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之汉武帝传(5)

【汉武帝传】之五:勘定边患 北击匈奴

大纪元文化小组
汉武帝是上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下与唐太宗共创“汉唐盛世”的千古一帝。(柚子/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66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汉武帝刘彻,武帝是他的谥号,正式谥号是“孝武皇帝”,后来人一般省略“孝”而称他为“汉武帝”,这大概是源于人们对汉武帝赫赫武功的崇敬和纪念。古代的谥法中认为,克定祸乱、拓地开封者,都可用“武”作谥号。历史上著名的拥有“武”谥号的君主,还有周武王、魏武帝等人,他们大多是开国皇帝,在马上取得天下,带领精兵猛将开疆拓土,在军事史上建立了辉煌功绩。

那么汉武帝虽然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但是汉朝的边境威胁,自立国以来始终没有解决。在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执政理念下,历代君臣对边患问题采取妥协、放任的态度。直到汉武帝,继承了汉初积累的巨大财富,怀抱着收服四海的雄心壮志,在国家周边通过一系列军事与外交活动,实现了勘定边患、开拓疆域的目标,建立了大一统的世界级多民族帝国,彰显大汉帝国远播四海的国威和荣耀。

因而,“武”作为汉武帝一生成就的概括,是最为恰当的。在上一集中,我们介绍了汉武帝时代的两大名将卫青霍去病。正是因为这两人被慧眼识英的汉武帝所重用,西汉王朝终于平定了建国以来最大的边患,也成就了历史公认的汉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绩。那就是击退了盘踞在北方、时常侵扰汉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

为对抗匈奴做准备,汉武帝改革兵制,加强了骑兵的发展。图为明人绘《出警图》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匈奴之祸

从这一集开始,我们来谈一谈汉武帝平定匈奴的前后经过。匈奴,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在汉以前也叫胡、鬼方、山戎、猃狁,《史记》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裔,与华夏民族有血缘关系。秦朝时,匈奴一度被大将军蒙恬击败,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

秦朝灭亡后,匈奴趁楚汉相争之际,再度崛起,并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汉王朝建立后,贪婪残暴的匈奴更是给西汉边境带来巨大威胁。晁错在《言兵事疏》中说:“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匈奴多次侵犯边境,小规模入侵就获得小利,大规模入侵就获得大利;他们做的都是攻城掠地、屠杀吏民、大肆劫掠的恶行。

为了安定北方,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1年曾亲率大军北征,但以失败告终,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通过向单于的阏氏也就是匈奴首领的妻子行贿,才得以脱险。此后,汉高祖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以减少匈奴的侵扰。之后的汉帝都延续上述政策,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匈奴常常违背和亲约定,侵扰汉朝北部边疆,杀人越货。

不过,和亲政策也给了汉王朝修养生息的机会。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国库充盈,百姓生活富足,这为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在即位前,不断听闻匈奴暴行,即位后便蓄势待发,为攻打匈奴作准备。军事上,汉武帝改革兵制,加强了骑兵的发展。以往西汉王朝的兵种主要有车兵、步兵、弓弩兵、骑兵、水师等,但威胁汉朝的匈奴则多是骑兵。汉武帝意识到,若想打败匈奴,必须是骑兵对骑兵,而汉朝的骑兵必须战马优良、骑士勇猛、武器精锐、训练有素、统帅杰出。

这些汉武帝都一一做到了。他首先将官养苑马扩充到四十五万匹,同时选拔忠诚勇敢、武艺高超、擅长骑射的勇士,组成两支精锐的侍卫军,一曰“期门郎”,一曰“羽林骑”,在中国历史上开创天子拥有亲军的先例。

汉武帝还大力扩充京城常备军——“北军”的力量,创设“八校尉”,即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中垒,其中一半都是骑兵。为了让骑兵拥有精良的武器,他还下令皇家兵器库也就是武库,大批量生产铁剑、铁刀、铁矛、铁戟、铁甲和弓弩,其中汉军骑兵最流行的兵器就是劲弩、长戟和战刀。

