礼仪被楚军大败,自己身负重伤第二年去世。精于阴谋阳谋的毛泽东骂他“蠢猪似的仁义”,在大陆教科书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儒却盛赞宋襄公,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 叶公本名沈诸梁,楚国王室后代,24岁时被楚昭王封到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他组织叶邑百姓兴修了东、西两陂大型水利工程,东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图画在自家墙壁上(因为竹简不适合画图)、梁柱上、衣服上,在每个水渠的出水口都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 《列子‧汤问》中有篇寓言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想要挖平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他率儿孙三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一年往返一次。邻居有个七八岁的孤儿,蹦蹦跳跳跑来相助。河边有智叟嘲笑说,愚公剩余的岁月连草都动不了,如何挖动山?愚公说:“我们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怎么挖不平山呢?”智叟无语。山神听了,赶紧向天帝报告。天帝感念愚公的诚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出行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句话在中国流传已久,现在人们都理解成:别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别人用牙齿咬我,我也咬他。其实,这句话来源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意义完全相反,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击落别人的牙齿,他的牙齿也要被打掉;如果一个人挖了别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来。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