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征文】德音:忆梦三秦(下)

font print 人气: 6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9年05月30日讯】(接前文

古刹悟真

悟真古刹今虽在,空寺不见悟真人。

春日,蓝田县郊,我与朋友乘车出游,游览“悟真寺”。

这所寺庙,是著名僧人善导大师的修行之所,也是净土宗的祖庭之一。白居易在游览悟真寺时,写下了一百三十韵,一千三百字的佳作《游悟真寺诗》。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盘。

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

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斗薮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诗中所写的法相庄严的寺庙,让我心生向往,想一观这净土名寺的风貌。

可当终于到达秦岭山脚下的寺院时,却大为失望。

此处早已是一处景点,而不是清修之地,更没有半点的祖庭风貌。

我看着进出寺庙络绎不绝的游人,看着庙门口所谓招财观音的许愿池,几乎被游客投满了硬币,我摇了摇头,心中很不是滋味。

朋友也很扫兴,不过她在手机上搜寻了片刻后,就很兴奋的告诉我,这座悟真寺并不是本来的悟真寺。此寺被称作“下悟真寺”,是为了那些不想爬山的游人方便,也是为了收取更多的香火钱,在千禧年建造的。

还有一座寺庙建于深山老林中,被称作“上悟真寺”。

依着附近村人的指示,我们行至秦岭山脉中的一处野山,寻访深山古寺,按《游悟真寺诗》中所说,这山应名“王顺山”。

天阴着,刚下过一阵子雨,我和朋友行走湿滑的山道上,身旁便是悬崖峭壁。野山中没有护栏,我们只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走着。山间的野蔷薇开得极好,花朵虽比培育的蔷薇小了许多,但是沾着山间露水的花朵却是格外的娇艳。

山道上鲜有人迹,只能听见不时传来的几声鸟鸣。走了约莫两个小时,终于远远看到了悟真寺的山门,隐于郁郁葱葱的林木之间。

寺院刚刚翻修过,寺门口立着捐钱修寺的功德碑,可是寺中却空空无人。虽为净土名寺,但新修建筑中却供奉着一些叫不上名的塑像。我叹了一声,这千年古刹,如今只剩下一副空壳,让我心中好生遗憾。

悟真寺中已无悟真之人。

怀着莫名有些沉重的心情,我顺着险要的山道,准备下山。

走到半山腰时,忽然看到崖壁中有一处人工雕凿的山洞,其中有一石床、一石枕、一破碗,可崖洞的主人却已不知去向了。

洞中黑糊糊的,不过依稀可以看到崖壁上所刻的四句诗,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分辨不出什么内容了,唯有“精进”二字能大概辨识出来。或许是某位僧人为了激励自己勇猛精进而写下的自勉诗句吧!

山中的天气真是无常,不一会又下起雨来,我急匆匆地跑到山道旁一棵茂密的梧桐树下,折了只大梧桐叶当伞,准备等雨小些了再下山。

雾气渐起,恍惚间似乎一位僧人顺着山路走上山来,只见他脸上的表情柔和而又安详,赤着双脚,僧衣破破烂烂,被山间的灌木刮破了好几处,手中托着一只缺了角的破碗,碗中放着两块陕西人常吃的石子馍。

僧人经过石洞,走向山上的悟真寺。我不知处于何种动机,不自觉地迈步跟在他身后,重新走上山去。山中的植物比刚才上山时似乎茂盛了许多,山路走起来更为艰难,僧人将腰间别着的一把小柴刀抽出来,将挡路的灌木劈开,跟着他走了许久,才到达悟真寺。

眼前的景象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刚才所见重新翻修过的寺庙已然变为断壁残垣,只有一尊阿弥陀佛的塑像保留了下来,立在朽木断柱之间的石台之上。僧人搭了一座简易的草棚,为佛像遮风挡雨,他曾经所穿的袈裟,也披在佛像身上。佛像前并没有丰富的贡品,只有一个玉米面窝头。

僧人走到佛像前虔诚礼拜,将碗中的两块石子馍,轻放在佛像前,又再次礼拜,这才将那个窝头放回自己的碗中,返回石洞,先诵了一段经文,这才将窝头从破碗中拿起,聊以垫饥。

僧人在深山老林里这般艰苦的修炼,让我心中深感震撼,若没有坚定的向佛之心,如何能忍受如此艰苦的环境,我不由走到洞口问他道:

“如此艰难,为何坚持?”

