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家

【文史】“三绝”集于一身的顾恺之(下)

作者:郑行之

顾恺之画像,选自晩笑堂竹庄画传。(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381
【字号】    
   标签: tags: , , ,

续前文)名画家顾恺之的《列女图》史上垂名,他怎样画出人物神采飘然、气度非凡的神态?他的笔法,为何被称为“春蚕吐丝”或“铁线描”、“高古游丝描”?

《列女图》

《列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列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列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列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列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列女图》又称《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以绘画的形式传达了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列女传·仁智卷》中列女的故事。画面布局采用汉代通行的画法——“平列布局法”。现存的是宋人摹本,仅余二十八个人物。

顾恺之画这幅画时,特地以衣裾曳地来烘托列女的曼妙身姿,塑造出一种沉靓大方的动态感,又以衣带翻飞来显现女性那种款款雍容气度。

从顾恺之这种流畅连绵的线条及其内蕴的律动及凝重感,可看出他是受到篆书的影响,乍看甚为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注)。他运用劲挺而柔韧的细线勾勒人物轮廓,给人的感觉是圆润匀称,气味古朴,后人称之为“春蚕吐丝”,又叫“铁线描”、“高古游丝描”。

而在设色方面,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染渲饰,再辅以微妙的面部表情,创作出来的人物无不神采飘然、气度非凡。

此卷另一个特点是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形制,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女子梳着垂髾髻,身着深衣,眉毛涂以朱色,体态轻盈,婀娜多姿,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部分面貌及南北朝绘画的渊源走向。

《斫琴图》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铺陈演化,《斫琴图》恰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这幅画描绘的是制作古琴的场景,制琴人都是些气宇轩昂、儒雅的文士,他们或挖刨琴板,或调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画面写实而生动。

画中琴面与琴底两板清楚分明,琴底开有龙池、凤沼。说明当时古琴的构造形制,已是由挖薄中空的两块长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这是迄今仅见的一幅记录制琴方法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乐器制造为题材的作品,在古琴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画的右上角有一文士独坐于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定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斫琴图》在这一点上可谓极其传神矣。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顾恺之这件《斫琴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宋代(960年~1279年)的摹本。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显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

“痴绝”

顾恺之的生平及人生经历,世人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最初曾在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

从顾恺之的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率真、单纯、乐观,种种真性情,由于他把一些世俗事物看得很淡,在若干传说中就被形容为“痴”,以下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几个很具代表性的事例:

妙画有灵 变化而去

有一年春天,顾恺之要出远门,于是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放在一个柜子里,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桓玄(东晋名将桓温之子)代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两个月后,顾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顾恺之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空空如也,一张画也没有。顾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历代名画记》中的《京师寺记》)

可隐身的宝物

有一次,桓玄将一片柳叶说成是可以隐身的宝物,是蝉用来藏身的,人拿了它,贴在自己的额头上,别人就看不见你了,他要顾恺之试一下。顾恺之接到手里,往自己的额上一贴,不一会儿,桓玄便在顾恺之面前撒尿,还口口声声说这宝物很灵,使他看不见顾恺之。顾恺之不以为怪,反而相信桓玄真的看不见他,所以就把柳叶当成了宝物。顾恺之这种性格极具喜剧性,“人多爱狎之”,朋友都乐于和他相处,乐于和他交往。

吟咏到天亮

义熙三年(407年),顾恺之做了散骑常侍。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明月当空,诗兴大发,于是便高声吟起诗来。他的邻居谢瞻与他同朝为官,听到他的吟咏,就隔着墙礼貎性地赞美他几句。顾恺之高兴之下,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折腾了一会儿就感到累了,便找了一个下人代替他和隔墙的顾恺之应对。人换了,调变了,顾恺之不知有变,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倒吃甘蔗 渐入佳境

《世说新语》记载顾恺之吃甘蔗的事。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要大家都尝一尝。当大家开始吃甘蔗时,唯独顾恺之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拿甘蔗吃。桓温见他出神,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拿起来就啃。桓温看到顾恺之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笑着说:“甘蔗甜吗?”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举起甘蔗,说:“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伙问:“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如果一开始就吃甜的部分,会越吃越不甜。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也是他人生智慧之具体体现。

为维摩诘像点睛 募款一百万两

在《历代名画记》中,《京师寺记》上记载着这么一件脍炙人口的事。东晋兴宁年间,瓦棺寺刚建成,僧侣向京城士大夫募款,当时的官员文士捐款没有超过十万钱的,唯有顾恺之慷慨地认捐一百万钱。他家一向清贫,哪来的一百万?人们都认为他在说大话,但顾恺之胸有成竹,他对僧人说:“请贵寺选一面空白墙壁。”然后顾恺之开始闭关作画,一个多月闭门不出。