劲弩即“铜弩机”,和秦弩一样,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远射兵器。还有种叫“大黄”的劲弩更是厉害,历史上有名的 “飞将军”李广曾使用它射倒好几个匈奴将领。长戟,则是汉军士兵手中最主要的长兵器。

汉武帝迅速打造了一支威猛雄壮的骑兵军团,只需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位大汉天子就可以发动对匈奴的反击。

国画
关于对匈奴是战是和的决策,汉武帝经常在朝廷中展开廷议。图为《福寿齐天册.嘉祐四真》局部,作者不详。(公有领域)

大战前夕

汉武帝一朝,汉匈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由和而战的筹划期。即位之初,汉武帝对于匈奴的背信弃义非常气愤,想挥兵讨伐,但是考虑到:第一,国家新丧天子,政权未稳;第二,汉朝和匈奴朝廷中,主和的呼声都很高;第三,出兵的举动违背了无为政治的理念,汉武帝时常受到窦太后牵制。

比如在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大臣商议,朝廷开始出现了主战的声音。王恢任“大行令”,掌管国家外交事宜,他认为匈奴反复无常,凶残成性,就力主兴兵讨伐。但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极力反对,他说:匈奴人迁徙鸟居,如果汉军奔波几千里去攻打他,人马疲惫,太危险了,还是和亲更稳妥。其他大臣也都认同和亲。

因而《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汉武帝继续申明和亲之盟,厚待匈奴人,互通关市贸易,供给丰厚;而匈奴自单于以下都愿意亲近汉朝,经常往来于长城之下。但这一切都是表象,汉武帝只是暂时隐忍,实际上为反击匈奴积极筹备。比如刚才提到的发展军队,还有派张骞出使西域。

两年后,也就是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县(今山西朔州)的富商聂翁壹出于对匈奴边患的焦虑,通过王恢向皇帝建议,和亲后汉朝已经取信于匈奴,只要诱之以利,可以将其击溃。汉武帝再次在朝中展开廷议,《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两派大臣激烈的争论。

韩安国仍然力主和亲,他说:“汉高祖被围困,断粮七天,解围后仍然以天下为重,与匈奴和亲,历经五代帝王,国家都受到和亲的益处。”王恢反驳说:“高祖不报仇,是为了天下安宁。但是现在天下已经不安宁了,边境多次报警,士兵和百姓又伤亡惨重。”韩安国说:“汉军长途跋涉,深入敌境,物资运输困难,因而作战难度极大,还是不出要兵。”王恢也针锋相对:“攻打匈奴可以诱敌到边境,设奇兵伏击,一定可以取胜。”最后,主和派无话可说,汉武帝决定正式改变对匈奴的政策,由和转战。

同年,汉武帝安排护军将军韩安国、将屯将军王恢、骁骑将军李广等六人,统兵30万执行诱敌伏击的计划,由聂壹做内应诱骗当时的军臣单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聂壹说,他能杀了马邑令丞,献城投降匈奴,城中的财物就都是匈奴人的了。军臣单于信以为真,约定了行动时间。到了那一天,聂壹在城头挂出几颗头颅,在城北散牧一群牲畜,同时让三十万汉军埋伏在城外。军臣单于带着十万骑兵赶到马邑时,看到牲畜生出疑心,就俘虏了附近的雁门尉史盘问,得到了汉军设伏的情报。匈奴人立刻惊慌撤退,汉军闻讯追击时,匈奴兵已经远遁,“马邑之谋”就这样失败了。主战的王恢原本负责攻击匈奴辎重,临战却不敢出击,最后畏罪自杀。

此后,汉匈维持几十年的和平关系彻底破裂,和亲断绝。匈奴多次侵扰汉朝边境,而汉武帝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给予匈奴迎头痛击,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汉匈对战。