僧人捧着窝头的手顿了一顿,他也不由得喃喃自语道:

“为何坚持修炼?”

心中似有些迷惘,不过很快他心头的迷茫就消散了,眼睛变得十分明亮,如明灯一般,那昏暗的山洞似都被照亮了。他拿起柴刀,在洞内刻下四句诗,作为对我的回答。

我定睛细看那首诗,不由连连点头,心中佩服这位僧人心中的至诚至信,正想再与他交谈时,却听到有人在不断喊我的名字,不由惊醒,睁眼再看时,我哪里还在秦岭山中,而是坐在驶回家的巴士上,坐在旁边的朋友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说:

“到家了,别睡了。”

我忙从背包中取出相机,找到了那张山洞的照片,对朋友说道:

“你知道这山洞里刻的四句话是什么吗?”

“我怎么能知道,年代过于久远,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印子,具体写得什么,早都看不出来了,难不成你知道?”

朋友反问我。

我答:

“人生何所为,利与名中围。精进修不怠,志将净土归。”

雁塔梦唐

大雁塔,屹立曲江池畔,大慈恩寺中。

大慈恩寺曾是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后翻译经书的地方,是唐代的皇家寺院。

如今的大慈恩寺,南门口是玄奘法师的塑像,由山门进入,穿过钟鼓楼、大雄宝殿、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后院则是大雁塔,塔中保存着佛舍利、贝叶经、如来足迹碑和莲花藻井等珍贵文物。

我闲时常去大雁塔附近游玩,塔北的广场上是一座据说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每到夜晚,喷泉表演让整座广场都变得五光十色的。塔南的仿古街巷是一座不夜城,通宵达旦,灯红酒绿,极尽浮华,好不热闹。

可这些现代化的设施,只让我眼前觉得有些眩晕,耳边觉得有些喧嚣。

如今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已经成为游客们的观光胜地,热闹的景点中已无肃穆的佛法庄严。但是我依然很喜欢这里,只是因为那座古色古香的大雁塔,即使繁华的现代都市,也未能遮盖大雁塔周身所透出的雄浑古风。

我常坐在大慈恩寺旁公园的长凳上,望着被夕阳的余辉笼罩着的塔身,在脑海中追寻着大唐的记忆。畅想着尊崇佛法的盛世大唐,畅想着大慈恩寺中曾经辉煌的千余座重楼云阁,畅想着玄奘法师在禅房中坐于青灯前译经的景象。

大慈恩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寺内建有大雁塔。(Maros/Wikimedia Commons)

夕阳西下,鼓声准时响起,大雁塔的塔身半明半暗,整座城市在越发暗淡的光线中变得影影绰绰。陪着朋友游览了一天景区的我感到眼皮沉重,很是疲倦,趁着朋友前去观看大雁塔北广场喷泉表演的间隙,我找到公园处幽静的一角,准备小憩片刻。

闭上眼睛后,只觉得耳畔越来越喧闹,一时间人声鼎沸,吵得我顿时没了睡意,我睁开眼睛,却看到了一番让我震惊的景象,这里不是西安,而是长安。广厦楼阁鳞次栉比,皇宫建筑美轮美奂。

“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长安。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出自《西游记》第九回)

我站在大唐长安城南的大慈恩寺前,眼前的大雁塔似与别时不同,高度似较我平日里所见矮了一截,我不禁伸手细数,原来塔身仅有五层(大雁塔刚盖好时仅有五层,武周时加盖至九层,在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后,如今的大雁塔为七层)。在阳光下,大雁塔散发出柔和而又明亮的光芒,塔顶缭绕着五彩祥云。

只见人头攒动,城中的男女老幼都向这大慈恩寺中汇集。即使隔着寺院的围墙,我也可看到其中的壮丽恢弘的重楼云阁,听到振奋人心的法钟、法鼓。整个晋昌坊中香烟馥郁,来来往往的百姓们有人手中捧香,有人端着供养,有人撚着佛珠,人人皆是一脸虔诚礼敬的模样。

男子多着圆领袍衫,头戴襆头,女子多穿着齐腰襦裙,色彩明丽,艳而不俗,头戴帷帽或幕笠,披帛随风轻舞,似欲乘风而起。也有那不拘一格的豪爽女子,身着男装。我便如此穿着袍衫,肩头绣着两只翱翔于天的仙鹤,腰间蹀躞装饰着金银玉石,顿时觉得自己英气十足。

我正在寻思今日长安城中有什么盛事,只听不远处有几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著,一位白衣秀士说道:

“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慈恩寺塔现在落成,开坛讲法,大兴佛事,今日所讲的《瑜伽师地论》可是高深的大乘佛法啊!”

