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征文】万钧:时穷节乃见——一个爱国反共的传统知识分子(一)

人气 702

【大纪元2019年05月29日讯】

一、出逃

1950年,民国三十九年,在楚国大夫屈原以身殉国而投向汩罗江的端午节,天下着骤雨,一叶小舟载着一个来自楚地乡下的大男孩,他披着蓑衣,带着简单的行李横渡湘江。“我望着东南方向的云层,我知道在那远处的天底下,就是我想投奔的地方——台湾。投向渺渺的远方,我不知道我将遭逢到何等的命运,我祗知道必得勇敢地去进行搏斗。”

小船靠岸后,他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火车经过宜章时,他从窗口向前望去,远处一脉高耸接天的大山,在山后面就是广东了。“我凝视着山影,心中涌现出高度的情感,因为我要同湖南告别了,在山那边将开展我新的生活,而我逃亡之能否顺利成功,尚在未知之数。我有着冒险家扬帆向海洋的彼方去寻觅新大陆似的胸怀。”车上坐的几乎全是林彪四野部队的官兵,他们将去窃取中国大陆最后一片土地。一个十八岁的高中学生,负载着国殇的沉重,离别双亲家园,“去打击共产党匪徒,这是我脱离共区时所立的誓言”。他家叫“学延堂”,正门的对联是“学识及远,延庆为嘉”他取其下面的两个字,以不忘故居亲人,期许自己胸怀愈广而眼光自远。

少年时期——爱国思想的孕育与形成

陈嘉远先生原名陈心憬,1932年黄历3月18日出生于南京。其父任职于军政界,故幼时随父母在外,居于江苏苏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其母携子女,返原籍祖居——湖南湘乡城江乌泥塘。

他是在对日抗战时期成长的,那时,他哥哥在湖北前线与日军作战,姐姐在常受敌机轰炸的临时省城耒阳念书,父亲则在云南工作,“我们住在乡下,社会秩序也不安定,每当夜半犬吠甚急时,母亲就悄然下床,揭开窗帘向外探望,恐怕有盗贼。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使我感染到忧郁的情怀。”他自小就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狂热地忠爱着自己的国家,“我忘不了秋海棠美丽的倩影,我看不厌青天白日艳红旗,这都是,因为我一向爱你。”他读初小时就知道中国的版图像秋海棠,他最喜欢这首歌。

他在《自传》中说:“我认为我以后思想行动的表现,小学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教育,实具极大的影响力。”

他小学就读的纪纲小学,是清朝名臣刘锦棠宫保创设,环境优美,如同公园。小学校歌为“纪纲创始溯先哲,历史播芳芳。四维三化继陶铸,精神奋自强。改良社会与民族,蔚为邦家光。爱我群来乐我群,风起云飞扬。”

他谈到在小学所受的教育:“在抗战期间,国家观念与民族思想之培育,殆为教育之一大特色,配合先天性格,遂能使我定型,忠爱国家民族,历经受难磨折而无移易。犹忆小学三、四年级之常识课,即提及香港九龙。第十五课《台湾糖》,至今尚能背诵:‘台湾糖,甜津津,甜在嘴里痛在心,甲午之战我军败,从此台湾归日本。’四年级国语课中,有岳飞精忠报国,题‘还我河山’的事,其诗句‘经年尘土满征衣,特为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在小学即已讲授传诵。此外如唐王昌龄之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尘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亦复如是。音韵铿锵,辞意豪壮,使我在幼小的心灵中,激发共鸣,而具有此等情怀。高小的国语课本中,有张巡和许远共守睢阳,城陷死难的故事,予我以至深刻之印象。文天祥、史可法的壮烈,浩气长存,读之令人感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人之所以景仰感佩者,也正就是此种志节操守。小学习字帖用黄之元之‘宋文信国公正气歌’,其中,‘时穷节乃见’之句,我认为乃至言祗有在危难的世局中,方能呈现一个人的秉持桌然超特,不同流俗。当中国大陆陷落的时候,这句歌词,时萦心怀而念念在兹。”

小学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他优良的品德,同时,他的家庭教育也对他有极大的影响。他在《自传》中感念道:“父亲爱国家敬领袖的言行,成为我的典范。他是江苏陆军讲武堂出身的,参加革命,童时曾闻其与父执辈谈及光复南京,驱除旗人的事迹。当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他隶属孙传芳部,随张中立师长起义投向国民革命军,遣散后,曾经出任过松江警察局长。抗战初起时任职江苏税警,抗战期间任职云南盐务管理局(局长张中立)。家父在外之日居多,胜利后退职家居,管教子女严格以后,当我少年时,一人数千里飘泊,无不良嗜好,得以免于沉沦者,实得力于家父烟酒不沾,正大自持的影响。民国三十二年,小学毕业,我专程赴衡阳去投考幼年空军。家父其时任职国家总动员会议驻湘机构,在衡阳工作,他购新出版之《中国之命运》相授,当时对该书之辞句,有者对方自小学毕业之我,尚觉深奥难明,如‘行焉不着,习焉不察’之句,曾持之以询家父求解,彼逐章详为讲述。该书中曾昭示青年,穷理知言,对于一个学说,应求其证据于事实,察其行动不盲从附和,不模棱两可。‘凡谬乱邪说,其危害国家民族愈大,其持论愈巧。’这成为我思想的南针,以后,当我身陷匪区,接受‘学习’的时候,尽管那些‘政委’们说得天花乱坠,我也不为所动。”

