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诗人

向忠烈致敬!读圣贤书 学端午精神

作者:允嘉徽

五月五日为何称“恶月恶日”?(陈仲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13
【字号】    
   标签: tags: , ,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诗人节,不论是端午节或诗人节,其中牵系的核心就是屈原。今天的我们在种种风俗里过端午,谁能忘怀“端午”的精神──屈原的忠贞爱国、不与世沉浮的志节!

端午”精神 屈原志节

屈原(约当生于公元前340年-278年)是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在楚怀王时任三闾大夫。他目睹国势日衰而忧国忧民,然而却受同事上官大夫所妒,受到谗言陷害,在楚怀王、楚顷襄王两代遭到二次流放。屈原在超过二十一年的流放中,对家国的一片丹心从未改变;他虽然处在浊世逆境中,不与世沉浮的志节未曾动摇。

在《离骚‧渔父》中,屈原自叙“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流放并未使他改变志节,他作了《离骚》表明自己对家国的一片忠贞,择善固执,九死不悔。

公元前278年,楚国首都被秦将白起攻陷,以致迁都至陈。流放中的屈原,眼见国家岌岌可及,想为国效力却无着力之处,在沉重的伤痛下,他效法殷代的贤臣彭咸──谏君不从投水而死,抱石投入汨罗江。

屈原像,出《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读圣贤书 学屈原精神

后代诗人墨客以“端午”为题的作品非常多,南宋末年的忠烈──文天祥的一生作了不少以“端午”为题的诗文,显现特别的时空意义。这和他的生日有关,也和他生平时代的国运有关,更与他的“端午”志节紧紧牵系。文天祥的一生表现了忠臣烈士的志节和顶天立地的德性,紧紧追随爱国先哲屈原,如他这首《端午》所表露的“烈士心”: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节录)

文天祥的生日是在端午的前三天,这一天也称“端二”。时到端午节,人们总会想起为国怀忧殉身的屈原,文天祥也不例外,他的多首《端午》诗,都赤诚展露他对屈原崇高的敬意。文天祥的生命,巍巍然矗立于置死生于度外的境地,直追先哲屈原,磅礡地回答了自己“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人生命题,令人肃然起敬!元代修宋史,为其立传,明代景泰年间追谥文天祥为“忠烈”。一杓汨罗之水,尊祭天祥贞灵!

文天祥的成长背景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进士出身,南宋末年宋理宗之朝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富田乡)的一个地主家庭。当他出生时,祖父梦见天上有小儿乘紫云降下又升起,因此给爱孙取名云孙,字天祥。《宋史》上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他从小好学不倦,看到学宫里奉祀的乡人──先圣先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都有“忠”字的谥号,心里非常崇拜敬慕,并且立志看齐;显然在他的生命里,早埋了“忠贞”的种子。二十岁的他选中贡士,同年会考进士,对策集英殿。文天祥洋洋洒洒、一挥而成万余言《法天不息》的策论,在六百零一名进士中被宋理宗亲拔为状元。

文天祥的识见洞鉴古今,爱国情操力透人心,考官王应麟着实被感动,奏贺皇上喜得忠肝贤才,说道:“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理宗喜得贤才文天祥,赞为“宋之瑞”,故而文天祥在状元及第后,改号宋瑞。

清朝出版的《南宋群贤小集》一页,翻刻南宋宝佑四年文天祥状元及第榜单。(公有领域)

文天祥诗言志:无私无畏洞彻生死

文天祥也是一个深具写实精神的诗人,因为他的忠烈正气贯通天地,所以文章功业反而被忽略了。文天祥的诗作很丰富,除了闻名于世为人熟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之外,他一生创作了五百首以上的诗歌,绾结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反映时代背景,而且总是直视生命的意义,洞彻生死,处处显露无私无畏的魂魄,也是他一生保乡卫国的心迹表露,以及出战征敌的时空记录。因此,人称文天祥的诗,可谓南宋末年的诗史,宛然是屈原《楚辞》的爱国情操再现。

文天祥被元军所拘,船过零丁洋时他写下《过零丁洋》诗,在当时如雨中飘萍的遭遇中,充分显现他“丹心照汗青”的志节。当时南宋山河是破碎了,文天祥的丹心志节面对生死考验毫不动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对屈原忠魂的崇敬

文天祥以“端午”题名的诗,深挚地流露出对屈原忠魂的感念和尊崇,以及一以贯之追随屈原的一颗赤诚丹心。当我们看文天祥人生,就看到焕焕然的忠贞屈原的爱国精神:

《端午》:
(续上)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当蒙古军攻打南宋时,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战迁都,以便理宗随时能逃往海上,朝中没有人敢议论。那时天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大胆上书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赫赫然“众人皆醉我独醒”伟丈夫!