一位看起来学识渊博的老者附和道:

“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几百部经书,弘传佛法,使人心向善,四海升平,实乃我大唐之幸事,万民之福祉。今日有幸听闻佛法,唯愿我佛护祐,早脱苦海,往生极乐。”

说罢,合掌当胸,面对大雁塔虔诚礼拜。

又聼一位天竺来的外国商人,神采奕奕地向众人讲述着他的见闻:

“这玄奘法师可是了不得的高人,当年我年纪小,跟着父亲在曲女城做生意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那场18天的无遮法会,玄奘法师为僧众答疑解惑,无一人能与他辩驳。我见那法师坐于高台之上,侃侃而谈,形似阿罗汉降临世间。”

他的汉话说得十分流利,只是有些许发音不太准确,想来是在大唐生活了有些年头。

我听到这些百姓们的议论,心生向往,想进入大慈恩寺内观看这场佛法盛会。走到寺院门口,我远远看到了玄奘法师的身影,他端坐于禅台之上,头戴毗卢帽,身穿金襕袈裟。我心中兴奋不已,却不料山门的门槛过高,一脚踩空,打了一个激灵,清醒过来。原来所见之大唐盛景,不过是南柯一梦。

朋友此时正好看完大雁塔北广场的喷泉表演,回来找我,说是想进大慈恩寺中游览。于是我们买了门票,由正门进入。

寺院内,人流如织,大雄宝殿内不少人烧香拜佛。只见一位家长将一把檀香塞到孩子手里说道:

“赶紧拜拜佛,让佛祖保祐你今年中考考到满意的成绩。”

孩子似乎还有些不乐意:

“这些都是迷信,有什么好拜的。”

“让你拜你就拜!”

家长点着檀香,拉着孩子,拜了三拜。

又聼旁边有几人一边拜佛,一边口中咕哝道:

“佛爷让我发财吧!”

我觉得殿内香的味道有些呛鼻,从殿内退了出去,我望着暮色中的大雁塔,深感黯然。如今的人们,都受到无神论邪说的蛊惑,对佛法已没了崇敬之心,心中仅有的那点信,也信在了拜佛以求财、消灾上,修炼的内涵更鲜有人明白。曾经尊崇佛法的大唐盛世,只是如今史书中的些许文字罢了。

碑林驭墨

进入城墙正南永宁门,沿着城墙根向东,不出几步,便是书院门,一条专卖古玩、字画的风雅街巷,沿此街再约莫走十分钟,就可看到碑林。

碑林位于孔庙之内,其中珍藏着各朝各代流传下来的石碑、石刻,这些文物皆为无价之宝。

我一共游览过三次碑林,一次是小学时,跟父亲一起去的。念小学三年级时,我一时兴起,嚷嚷着要练书法,父亲当然表示出极大的支持,不仅给我报了书法学习班,同时带着我去书院门买了一套文房四宝。

毛笔——狼毫和羊毫——不同大小各一套,共计十几支。宣纸与毛边纸各一百张。一方小巧端砚,其上刻着一树盛开的梅花。一块透着淡香的徽墨墨条,正面描金装饰一丛幽兰,背面则是商家的标记“苍珮室”三个金字。

父亲又带我去碑林游览一番,想让我通过观摩历代书法大家之作得到些许启发,体味到书法背后的内涵,可是我年龄太小,除了觉得那一块块石碑码得十分整齐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受。

父亲仔细观摩石碑后,给我买了一本拓印着唐代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的字帖,让我好好学习“柳体”楷书。“颜筋柳骨”,颜体丰腴雄浑,柳体挺拔俊逸,父亲认为我学习柳体字更为合适。

我从父亲手中接过那一套文房四宝和那本字帖,一时间心花怒放,得意极了。父亲这时问了我一个问题道:

“你为什么要练书法?”