王双宽绘《百位英雄榜》卫青。(王双宽提供)

初露锋芒

时隔四年,即到了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再度大举侵扰汉朝,一直深入到今天河北张家口一带,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汉朝百姓苦不堪言。一封封十万火急的奏章被送到汉武帝手中。龙颜大怒的汉武帝对身边的近侍说道:“朕正准备讨伐匈奴,他们竟自己找上门了!”蛰伏许久的汉武帝,终于等到和匈奴一决高下的时刻。而且他已经得到了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卫青,能够帮助他实现克定匈奴的理想。

在上一集我们讲过,卫青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姐姐卫子夫入宫受宠,他因此受到汉武帝关注而成为天子近臣。但是汉武帝并非因此而提拔卫青,而是看重他精于骑射、为人谦虚谨慎、行事果敢。在大战之前,卫青先后担任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在汉武帝身边学习政务,深得信任。

为征讨匈奴,汉武帝立刻召见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任命他们为出征匈奴的将军,并申明此次的战略意图,即采取分兵突袭策略,在边境要塞教训匈奴人,让他们领教大汉的军威。但是,汉军不要深入敌境,等做好充分准备后再给予重击。四位将军各领一万人马赶赴边境,这是汉军第一次组织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这四位将军中,卫青和公孙敖都是破格提拔的,此前并无实战经验。公孙敖最初是汉武帝的骑郎,因救卫青一命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对于汉武帝任用两个新人,百官多有质疑。汉武帝则坚信,卫青此役取得的战果不会比名将李广差。果不其然,担任车骑将军的卫青,从上古(今河北怀来)出发,不拘泥于预定的方案,直捣匈奴人每年祭祀祖先、鬼神的政治文化中心龙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俘虏了七百名措手不及的匈奴人。

另外三路大军,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与匈奴交战,致七千名骑兵阵亡,因此被判死罪,后缴纳赎金,被贬为庶人;而最为大家看好的李广将军,则遭遇了匈奴的伏击,被俘后侥幸逃回,亦被贬为庶人。

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让汉武帝很痛心,但另一方面,亲手提拔的卫青所取得的胜利,不啻为对匈奴人的沉重打击,这又让汉武帝很欣慰,他当即封卫青为关内侯。卫青可说是勇冠三军、一战成名。

第二年(前128年),匈奴人疯狂报复,突袭了汉朝守边军队,杀死辽西太守,并侵犯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汉武帝决定,再次发动针对匈奴的战役。这次汉武帝更加重用卫青,交给他三万精锐骑兵,北出雁门,集中兵力歼灭匈奴军队;同时派将军李息率军牵制匈奴人,配合卫青作战。二人不负众望,杀死匈奴数千人,大获全胜。雁门之战,是汉武帝反击匈奴以来的第一次真正的胜利,朝廷上下大受鼓舞。

这期间,李广也让匈奴闻风丧胆。他被复召为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太守,曾夺弓箭射杀匈奴骑兵,百发百中。匈奴人尊称他为“飞将军”,几年来不敢进犯他的驻地。

漠南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图为明人绘《出警图》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收复河南

教训完匈奴,汉武帝本打算推行政治改革,但在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和渔阳等地,杀掠吏民一千多人。匈奴的再度进犯,使汉武帝决定更大规模地发兵,反击匈奴,消除边患。

考虑到匈奴游走迅速的特点,汉武帝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略。他派遣卫青、李息率大军第二次反击,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套地区。这里古称“河南地”,因为这里距离国都长安较近,匈奴骑兵一两天就可以抵达,对汉朝威胁极大。

卫青率大军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了突袭,歼灭匈奴人五千多,缴获牛羊上百万头,最终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随即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并筑造朔方城,迁徙内地十多万百姓屯田。此外,他还下令修缮了蒙恬所筑的城塞,使边界又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