月余后,顾恺之在这面墙上绘了一幅巨大的维摩诘画像。将要画眼睛时,顾恺之请寺僧打开寺门,先让民众参观。顾恺之并且请僧人对外转述:“第一天来观看“点睛”的人,得向寺里施钱十万,第二天来观看的布施五万,第三天来看的请随意,多少都可以。”

头一天,许多人为了争睹顾恺之“点睛”,涌入瓦棺寺。顾恺之当众提笔点睛,真有如神助,就那么轻轻一点,整个画像便活灵活现,画像头顶发出的光照亮了整个寺院。闻讯前来观看的民众挤满了寺院,不一会儿工夫,就募集上百万钱。

众人对于顾恺之的点睛功力,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顾恺之画人像的技术,尤其是“点睛”的功夫就出名了。

顾恺之晚年的时候,画人像就不再点睛了,人家问他为什么时,他总会说:“不能点!不能点!这人像要一点睛,马上就会动起来开口说话了!”(摘自 艺林书画趣谭)@*#

注:

六法: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的一个绘画理论。谢赫六法:一、气韵生动:对眼前的事物要能把握住它的重点与特性。二、骨法用笔:笔法精准有力,不但要画出外表的肉,还要表现出内蕴的骨。三、应物象形:外形要画得像。四、随类赋彩:颜色要画得准确。五、经营位置:要有很好的构图。六、传移模写:应多模仿古代的杰作。

参考资料:
《晋书‧顾恺之本传》
《世说新语》
《艺林书画趣谭》
《历代名画记》
《古今画鉴》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老的华夏文化是半神文化,由神派黄帝来主掌人间。 也许为了点缀他的威严,也许被赋予传播文化、智慧种子的天命,于是,大臣史皇在黄帝衣冠上点缀彩色花纹,开创五彩之绘。 而另一位大臣仓颉,从天地山川鸟兽获得灵感,造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图为唐 韩干《牧马图》。(公有领域)
    华夏丹青艺术发源于中国古老的半神文化,其艺术风格与精神,展现了绘画深奥的内涵,及各朝代社会文化特质。 五代、宋前期绘画延续、衍生自唐朝,技法、观念趋于完备;山林文学与自然山川的体验,深深影响了中国山水画。 元代神灵劝诫题材变少,兴盛的人画家画作中,仍然有着一种高洁、脱俗。至明末徐渭,不满世俗、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以夸张手法所作之作品,在绘画史上留下了嘲弄的一笔。
  • 《江帆楼阁图》无一毫尘俗气,艺林中有千里,成就得到历代名家赞赏。本文细说《江帆楼阁图》表现手法,忠于原物的工笔法,傅色古艳,笔墨超轶,传经久远,深透绢背,有入木三分之妙。
  • 让我们随着艺术家的诗章、画作,“坐游”秋日--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李白诗《古风》:“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这个被李白赞为既峻秀又美如芙蓉的华不注峰,又被元人赵孟頫为了安慰友人而画入《鹊华秋色图》中。展开了秋天里的诗情长卷……
  • 在中国绘画领域里,将月色入画虽然不易,也不乏以赞颂月亮而名传后世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幅画月名画。
  • 五代至北宋的画家黄筌给儿子留下了精湛、精细的写生画稿示范,《写生珍禽图》,从其中,后人可以看到他的画艺如何再现造化之妙。
  • 山水画, 竹
    在中国,竹子被喻为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君子。人们把梅兰竹菊合称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种“岁寒三友”的说法,指的是松竹梅。在风雅这一区块中,竹子从不缺席。
  • 这件作品虽然巨大,但画面给人感觉愉快、宏大,并不暗沉、萧条,例如画中的松叶十分茂密,与郭熙《早春图》中的蟹爪枝给人萧条的感觉、或春芽才刚冒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幅画像是夏天,生机勃勃,且声音很多,画中可以感受到泉水汩汩、松风摇曳、主峰两侧、山凹处、山峰处都有流泉,呼应了画名中的“万壑”。
  • 一年四季,天道循环。从二十一岁那年起,我的四季循环中多了一季特别的存在——神韵季。第一次邂逅神韵是在渥太华,那天我迟到了。看到的第一个节目是精忠报国。大幕揭开,我的眼泪跟随而下。
  • 历史上的今天,徐悲鸿:生命本是天上来,却撒彩墨在人间。得失去留只一念,重返画中神仙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