我随口便答:

“因为毛笔字很好看。”

第二次去碑林是高考后,陪朋友一起去的。这次我才将碑林完完整整,仔仔细细地游览了一番。碑林正南方为刻有“孔庙”二字楷书的照壁,此字出自清末著名书法家刘晖之手。

孔庙正东门名为义路门,此名出自《孟子》:

“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步入义路门,则可看到孔庙中的泮池,“泮”由“水”与“半”组成,意寓学无止境,学问如同半个水池一般,永远没有圆满之时。

再依次走过棂星门、华表、穿过戟门后,抬眼望去,则是坐落于碑林中轴线上的碑亭,亭上匾额书有“碑林”二字,亭中放置着的石碑上篆刻着唐玄宗所书的《孝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石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碑座则为三层石台,因此此碑名为“石台孝经”。

那时,我已经多年没有练书法了,父亲给我买的那套文房四宝被我束之高阁,其上已然落灰数层。曾经高涨的热情渐渐褪去后,练书法对我来说只剩下枯燥乏味,于是我便渐渐放弃了练习书法。这次游览碑林时,我没有仔细留意石刻上的书法,那些字对当时的我来说,不过是曾经笔下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枯燥的笔划而已。

但栩栩如生的驮碑神兽赑屃,精致细腻的云纹、鱼纹装饰等细节,都让我觉得十分有趣。

我印象最深的一座碑石为《关中八景图》,刻于清康熙年间,作者为朱集义,碑石足有三人高,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这关中八景令人心驰神往。

第三次游览碑林是大学毕业时,我自己一人去的。一日我忽然注意到书架上落灰的那方砚台,心中莫名涌出一股惆怅之感,我一边擦洗砚台,一边扪心自问,为何我没有坚持将书法练成呢?

忽然心头闪过一念,到碑林中寻找答案。

此次游览碑林,心境较之前大为不同。我想寻找一个答案,虽然我练过多年的书法,可书法究竟是什么,我却答不上来。

由于之前去过两次,我对碑林比较熟悉,于是直奔第二展室,此展室中陈列着欧阳询所书《黄甫诞碑》,颜真卿所书《多宝塔碑》、《颜家庙碑》,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等,皆为书法之上乘精品。

我站在最熟悉的《玄秘塔碑》前,仔细观摩碑文,伸出手指,顺着碑文勾勒笔画,就在我手指触碰到石碑的那一霎那,眼前的石碑忽然消失不见,我看到一个少年坐于亭中,手中攥着饱蘸墨汁的毛笔,出神地望着天空。

他面前的一沓毛边纸上写满了“永“字,几张散落在地上,看来他正在练习永字八法,巩固书法中的基本功笔划。

柳公权书法作品《玄秘塔碑》(存于西安碑林)。(公有领域)

一位中年男子从亭前经过,翻阅那沓纸张,少年忙起身行礼,口中道:

“父亲。”

只见少年的父亲满意地点点头道:

“公权,你的字又进益了,笔划较之前更加饱满大气。”

少年柳公权却摇摇头说道:

“还差得远呢!我得更下苦工才是。”

“哦?何出此言,你前几天还甚为骄傲地说,先生夸你的字在同学中无人可出其右。”

柳公权的父亲抚着胡须,心中对孩子的转变表示十分好奇,他知道柳公权一向都对自己的书法成就十分骄傲,如今却变得如此谦虚。

柳公权走入书房,拿出一卷细心装裱的书法,展开给父亲看,只见其上写着四句诗:

“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这字写得龙飞凤舞,力透纸背,气势若蛟龙入海,又若万马奔腾,柳公权的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好字啊!好字!”

“这字是一位老先生用脚写出来的。”

柳公权如此说道。

柳公权的父亲显然吃了一惊,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不可置信,连连问道:

“这字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柳公权缓缓道来:

“几日前我与同伴们在村旁那颗最大的老桑树下练字,一位卖豆腐的老伯正好路过,看到我写的字,说我写的字像他卖的豆腐一般软塌塌的,都不如别人用脚写出来的,我心中十分不服气。他说那位用脚写字的老先生在县城中摆了一个名为‘字画汤’的摊位,若我不信可前去观摩。我便去县城中找到了那摊位,只见那位老先生没有双臂,用脚趾夹着毛笔写字,写出的字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我心中十分惊叹,当下就求他告诉我练字的秘诀,他大笔一挥,给我写了这四句话。相比于那位老先生所下的苦功,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柳公权的父亲赞叹道:

“没想到,世上竟还有这等的奇人异士。练好字的确是需要下大苦功的。”

“我双手健全,将来写出来的字一定不能比那老先生差。”

柳公权语气很是坚定。

“你为什么要练书法?”

