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狼跋》之德音不瑕

作者:朝晖
《毛诗正义》《狼跋》之原文(图片由朝晖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48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平时的修养如何就展现无遗。前几天某地深夜发生地震,网上流传的视频中,一些男女赤身露体就往大街上跑。或许地震的时候,在建筑物有可能倒塌的生死关头,这就是人生百态,无法苛求太多。

那么,在中华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古代的读书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周礼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今天我们就来赏读《诗经.豳风.狼跋》这首诗。

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一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二章)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大意:老狼前进时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时又因为踩到自己的尾巴而绊倒(进退两难)。公侯的孙子(从小)有大美;在处境艰难的时候,也要依礼将服装穿戴整齐,鞋子擦得铮亮。

第一章释义:年龄大的狼,下巴(颔颏)的肉会垂下很长,这块下垂的肉称为“胡”; “跋”读音“拨”[1],踩踏;老狼在前进时前脚经常会踩到“胡”。“疐”读音“至”,绊倒。“载疐”意思是“踏上(尾巴)并绊倒”。在周朝时期,公侯之子称“公子”;公侯之孙称“公孙”[2]。以周朝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为五十五岁来估算,这时候公侯的孙子大约只有八到十岁左右,也就是刚上小学[3]。硕,大。肤,美[4]。“舄”读音“昔”,履,鞋子;“赤舄”是指红色的鞋子。周朝时期,天子及诸侯国君在重要场合所穿的鞋子就是“赤舄”。“几几”原意是指古代贵族鞋子头上的装饰清晰可见。本诗可理解为(鞋子)明亮或铮亮。

本诗之所以用“公孙”,是指这时候老公侯还在,那么公侯的孙子也就是八到十岁左右。如果老公侯去世,原来的“公子(公侯之子)”世袭为公侯,“公孙”则晋升为“公子”,这个诸侯国就会有一段时间没有“公孙”。笔者这里说的“公侯”其实是泛指诸侯国君;周朝时期诸侯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君不一定都在自己的封地;比如周公(姬旦)是朝廷的三公之一,他的封地在鲁国,但周公一直在王都辅佐周武王及周成王,只是派他的儿子去管理鲁国。而同样是三公之一的姜太公就有去齐国上任。

所以“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的言外之意是说,作为诸侯国君的嫡系子孙,从小就要养成处变不惊的品德。一个人在生死关头(比如地震来了,房子马上要倒塌),即使会披上一件外衣,也常常是光着脚往外跑,哪里还有时间穿鞋子。这是人之常情。而作为一名公侯的嫡系子孙,周礼对他们的要求就很高;在情况紧急的时候,也要依礼穿戴整齐,包括鞋子都要穿好,鞋子上面的装饰都不能因为慌乱而弄掉了。本诗的第一章特别写明遇到紧急情况时鞋子都要穿好,是因为人在逃命的过程中鞋子最容易被忽视。

如果从一个修炼人的角度来看,本诗其实有更深一层的内涵。也就是,生死之事是大事,对一个人的命运来说,那是有定数的。该来的,您跑得再快也躲不过去。不该来的,那就肯定没事。所以,遇到任何情况,管它地动山摇,都着装整齐之后才离开危险的处所;或许这就是过去儒家法门中的读书人应该修的一部分。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大意:老狼后退时因踩到自己的尾巴而绊倒,前进时又踩到颔下的肉而趔趄(进退两难)。公侯的孙子(从小)有大美;在任何情况下也会依照道德礼义的要求去做,不会出一点差错。

“德音”是指古代的读书人必须遵守的道德礼义;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内涵。《诗经》中经常用到这个词。“不瑕”是指没有瑕疵。这首诗虽然是给公侯的嫡系子孙提出的要求,但其实也给儒家法门中修炼的人(古代的读书人)设立了一个为人处世参照的标准。

〈狼跋〉这首诗两章,都以老狼来比兴,还有一个用意是说,一个人即使年纪很大了,也要依照道德礼义的要求去做,同样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结语:孔子曾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段话的大意是: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仁;仓猝匆忙时是这样,艰难困顿时也是这样。

孔子的这段话是从“仁”的角度阐述了《狼跋》这首诗的部分内涵,值得我们现今的人借鉴及思考。

注释:

[1]胡:《康熙字典.胡》:“颔肉下垂者曰胡。《诗.豳风》狼跋其胡。《传》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

跋:踩踏。《康熙字典.跋》:“《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蒲拨切,音魃 (曷韵)”“又《诗.豳风》狼跋其胡。《传》跋,躐也。”根据《康熙字典》标的反切注音,参考《平水韵》中的“曷韵”,笔者认为“跋”这个字从唐朝至清朝,历朝历代官方的读音都是“拨”。

[2]公子:诸侯之嫡系的儿子。《诗经.豳风.七月》:“殆及公子同归。”唐朝孔颖达疏:“诸侯之子称公子。”我们所熟知的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名小白),在未继位时,就被称为“公子小白”。

公孙:诸侯之孙。《论衡.卷十八.感类篇》:“礼,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皆食采地(封地),殊之众庶(与诸侯的庶子有区别)。”

[3]《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大意:男孩十岁开始则要离开家跟着外边的老师学习,在小学里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这时候穿的衣裤都不能用丝帛类的材质,以防止奢侈之心产生;此前所教的规矩,还要遵循勿怠。早晚学习洒扫进退的礼节,勤习简策,学习以诚待人。

[4]硕:大。如“硕人”,俊美而身材长大之人;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例如《诗经.卫风.硕人》指女性。《诗经.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指男性。

肤:美。如“肤敏”,优美敏捷。《诗经.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毛传》:“肤,美;敏,疾也。”@*#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假设您送给我一颗“木瓜(山上采的野果)”我却要送给您一块“琼琚(美玉)”;美玉在古代也是价值不菲的;虽然真正的友情不能用物品价值来衡量;可是,您将一颗木瓜送给一位出身寒门的书生,他是收还是不收呢?
  • 在这样一个人心复杂,社会道德普遍往下滑的历史时期,能够遇见君子,能够认真倾听好人说的真相,并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那么您真的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的感恩上苍。
  • 动念写〈无衣〉两首诗的赏析,源于此次日本国援助给中国的救灾医疗防护用品,部分外箱上列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并引发了网路上的很多议论。
  •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
  •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传统的道德礼义都是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 过去的孩子在学校读书,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最为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