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成语典故

九鼎是谁铸?毛遂一言九鼎建什么奇功?

作者:允嘉若
鼎是国家祥瑞之器,鼎三足两耳用来烹煮、祭祀,用来承接天赐的德泽。图为西周早期作宝鼎。(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15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言九鼎”的说法起源很早,这话很有份量,典故来自战国时代。“鼎”在中华文化中的存在则更早,古代的人把鼎作为最重要的祭祀天地的礼器之一。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在纪元前二千年的夏朝就把鼎视为祥瑞的国宝。

夏禹和九鼎

“九鼎”是传国重器,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就好像玉玺代表君王一般。最早的时候,是谁造了“九鼎”来象征主权呢?

《史记》中记载,夏禹[1]之朝,当时九州的长官--州牧贡金,禹就用这些金属铸造了九鼎。为何造九个鼎呢?因为当时天下分为九州,所以铸造了九鼎,象征掌握了九州的主权。“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

禹贡九州图
禹贡九州图。(公有领域)

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这里讲了鼎的形状、作用和起源。三足两耳的鼎是烹煮的宝鼎,除此之外,鼎可用来“协承天休”,也就是说鼎是祥瑞之器,能够代表国家承接天赐的德泽,山林川泽中的精怪都要避开祥瑞的鼎。

为何在荆山之下铸鼎?可能和他的先祖黄帝铸鼎相承传。仙书记载黄帝在荆山之下铸鼎[2] ,所以说中华文化真是渊源流长。

九鼎铸造出来之后,被夏、商、周三代慎重保存,作为传国宝器。《史记.封禅书》说,九鼎被用来烹饪祭祀上帝、鬼神,遭逢圣人国家则兴旺,由此也可见九鼎的祥瑞之性。

后来周朝德衰,九鼎沉没于泗水彭城之下,沦没不得见。(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图为清代《彩绘帝鉴图说》之夏禹“下车泣罪”。(公有领域)

毛遂和一言九鼎

后代用“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是从何而来呢?这话源自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对毛遂的赞扬,和毛遂自荐关连到同一件事。

平原君为赵国的贵族,在赵恵文王及孝成王两代,三度为宰相,封地在东武城。他是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公子”之一,门下贤士宾客有数千人之多。

有一年,秦国的军队将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告急,就派出平原君去游说楚国和赵国合纵以保赵。平原君预定从门下宾客中找出二十个贤士说客一同前往楚国,仅找到了十九人。这时毛遂向平原君自荐,让他随同前往。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了,平原君并不认识他,对他毫无信心。毛遂说服了平原君,让他加入游说行列一同前往楚国。在楚王宫中,从早讲到午,平原君无法说服楚王定下合纵(也作合从)之约,出兵解赵国之围,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三言两语就让楚王同意合纵之约,并且歃血为盟。

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见《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总而言之,就说毛遂一言,使得赵国为天下所重(重于九鼎、大吕);毛遂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人的军队(毛遂称楚国有百万之师)。

在战国时代,周天子还保有夏禹所铸的九鼎和大吕(周庙大钟)这二种极贵重的国家宝器,平原君以九鼎和大吕作比喻,来称赞毛遂一言两语起的大作用,也凸显了其言词对保国救国起了大作用。后来人就用“一言九鼎”来比喻一句话的分量有如九鼎那么重,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商后期 析子孙父乙扁足鼎,青铜食器。(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毛遂说服楚王定下的合纵之盟是否真发挥了效用呢?平原君回国后,楚国的救兵未至,邯郸受困情况危急。平原君听了邯郸驿站吏员李同的建言,用家产得敢死队三千勇士,一同抵抗秦军,秦军因而退后三十里。这时楚国、魏国的救兵刚好来到,秦兵因而罢战,邯郸城在风雨飘摇中终于挺过了一关。

参注:

[1] 夏禹是黄帝轩辕氏后代,生于纪元前 2123-2025年,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姒姓,名文命,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定都于安邑,在位八年而卒,后世尊称禹王。尧之时被封为夏伯;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之称。

[2] 《列仙传.黄帝》:“仙书云:黄帝采(*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 《史记.封禅书》有同样的记载。@#

责任编辑:王愉悦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