在世间,人们逢端午纪念屈原。在“端二”这一天出生的文天祥内心,端午无疑引发他深刻的思索、壮阔的追索,仿佛,文天祥是屈原的化身、忠魂的再现,对国家抱着挚热又忠贞的心,忍痛割舍个人身家的感情。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屈原字灵均)

几年的干戈兵荒中,文天祥的妻女都被元军掳去,唯一的儿子也死于战乱,他忍受妻离子散的悲痛,仍不放弃任何能保卫国家社稷的机会。即便是战乱中妻妾家人被俘在敌营为奴,文天祥仍坚守初心,不投不降。《正气歌》表明他一贯的心志。

安事二姓 愿赐一死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今之杭州)。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初年,元兵渡江,宋朝情势危急,下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散尽家产,募得豪杰万余人,组织义军勤王。友人力劝,不要以羊群送虎口。而他明知“不自量力”也要“以身徇之”,期待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保社稷。

三年后,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十二月二十日,在今广东海丰县城北二里处的五坡岭,文天祥在一路饥困作战中方才停下来吃了口饭,就遇张弘范偷袭,来不及还击被抓。他在被抓后自杀而未死去。张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反诘问他:我不能保护父母,怎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张弘范又屡次招降劝他对元朝尽忠,同样能有宰相之位。文天祥交给他自己写的《过零丁洋》诗,表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节。次年,宋朝灭亡,张再招降他,文天祥坚持宁为一死,决不屈从变节,让张弘范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遣使护送他到京师。到了燕京(今北平),他绝食,这一次依然不死。

文天祥石刻碑立于海丰五坡岭方饭亭。(公有领域)

元世祖寻求南方人才为官,曾问才于议事大臣,得到回答“南人无如天祥者”。文天祥在燕京被囚禁三年,虽然元世祖下谕旨招降,也没说动他。元世祖终于了解他是不为所动的,谴人问他心愿。文天祥答说“愿赐之一死足矣”,元世祖惜才,不忍赐死,经左右的耸劝,终于如其愿。天祥从容就死,行刑后不久,制止的诏令到来,已经迟了。忽必烈自是万分惋惜。数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来收尸,文天祥“面如生”,俨然未曾死去。一代忠烈,果然超越了生死的局限!

文天祥的生命观

在文天祥的诗中,绝决不畏死生的意志透纸卓立。生命的意义不在短长而在深浅,“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人命如露短暂,荣华如风易逝,恪守天理,行所当行,就超越了生死,纵使仅活一日也如千秋万岁长;而浅薄的生命,即便活了百年,也如蜉蝣般短暂。

文天祥衣带中遗有一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明他走过四十七年人世的心声总结。读书人的一生“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忠烈文天祥给自己交了无愧的答卷──超越生死的浩然正气追随先哲屈原,“端午”精神与日月同耀尘寰!而他小时候谥号“忠”的志气也达阵了──“忠烈”就是他的号!

附录:

文天祥出仕简历

文天祥状元及第仅四天,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历任宁海军节度判官、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临安知府、枢密使、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

由于他才高且言直,虽然建树颇多,仍然不时遭到权臣忌妒而遭免官或自动请辞回归故里。文天祥曾开辟文山,建筑宅堂,闲居那里读书,先后三年以文会友,是以世称“文山先生”。

文天祥肖像,清代叶衍兰绘。(公有领域)

参考文献:
《宋史》
《文山先生全集》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午时节正值溽暑湿热驱动百毒齐出之端,在民间,除瘟辟邪保健康成了重点要事,故而在传统习俗中,如插蒲艾、佩香包、贴钟馗像等等的行事,都含有除瘟辟邪健身的意涵,从今之科学观点来看,也能明白古人的先见与智慧之一端。
  • 在民间过端午除了吃粽子,门上插上“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蒜头和龙船花,以除毒驱瘟害。“天中五瑞”纯天然又环保经济,也就是“端午五瑞”的五种植物,可以克制蜈蚣、蛇、蝎、蟾蜍、壁虎等“五毒”代表,其实就是增进酷暑夏天的保健。
  • 古来神传文化世世代代的增益使得端午节俗非常丰富。在中华文化中端午节是三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不仅在华人圈,包含韩国、日本等等早年受到中华文化浸润之国都有端午节庆的习俗。中国古传“菖蒲汤”驱瘟辟邪成了东亚文化圈的特色。
  • 每年一到黄历的五月午日,即端午节,这一天的正午十二时,汲取的水就是“午时水”。关于“午时水”,古来就有神奇的传说。传说中的午时水又以井水最佳。“午时水”是至阳之水,能锋利铁刀铁具、禳解阴毒之气。台湾“剑井”是午时水传说的代表,一尺许的井深,涌泉三百多年汨汨不断。
  • 中国古代宫廷怎样过端午节?唐太宗御笔亲书“飞白扇”赠予功臣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在庆祝端午的宫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会以“服玩相贺”,以随身使用或游艺的小东西赏赐臣下。这个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民间也影响了近邻的韩国。
  • 古人的端午节,天光未亮,一行行的药翁已在绿茸茸的山上采药,衣角早被露水打湿。宋吴自牧《梦梁录》: “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避瘟疫等用,藏之果有灵验”。百药中尤以端午的艾蒿药效最佳。不只是药翁,寻常百姓也要起早采药“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采药复采药,采采西复东。麻长村径狭,曲折随儿童。采采及墟墓,偶与前林通。前林树木嘉,就荫当清风。村人竞采药,怡情聊与同。盘桓不能归,永日以从容”。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