汉武帝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不仅通过加强黄河边防,解除了对长安的威胁,而且为汉军建立了反击匈奴的基地。事实上,汉武帝之举的确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军臣单于听说后,一病不起,第二年(前126年)去世,其弟弟伊稚斜即位。新单于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反复出兵袭扰朔方、雁门、定襄一带,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本想反击,但恰逢皇太后去世。为了守孝,汉武帝压抑住怒火,没有出兵。这让伊稚斜单于误以为汉朝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作战,因此派兵攻占了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并酝酿更多大规模的进攻。元朔四年(前125年),匈奴伊稚斜出动九万骑兵分三路进攻代郡(今河北境内)、定襄(今内蒙古境内)、上郡(今陕西境内),匈奴的右贤王也趁机攻打朔方城,汉朝北部边境多处告急。汉军虽然竭力抵抗,但依然损失重大,数千人口被掠走。

面对着一封封奏报,汉武帝忍无可忍,在与朝臣的会议上,提出了由“防胡到灭胡”的战略目标。汉武帝认为,单纯的防卫,祸根难除,匈奴不灭,将贻害百年,而拔除祸根,则造福万代,即便倾尽全国的力量也是值得的。汉武帝的气魄,也鼓舞了汉朝将士的士气。

次年(前124年)春,汉武帝发起了漠南之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卫青被任命为统帅,率领六位将军和十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一路由将军李息率领,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的行动,并取得了胜利。卫青则率一路人马出朔方,进入漠南,突袭匈奴右贤王驻地。右贤王做梦都没想到汉军会从天而降,仓促中只能在数百亲兵的掩护下逃跑,而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一万五千名匈奴人、上百万牲畜,都成了卫青的战利品。

漠南捷报传入京城,汉武帝异常高兴,除了封卫青为大将军外,还在其原有封邑外再封八千户,其三个儿子也被封侯。这样的封赏自汉朝立国以来,只有汉初萧何得到过。卫青还谦逊地推辞,说这一切是诸将士出生入死的功劳。

其实,有德有才的卫青是当得起这样的封赏的。史载,卫青治军号令严明,也体恤部下。临阵攻击,他一定身先士卒;有了封赏,他分文不留,全部分给手下;行军途中,安营扎寨,士兵休息后,他才休息;遇到湍急河流,士兵都安全渡过后,他才过去。因此将士们都愿意跟随卫青出征作战。卫青,可说是上天赐予汉武帝的忠义将领,而这也离不开汉武帝的识人、用人之明。

漠南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便于汉军分而治之。(未完,待续)

点阅【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之汉武帝传】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训完匈奴,汉武帝本打算先进行政治改革,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匈奴的再度进犯使汉武帝决定更大规模地发兵,反击匈奴,消除边患,于是有了河南反击战为序幕的一系列反击战。
  •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西汉时指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内地至西域的必经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被称为“河西”,是因为其位于黄河以西。彼时,河西走廊为匈奴控制,这自然也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为了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巩固西部地区,汉武帝展开了河西之役,其再展运筹帷幄之能,亦彰显了他的雄才大略。
  • 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也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汉武帝对西域国家采取和战并用、恩威并施策略,即对友好的西域国家实行“和亲”,对与匈奴亲密的国家则进行军事讨伐。
  •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事胜利以及对西域的恩威并施,一方面减少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另一方面拓展汉朝西北边疆的领土,控制了天山南路,势力发展到葱岭地区,打通汉朝与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交往,也打通中西文明交往的通道。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为何自比乡贡进士呢? 他怎样选博士?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学家给与“有贞观之风”的评价?
  • 清朝四大谜团之一,世祖顺治皇帝是死于天花,还是出家为僧?董鄂妃为何能成为顺治帝的挚爱,她到底是谁?
  • 康熙帝在位期间广施仁政,布恩德于四海,使得天下出现了“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为中国帝制后期最为圣明的君主,康熙对后代的教育亦是历代帝王中最为勤谨的一位,故其后代皇子王孙多文武全才,实为中国历史上极为成功的教育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