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妈妈不只是妈妈

成为母亲后 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金雅缘

我希望在孩子眼里,我是一个“还不错的大人”。虽然很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也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不过,与其因为不完美而难过抱怨,我想让孩子看到的是:即使不完美,仍然努力活得精彩的自己。(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4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成为母亲之后,自己好像被分裂了,该怎么把自己拼凑完整?不是一直怀念过往的生活,而是想成就一个比过去精彩的自己。

 

当拥抱孩子的双手,也能紧紧捉住自己的人生时,当“妈妈”便不再是一个压力,而是一份礼物。成为母亲之后,每一天的匆忙,每一步的艰难,不是让自己消失,而是为了让自己比以前更耀眼。

请相信,我们都走在更好的路上,请相信,妈妈可以不只是妈妈!

***

大概是老二刚满一岁的时候吧!那时我正在休育婴假,每天早上带老大去幼稚园后,就会用背巾背老二到公园去。我喜欢坐在秋千上一面轻轻晃着一面哼着歌,孩子也总会在这时候沉沉睡去。

我其实并不是刻意想哄孩子睡,只是坐在秋千上很自然地就哼起歌来。对我来说,那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坐在秋千上哼着歌,手机突然传来一封简讯,内容写着:

“学姐,最近好吗? 你办公桌都长满灰尘啦! 不过,我已经帮你打扫干净啰! 快回来吧! 想你。”

传这封简讯给我的,是准备休产假时哭着送我到公司门口的学妹。她说她会帮我整理好桌面,等我回来上班。没想到,她还真的特地拍了照片传给我,照片里的办公桌比我在公司上班时都还要干净,看了不禁令人莞尔一笑。

关掉手机后,我又坐在秋千上轻轻晃着,但心里忽泛起了一些涟漪,原本嘴里哼着的歌也不再唱了,脑海中不断浮现手机里学妹传来的那张照片……

记得大学四年级下学期那年,还没领到大学文凭,我就顺利找到工作了。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父亲,在得知我被公司录取的消息后,高兴地喝着酒微醺地说:

“哈哈!总算等到这天了,换我们家女儿要上班赚钱养我了!”

而当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为了儿女辛苦付出的母亲,也像是卸下心里的一颗大石头,笑着对我说:

“以后要好好认真工作喔!”

而我也似乎隐约感受到了身为社会一分子的使命感,在那一年里,连公司给的十五天特休假都没休完,铆足了劲拼命认真工作。好不容易终于熬出了一些成果,工作表现也备受上司肯定,职场前途一片看好。

然而,在刚满三十岁那年,我结婚了。翌年,我怀孕了。生完孩子后,我请了一段时间的育婴假,但才复职不到半年,我又怀孕了。当主管听到我又怀第二胎的消息时,脸色凝重地对我说:

“看来你是打算辞职不干了是吧?”

其实我并没有辞职的打算,但也还没下定决心之后会回职场继续工作。跟怀第一胎时的心情不一样,怀第二胎时我心里很明白,职业妇女一面工作一面带孩子,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别人又会怎么看我?这些我再清楚不过了。

过去我也曾是别人眼里“优秀”的员工,但生完小孩后,身边却开始出现各种不同声音:

“如果没结婚表现会更好”、“工作态度不认真”、“可能不知道哪天就辞职回家带小孩了”……甚至只是因为生完小孩后去上班,就被别人说这个妈妈“眼里只有钱”。

明明心里爱孩子爱得要命,却因为选择当职业妇女,被怀疑不够爱小孩。

面对工作与家庭两头烧,最累的并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浑浑噩噩地忙完了一整天下来,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而忙,躺在床上一股莫名的空虚感袭来时,才最令人感到心力交瘁。

“我今天有把孩子顾好吗?”

“我今天上班有认真吗?”

就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自信满满地回答,似乎没有一件事情做得好,每天都处在焦虑中,甚至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于是生完老二后,我递出了育婴假申请。我想,最开心的人应该是我们家老大了。虽然他已经很适应幼稚园的生活,老师也对他照顾有加,但自从我请育婴假开始自己带他后,他每天从一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都笑嘻嘻的,好像很高兴有妈妈陪在身边。

就连去公园遇到别的妈妈时,她们也都说:

“小雄的个性本来就很开朗了,但最近感觉变得更活泼了,脸也比以前圆了呢!”

其实,我也一样很开心,总算不用为了兼顾工作与家庭蜡烛两头烧,也不必再被时间追着跑,对着明明还不会看时钟的孩子大吼:

“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能专心陪伴两个孩子成长,让我感到很幸福。但不知道为什么,从那天之后我一直想起学妹传来的那张照片。闭上眼睛,仿佛看见自己坐在办公桌前认真工作的身影,心情甚是微妙。

“是因为带孩子太累,所以想回去上班了吗?”