只听柳公权的父亲问他。

柳公权沉思了很久这才说到:

“上古圣人仓颉观世间万物而造字,每个字都有其筋骨、肉、形、神,也蕴藏着无尽的智慧。要想写好字,苦练笔画结构等基本功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更要仰观自然、俯察万物,今日我就在观察树枝上鸟儿们的形态,领悟它们动作与形态之中的美,如此便领悟了如何在写字时注入如飞鸟般的飘逸。将天地之美溶于书法当中,通过提高书法的造诣领悟字中所蕴含的道理,修身养性,这便是我的目的。”

我听到这一番说法,心中震动,待再看时,眼前已无柳公权的身影,只有触感冰凉的石碑。

练习书法,不下苦功,不忍受枯燥乏味,如何能练出成就。

在一遍遍的书法练习中,支持信念的并不是虚浮在外表的美,而是探究其内涵的求知之心。

不仅仅是书法,中华传统文化流传几千年,靠的并不是其外在的表象——眼睛能看到的这层美,而是其神韵与内涵。可惜这些道理我明白得太晚了。

后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我离开故乡时,城墙边的柳树正繁茂。身在异国他乡,故乡每每入梦,醒来后,泪水已经沾湿了枕巾。

我起身走到窗前,北望故乡,可只能望见一弯残月与漫天星斗。

但我的心已经飞越重洋,看到那,滔滔黄河水,巍巍终南山;楼观台李耳讲道传真言,青龙寺空海习经弘佛法;华清贵妃出浴,寒窑宝钏望夫;香积寺王维安禅制毒龙,大明宫贾至染翰侍君王;法门寺地宫藏舍利,兵马俑古墓蕴玄机;城墙边折柳送故人,小雁塔鸣钟慰远客。

“长相思,在长安……天长地远魂飞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如今红龙肆虐中华神州,三秦大地也蒙上阴霾,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化已经深深烙印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等待着复苏的一天。终有一日,传统文化会“从新”在这片大地上绽放光辉。

 (点阅“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责任编辑:古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拔地凌云壮,横空绝世高。 山河惊意远,日月叹声豪。
  • 打开朋友送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卷轴,红黑佤锦铺开的桌子上,站着宋朝的人们。我曾经在宋朝生活过没有,如果有前世?骑驴的是我,茶馆里坐着的是我,还是打梯形的城楼上身子探出窗张望的是我?
  • 笔者藉相关传统经典,对伊甸园的故事进行正面解读,以追寻人类久已失去的乐园。本文将从上帝的禁令、明亮的眼睛、暗淡的自由、最后的救赎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 那是1957年,父亲刚从监狱放回。他于1950年初入狱,罪名似乎是在川大读书时跟踪某地下党员同学。父亲1937年入四川大学物理系,与母亲认识后转入化学系。一名流亡大学生,一家四口天各一方。父亲天性超脱,习自然科学,对中国式的政治了无兴趣,所谓“跟踪”,纯属乌有。
  • 上古时代,尧帝传位给舜时,给了他四个字:“允执厥中”。尧帝要求舜答应他,一定要按照“中道”治国理政。太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必须适中,恰到好处,也就是河南人讲的“中”。这是中国人“中正平和”思想的最初由来。
  • 从德向善,忠厚待人,诚实做事是父亲一辈子为人处事的信条。想不到就凭这让他和我们一家在历经战火,兵荒马乱乃至阶级斗争,文化革命中,历经打击,然后能劫后余生。
  • 看到征文启示的同时,旁边的天坛祈年殿图片让我首先有感而发。因为地缘的原因,笔者对天坛较为了解与熟知(家离天坛公园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自小爸爸利用休息的时候经常带我去天坛公园放风筝。从那时起,无论是巍峨的祈年殿、开阔而敬畏上天的圆丘,还是我最喜欢每次必去的回音壁(即皇穹宇),无不让我对天坛自小就抱有好感。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