青年时期——将思想化为行动

他初中、高中就读湖南湘乡县立中学。该校的校歌歌词:“西接龙山南衡岳,涟水清漪东北一望收。这其间,多少名人辈,芳踪自昔留,后来俊秀,濡渐景仰发新呆。东皋旧是弦歌地,改造迄今步美欧。递今朝,赢得城南胜迹付吾俦:东台苍郁,孤舟拥碧流。愈益进取愈益修,发扬精美趁思潮,莫悠悠。努力革新向上求,此志不容休。文化重开新纪录,青年共负到肩头。更不要忘却了,求得中华民族平等与自由。”(一九二九年)该校可谓人杰地灵,他是同学心目中的佼佼者,这都是他努力学习得来的,“我读书非常的勤勉用功,考试总是在第一二名,后来竟得到全校成绩最优的荣誉。”他不仅学习好,也喜欢看课外读物,图书馆借书的次数和册数他是最多的。这都为他学养丰厚奠定了基础。初中时,他加入了三民主义青年团,“我们是三民主义的信徒,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前锋,我们是革命的战士,我们是无名的英雄。我们有铁的意志,火的热情,纯洁的心胸……”他认为这“雄壮的歌声,向青年们作革命的召唤,唱起立觉使人崇高。”

中华民族历经八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有二百多国军将军战死疆场,以千万国民的牺牲和付出,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中国人还没有过上几天安定的日子,这时趁着国家内忧外患坐大的中共,发动了推翻中华民国的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在日记中说:“抗战胜利不久,共产党就作乱了,哥哥在东北与匪军作战,这自然使家中的人为之担心挂念。大陆变色了,我的正统思想与国家民族观念,此时使得我深为苦痛。”

初中毕业后,考入该校新成立的高中部就读。“其时,剿匪的战事,在华北及东北进行,湖南尚属安全,使我得以有幸进修。家兄服役关外(中央军校成都总校十五期毕业)属郑洞国部,使我自然的关切战况与时局。由于我曾在校内及校际间所举行的论文比赛、演讲比赛屡次得奖,在校内颇为突出,曾被选任为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长、学生自治会主席等职务。记得一次参加县党部主办的演讲比赛,获第一名,奖品之中,有一册《伟大的蒋主席》画传,是国防部新闻局编印的在光荣的喜悦中,使我对领袖遥遥的具有亲挚的情感。以后,我曾多次不揣冒昧,上书布露一个年轻国民的热忱。三十七年的冬天,有山东烟台流亡学生一批,长途跋涉过境,率领者为赵兰坪及邹鉴先生。由我发动湘乡的中学,组织接待委员会,对他们安慰鼓励。我们自己同学让出寝室,使流亡同学睡床位,我们搬到课室地板上铺陈稻草的临时位置去睡,同时在同学间募集银元相赠。这项真诚的同胞爱,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感动。”

湖南家乡雄伟峻峭的群山,尤其是他家附近的南岳衡山,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并存的人文景观而著称。“那时我举头望到横亘于前的群峯,心中在想:我要超越它在我的意念中,它代表着前途的困难和阻障,如果我要去向远方,就必得超越这些山脉。”千仞壁立的高山峰峦、明澈柔美的江河湖泊陶冶了他的性灵,使他胸襟宏远、情感真挚、思想成熟、精神独立、敬天信神,自拔于流俗。出身书香门第,积善之家,父亲克己厚德,简朴节俭,待人乐善好施,将佃农视为家人,将孤儿视为己出母亲相夫教子,贤惠能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父母的为人潜移默化着他,培育了他真诚善良慷慨无私的品德。

