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智慧与趣味

为什么“玉不琢,不成器”?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892
【字号】    
   标签: tags: , ,

美石称为玉,人们尤其爱温润匀净的闪玉和光彩灼灼的辉玉这两类玉矿石。欣赏玉之美,推崇玉之德,是华夏特有的文化。玉器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理念与精神文明,这也是一种“以器载道”的精神文明。

华夏文化可说是世界上最能赏玉之美与赞玉之德的文化。华人崇玉比德,华夏君子比德于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出于《礼记‧学记》的成语也是其中的一个微缩影,这是古代给施政君子的明训,强调“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就是君王要教化人民善良的习俗,必由教学奠定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

玉本是天然的矿石,埋藏在山野矿脉中或水滨,外表大多包覆着石皮,也可能掺杂着不同的杂质,在没有经过切磋琢磨之前,玉仅仅只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不出它的美丽,或不成器用。所以说“玉不琢,不成器”。

那么如何雕琢玉这种坚硬的美石?华夏古人早知道制玉的方法,现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留下的玉器。当我们知道了人工切磋雕琢美石变成玉器的繁复工序和艰难功夫,就会更加钦佩华夏先祖的文明成就,因为那些玉器是高超的工艺技术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五千年以前的玉雕——玉猪龙。(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虽然华夏的玉文化已经传承了七八千年,但是目前知道的制玉图及文字记载是晚至1906年才彩印出版的“李成渊玉作图”。当时李成渊受美国收藏家毕效普(Heber R. Bishop)所托而绘制了制玉过程。完整的制玉过程要经过十三道工序,过程繁复,所以说“玉不琢,不成器”,也因此反映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人不学,不知道”。

美玉很坚硬,要解玉,寻常的工具做不到,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矿物去琢磨,例如石英、刚玉、金刚石等等研磨成的解玉砂,再运用各种工具来配合制作。现代用电动马达带动工具来回旋转打磨美玉或切割;古人在没有金属工具之前就制玉了,他们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如石、骨、蚌、竹、木、纤维等等),做成不同形状和作用的手工工具,进行来回拉锯或不停的旋转以带动解玉砂,来切磋、琢磨、切割、钻孔、镂空、琢纹。在制玉过程中,要不时将所需的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制玉的工序

以下就简要地叙说琢玉成器的十三道程序:

一、𢭏沙:制作比玉还硬的各种解玉砂,捣碎石块、石砂,制成黑沙、红砂、黄砂等等。
二、研浆:研磨出最细的砂,浸水备用。
三、开玉:切去玉皮。
四、扎碢(音同驼,“砣”之异体,圆形的切割研磨工具 ):将玉料切成方形或方条等粗形。
五、冲碢:冲去玉材的棱角。
六、磨碢:研磨表面。
七、掏堂:对需要掏空内膛的玉料进行掏空。
八、上花:在玉器表面上花纹。
九、打钻:在玉石上打透小眼。
十、透花:依纹路镂空花样。
十一、打眼:在玉器上钻孔。
十二、木碢:磨光亮玉器表面。
十三、皮碢:细细磨光玉器表面。

了解了华夏古人经过了数千年的经验累积,发展出的十三道雕玉工序,道道都是切磋琢磨宝玉的重要过程,那么,回头再看“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的道理,也就了然于心了——没有经过细工雕琢的美石不能成为富有器用的美玉。对应于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渺渺人海中,要能掌握人生之道,不能不学习悠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

–【华夏的智慧与趣味】待续–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下介绍吉祥的祝贺词,从一贯到十,你知道它们的用处、来处吗?一元复始、双飞比翼、三阳开泰、四季花开、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通八达、天保九如,给你“十全十美”的祝福,让你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得随心应口;懂得这些吉祥话的内涵,你的人生更向“十全十美”迈进了!
  • 春天伊始古人为何在元旦,在立春时节食用“五辛菜”?其中阐发“天人合一”的保健之道。“五辛菜”中有韭,东汉贤士郭林宗留下“雨剪春韭”的醇厚典故。俗话说“哪根葱哪根蒜 ”,也是“五辛菜”的趣味话题。
  • 春风又绿江南岸,阳光洒遍了天之涯,满地油菜花开时,鹁鸽声里送来春浓的消息。唐代名医孙思邈怎样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样和油菜结缘?
  • 熟悉翰墨篇籍的人,早发现“令和”出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一句和汉代张衡《归田赋》首句似曾相识!回到往昔,观其出处《梅花歌卅二首.并序》展现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学,显然是和王羲之的兰亭宴、《兰亭集序》相契合的。实际的表现又有哪些相似呢?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