似乎也不是。虽然有时会羡慕“伪单身”去上班的老公,但也心知肚明职场生活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很讶异自己居然会怀念起上班的日子。

曾经在媒体界很活跃的史蒂芬妮.史塔尔(Stephanie Staal),走入家庭生了孩子后,她成为了一名独立记者。她曾在《伟大的女性》(Reading Women: How the Great Books of Feminism Changed My Life)这本书中描述女性结婚后,身上同时背负了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为了扮演好这些角色却失去了自我,不断在无数个抉择中徘徊挣扎。

著名小说家雷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也在《回忆录》(A Life’s Work)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成为母亲之后,和孩子在一起时,‘我’并不是真的‘我’;但孩子不在身边时,‘我’却也不是完整的‘我’……身为母亲的我们,总会像这样在内心反复纠结,在过程中跌跌撞撞,终究学会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似乎也是如此。虽然很喜欢“妈妈”这个角色,但却不喜欢自己当妈妈时的样子;虽然怀念上班时的日子,却不想回到还没当妈前,整天只知道工作的生活;虽然想重返职场当职业妇女,却不想日复一日地为工作忙碌奔波后,在夜深人静时觉得空虚,很想把分裂的自己拼凑完整。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妈妈?”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工作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于是,我回到原点,在心里问自己这些问题。

重新思考妈妈这个角色和工作对我而言的意义,抛开所谓“好妈妈”、“成功人士”的世俗标准,回到内心,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究竟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妈妈?什么样的员工?什么样的自己?

精神分析学者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在《到了四十岁,我还不知道我是谁?》(The Middle Passage)这本书中,曾谈到了迈入中年后会有所谓的中年危机感。之所以会有中年危机感,并不是因为人生“步入黄昏期”,而是因为迈入中年后,那些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假象”(assumption)开始逐渐瓦解。

当我们为人母后,也一样会对那些过去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深信不疑的一切事物开始产生怀疑,会试着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从这点来看,女人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仿佛历经了一次“中年危机”。唯有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后,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下半场,身为母亲的我们,也必须重新完整了“当妈之前的我”和“当妈之后的我”,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谱出人生新乐章……

一位职场后辈曾说过:

“痛苦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如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一切的辛苦就有意义。”

当目标明确了,即使再忙再累,也依然能乐在其中。

当朋友听到我要写一本关于妈妈的心理励志书时,曾问我:

“写这种书,不是应该等到事业成功了再来写,会比较有说服力吗?”

我听完后,反问他:“所谓的成功是什么?”

至少对我而言,我很满意现在的自己,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不再感到空虚落寞。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

原本对这句话似懂非懂的我,现在也越来越能体会这句话的真实含意。

因为,我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大人

待在咖啡厅里,即使不是刻意偷听,也能隐约听到隔壁桌聊天的内容。尤其是当隔壁桌坐了一群妈妈们时,我总会忍不住竖起耳朵,想听听看她们在聊些什么。在她们聊天的内容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我好像没资格当妈妈。”

我似乎也是如此。每次对孩子发完脾气后,看孩子哭到睡着的脸庞,总会在心里后悔着:

“孩子还这么小又不懂,我干么对他这么凶……”

但当隔天还是一样又忍不住对孩子发飙时,或是就连叫外送回来弄给孩子吃都觉得麻烦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资格当妈妈?

我们家老大很黏我,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黏妈妈,但他算是特别黏的那种。当他还很小的时候,每次趁他睡着还没醒来,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去浴室洗澡,常常不到五分钟,就会听到门外传来孩子的哭声。

“等妈妈一下喔,妈妈快好了!”

结果往往都只能洗三分钟战斗澡,不然就只好带着他一起洗。遇到这种超级黏妈妈的跟屁虫,几乎做什么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老公常亏我们两根本就是“连体婴”。

我刚回公司上班时,他的“分离焦虑症”更是到达一个极致。每天早上都哭哭啼啼地黏着我,哭着叫我不要去上班,好不容易几乎是用“拔”的方式,把黏在身上的孩子拔下来,在转身出门后又会在心里自责:

“我现在到底在干么啊我?”

某天,上班时在电梯遇到同样也是职业妈妈的学姐,忍不住难过地向她吐苦水。

“学姐,我这样的妈妈也算妈妈吗?”