他在《自传》中写道:“湖南一直到三十八年春,才感受到变乱的直接影响,左倾份子开始制造学潮,教员中也有潜伏的共党份子。我曾向当地县长郑远进言,彼为苏北人,坚决反共。而其时湘省主席程潜,态度暧昧,倡‘自保自救’之说,郑县长不久亦去职。湖南陷落后,由于以往之表现,被目为‘死顽固’,不能安身而往长沙,寄居亲戚家。这时,我闭门看克耶夫琴柯着的《我选择自由》,对共党统治的恶毒阴险,获得认识。街头秧歌队的丑态,使我愤恨!共党的第四野战军,以马拉大车入市,看来殊非精锐,而其军中有不少前国军士兵,皆心怀二志者。我觉得共党既曾渗入我政府区活动破坏,我又何赏不可以潜入其内部从事组织分化?将来配合接应国军反攻。林彪部在长沙以‘革命大学’、‘军政大学’、‘军需学校’等名义,大举从事吸收青年。我决意打进共党内部以谋反抗。共党对所有报名的人,来者不拒,全部收容。故此,入学的人形形色色,无所不包,真是三教九流。有人嘲笑说这样也配称大学?共党干部解释说:‘大家来学,就是叫做大学。’[…]我们在十二月间开学,几星期根本是无所事事,读报纸、座谈,还可以到南岳街上去闲荡。但以后‘正式学习’开始后,每日听大课、讨论、生活检讨、集体扭秧歌,由晨至晚,皆无片刻空暇。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批判运动,所谓‘过封建关’、‘建立革命观点’等,使人紧张恐怖。”

成立“自由中国青年联盟”

在这种恐怖的环境中,他和几个年青的朋友,深夜在衡山百步云梯的地方,焚香秉烛严肃隆重的宣读《自由中国青年联盟》的誓词。他们一个个的宣读着:“以自己所有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我们要反击共匪政权,为国家的独立康强,人民的安乐幸福而坚决战斗。”宣誓“信奉三民主义,效忠国家领袖”。四野漆黑,他们默祷山灵以及南岳忠烈祠内抗日阵亡将士的壮魂,暗中佐佑我等成功。那种浩然正气,真是慷慨悲壮。

但其中间有者逃亡,有者被改编离散,难以发展。寻且被发现,他被称为“反革命份子”,“国特”,而遭受到酷烈的斗争。要他脱去衣服,谓“不配穿人民的衣服!”被强迫跪伏毛匪像前,谓“向毛主席低头认罪”。共匪政委在大会上说“这家伙反动成性,自以为年纪轻、聪明、能力强,胆大妄为,想和人民作对到底!”是时他为十七岁。也许是他的年龄救了他,没有像在“斗争会”中有人提议的“活埋”、“送人民法院“,而祗是被判“无发言权”,“从劳动中表现悔悟”。

他在日记中说:“春天是美丽的,但在共产党残暴统治下的人民,他们的心目中却永远没有春天。记得1950年的春天,我在湖南,心中祗是滋生着强烈的出走的意愿,我的时间被控制,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困禁,在紧张的‘劳动生产’中,对着路边满树的桃花都毫无心情去欣赏了。”他决意逃离匪区,到中华民国所在地的台湾去读军校以反攻大陆。他向姐姐借钱,他姐姐给了他几块银元,还将腕上的手表取下送他。其父在农会关押,他也在被监视中,无法回家辞别父母,当时以为“王师北定中原日”祗须一二年,很快就能回去,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走竟与父母天人永诀!

火车到了广州,下车后他发现钱被偷,要去香港,只有冒死偷渡。他从深圳河潜游,泅渡到了香港。

二流亡香港

1950年7月10日,他到了香港。“举目无亲,生活至为困顿,然重获自由,衷心至为兴奋。”

在香港,他取名“永坚”,他说:“它是永远坚强的意思,绝不会软弱屈服。”“我不畏强暴险阻,专爱与恶势力相斗的特性。在常人认为依从驯服,尚不会受到如许的迫害打击的,可是我却在逆境中搏斗呼啸,从而发扬自己的生命力。”

为了生存,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质彬彬的书生,开始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没活做时就得挨饿。他曾在饥饿难忍时,厚着脸去熟人家:“老辈,不好意思,小侄想来叨扰一顿饭。”对方不失礼貌地说:“哎呀,陈先生,抱歉,你早来一步就好了,我们刚刚才吃过了。”人情冷暖,生活艰辛,孤立无援,这位“负气狷傲的少年”都咬牙忍受了。

无论再穷,他都挂念着他的父母,他省吃俭用只要有一点钱,他就立即寄回家。寄过几次后,他姐姐来信说,不要再寄钱了,我们不需要你的钱,你也不要再来信了。他马上明白了他的父母亲人因他的流亡而遭到株连迫害,自此,他和亲人断了联系。他在诗作《殊方行》中痛心疾首:“英雄泪与离人泪,家园今在何方?”“大屿山之顶峰,曾屡屡再登临,痴痴地向西北遥望,那边显现的一抹山影,是我祖国的边疆。”

 (点阅“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责任编辑:古言

相关新闻
葛永光芝加哥演讲:孙中山和三民主义是连结两岸最佳桥梁
廖介民:中国改制行三民主义才有希望
王友群:习近平父亲遭残酷迫害16年始末
张林:当代集中营——恐怖的西藏再教育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