她问我发生什么事了?聊完后,她淡定地对我说:

“你当然是妈妈啊!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努力做好你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学姐的这句话,像是一记当头棒喝。孩子出生后,一直在想身为妈妈的我,到底能为孩子做什么?总认为妈妈必须为孩子付出牺牲。因此,当自己因为上班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也无法好好抱抱孩子时,心里总会感到很内疚。但学姐的话却提醒了我,妈妈除了“不断给予”之外,同时也是孩子的“榜样”。

前阵子,老大说他想学跆拳道。本来不大想让他这么早就去上才艺班,但孩子自己说想学,我想,应该就不算是“强迫学习”而是“自愿学习”。再加上刚好夏天太热也没办法去公园玩,想说让他去学跆拳道放放电消耗一下体力也好。

于是带着他一起去跆拳道馆报名。当教练发跆拳道服后,跟他说:“下礼拜见!”时,他一副像是学了好几个月跆拳道的人,马上立正站好举手敬礼说:

“好!”

在一旁的我,看了也忍不住噗哧笑了出来。

回到家后,他每天都在算日子,一直问我下礼拜是什么时候?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去上课?心里满是期待。但等到真的到了“下礼拜”,他却又突然跟我说他不去了,看来似乎还是对新环境有点恐惧。

老大面对陌生的新环境时,会显得比较怕生。根据过往的经验,这时候最好不要多说什么,在旁边静静观察陪伴就好。他穿着跆拳道服在门口坐了好一会后,倏地站起来对我说:

“妈妈,带我去上跆拳道课吧!”

“怎么突然想上了?”

虽然很想知道原因,但又怕他改变心意,便赶快带他出门,直到在路上时才问他。

“本来我觉得很无聊不大想上,但妈妈以前跟我说过,凡事都要试试看,试了才知道好不好玩。妈妈不是也说过,你刚开始做新的工作时也会担心害怕,但做了就觉得很有趣,所以我也想跟妈妈一样试试看!”

几个月前,因为手头上接了一个新的专案,心里很紧张不安,和孩子聊天时曾跟他分享我的心情,没想到他居然还记得这件事。

对孩子而言,我除了是妈妈之外,也是他出生后第一个遇到的大人,是年纪大他很多的“人生前辈”。就像小时候我看到妈妈心里会想:

“我长大后也要跟妈妈一样!”

孩子也从我身上,窥见未来的自己。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人一起帮忙照顾孩子。像是老大白天上幼稚园的老师和老二托婴中心的保母;还有去公园玩时,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也会牵着他们的手陪他们一起玩溜滑梯;奶奶会带他们去买东西……从小,他们会感受到许多来自不同人的爱。

但照顾孩子,跟作为孩子的榜样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对孩子来说,他们第一个学习的对象是父母,在他们还无法分辨对错时,就先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习。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我希望在孩子眼里,我是一个“还不错的大人”。虽然很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也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不过,与其因为不完美而难过抱怨,我想让孩子看到的是:即使不完美,仍然努力活得精彩的自己。◇

——节录自《妈妈不只是妈妈》(序)/ 采实文化出版公司

(〈文苑〉登文)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参加相亲派对简直就像在宣告自己嫁不出去。之前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向来避不参加,但占卜上写着“努力脱胎换骨”,而且我也对玻璃工艺颇有兴趣,最重要的是,“不能继续过目前这种生活”的不安推了我一把。
  • 我在和爱德华见面之前,就听说了他在太太临终前所作的承诺。
  • 过去几个月,我听过太多故事,恐怖的、悲伤的都有。尸袋拉链被拉开时我就站在旁边,我很清楚事实里大量掺杂着虚构的想像。可是那些故事、说故事的人,以及我们祝福过的遗骸,全部都出自“我方”的观点。听见“另一方”的事从个人嘴里说出,这还是头一遭。当然劫机者的遗骸会跟受害者的混杂在一起,只是我没想到罢了,因为我只顾着抚慰“我方”。
  • 没有真实情境,孩子怎么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热情不会来自教室,好文章常是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从大地捧出来的。
  •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有句咏唱,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 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到此才终于明白!我只期望等我老了以后,他懂得反馈,或许也能尝尝,一个人困在阳台上,那种撕心裂肺、大吼大叫的滋味。
  • 六分钟的短片,拍了足足一个月。原因很简单,因为等待。等风,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这种等待是一段修心的历程,有苦闷,有煎熬,亦有释怀之后不期而至的惊喜。走过之后再回头品味,很享受这创作历程中的每一步。这更像是与自然共同参与创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实现心中设想的同时,也用心感受并接纳自然的给予。
  • 人说“烟花易冷”,在欧文这儿,电焊的花火凋落之后,却凝结出了让人惊叹的艺术果实。
  • 神韵艺术团舞蹈演员范徽怡告诉我们,她童年时曾观赏过一场神韵演出,深深地被打动,自那一刻,她决心刻苦学习中国古典舞,长大后成为神韵的舞蹈家......
  • 善良是童真最美的表现,孩子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爱护小动物,关心身边的朋友,甚至愿意和陌生人分享笑容。这份善良源于纯真的心灵,不计较得失和付出。孩子的心灵如同一片澄澈的湖泊,不受尘世的扰攘,泛着淡淡的光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