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祸患系列之五:诱发地震、地质灾害

人气 11520

【大纪元2019年08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王剑宇综合报导)在巨大争议中强行上马的三峡工程,竣工多年,迄今无验收。三峡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以来,其所产生、诱发的(可能)灾难或灾难性效应、影响,已经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科技界的一个严峻课题。本篇关注三峡工程的三大毁灭性效应之一,即诱发地震、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开工之前,有关研究就已明确指出,“三蛱水库建成后,库区本已十分恶劣的环境地质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岩崩、滑坡、泥石流和诱发地震等可能对库区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继续造成危害。”(见夏宜琤的“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文)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的事实表明,地质恶化的情形比之前预计更加严峻,中共对此也不得不承认。例如,官方资料显示,在三峡库区5.6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四千余处地质灾害点分布于库区所辖的湖北、重庆两省市共20个县(市、区)。而2011年5月18日,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媒体称规划中涉及资金将达到1238.9亿元,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内容。但只要三峡大坝不拆掉,这些钱就都是打水漂,因为无法根本上阻止三峡工程祸患的爆发。

篡改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从弊大于利利大于弊

鉴于反对建设三峡工程的呼声强烈,1986年中共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分14个课题组,其中之一是“生态和环境组”。历时2年,生态环境组初步完成了研究报告,其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该组组长马世俊院士在外部压力下,同意在“弊大于利”后面加上一句:许多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加以限制的。

该组顾问侯学煜院士认为,三峡工程是个超大型的水库大坝工程,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还认识不足,有许多问题还根本没有认识到,提出的防治措施是否能起作用也未经过实验证实,是否有效值得怀疑。侯学煜拒绝在该组报告上签字。他强调:“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不是早上或晚上的问题,坝高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要不要上马的问题。”

1990年8月,中共国务院重新组成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审查之前,马世俊死于一场未调查清楚的车祸,侯学煜死于神秘的301医院。

而到了审查时,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总报告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论与“生态和环境组”报告正好相反,是“利大于弊”。为解决这个矛盾,中共国务院以“生态和环境组”报告中的一个程序错误(大纲未经审查批准)为由否定了弊大于利的结论。于是就有了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二组。4个月后,生态环境二组递交了另一个报告,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1992年2月1日,中共水利部将“利大于弊”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送交国务院环境保护局审批。2月17日,获批。是年4月3日,中共控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其有史以来的最低票数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

中共可以篡改报告,但却无法阻止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影响日益显露出来。

中共掩盖的两个事实

库区的环境地质问题是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论证的重要内容。中共宣称,“专家们分析古代和当代的资料,并经过大量实地勘察和研究,断定三峡地区为弱震带,地震烈度不会超过6度,普通不防震的建筑物都承受得了。”

我们先不论“断定地震烈度不会超过6度”是否正确,这里中共故意掩盖了两个事实:一是三峡大坝选址(三斗坪)被断裂带包围;另一个是长江三峡地区跨越川东平行岭谷和鄂西山地两大地貌单元,是历来滑坡泥石流和岸崩的多发地区,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峡江段的滑坡岩崩又处于新的活跃时期。

三峡库区河谷大小岩崩、滑坡共计214处,累计体积达13.52×108m3,其中大型和特大型的计36处,总体积为7.5×108 m3。两千年来,两岸滑坡不断,岸崩四起,严重的有四十多处、累计一百多起,堵江断流不乏其例。

20世纪80年代,三峡库区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案例有:1982年鸡扒子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古滑坡复活断航;1985年6月12日新滩滑坡,3000×104 m3 泥石下滑,200×104 m3进入长江,涌浪高及54m,摧毁建筑物和船只,致9人丧生;1987年7月16日,秭归县白沙乡土风岩—— 马家坝古滑坡复活,公路、桥梁、广播、邮电设施以及乡镇工厂和大片农田村舍等毁于一旦;1987年9月1日,巫溪县发生岩崩,造成95人死亡,等等。

三峡工程已经大规模诱发地震、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强行上马以来,诸多事实表明,其已经大规模诱发地震、地质灾害。这里仅举几例。

其一,齐岳山东北断裂,并很可能引发地震,成为三峡工程最大隐患。

在湖北省利川县城往北行十数公里之柏杨镇白庙一带,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龙关口断裂,这里是齐岳山东北断裂的下陷开始发生地,在柏杨镇所在的同为南北走向的寒池山,同样出现了一条让人见了惊心动魄的龙桥断裂,海拔2000余米的寒池山,自顶向下劈裂,出现一条宽不过几十米,深却达千余米的超级大峡谷。这条峡谷的东端,就是一条和龙桥峡谷呈十字断裂的沐抚大峡谷,这也是齐岳山东北断裂的整体组成部分。沐抚大峡谷平均切深达2000米,108公里不间断,是世界第四大峡谷,跟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得一比,远超长江三峡。

三峡及大三峡地区,本身是地质板块活动剧烈的地方,有多条断裂带贯穿库区。最危险的地段莫过于齐岳山东北和建始北延断裂,这一线在成库蓄水后,古地质剧烈活动恐被启动,诱发强烈地震。这恐怕将远超原来三峡上马时论证的“6级或6.5级地震”。

2007年4月中共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该报告主编之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表示,报告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构造性和非构造性地震。翁立达指出,对三峡水库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型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汇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事实上已经多次诱发地震了,只是震级还没到过高烈度。

张燕等学者的“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对断层活动的影响”实证研究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仙女山断裂附近地震活动很弱,仅有零星地震分布。蓄水后,在库水荷载和渗透的共同作用下,小震微震活动频次明显增强。尤其是2008年蓄水至175m后,几次较大的构造型水库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附近,如2008年11月22日秭归Ms4.1地震,2013年03月27和30日秭归Ms4.2和Ms4.5地震。这些均反映了库水作用对地震的触发作用,也间接论证了库水对仙女山断裂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其二,2003年6月三峡库区首次蓄水(135米)后,诱发利川、开县井喷与巴东地震。

2003年9月15日,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

2003年12月22日,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导致244人死亡的严重矿难。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数日方反压制服。

2003年12月19日20时31分,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

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到三峡蓄水和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长期关注三峡工程、被誉为中国“风云记者”的赵世龙撰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指出,“据我多年调查的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

其三,随州2天2次地震,巴东地震,宜昌4天2次地震。

2006年9月20日,三峡水库开始二次蓄水,目标水位156米。随即,同年10月27日18时52分04秒,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湖北省地震局介绍,震中区域有少数房屋开裂,武汉、荆州、荆门、襄樊、宜昌、天门等地均有震感,其中天门震感强烈,整个地面都在强烈震动。28日下午1点,湖北再发生地震,震中在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强度为4.2级。

2010年后,三峡水库蓄水175米。2013年12月16日下午1时4分, 湖北巴东县发生5.1级地震,地震深度约5公里,震央距离三峡大坝仅一百多公里。

此次巴东地震的震中,位于巴东北侧的高桥断层附近。三峡水库在论证过程中,专家们就已高度关注通过库区的高桥断层和仙女山——九湾溪断层,它们分别位于黔江——兴山和秭归——渔洋关地震带中。1856年6月10日,在黔江—兴山地震带的黔江小南海—咸丰大路坝曾发生6.25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的山崩滑坡,形成地震堰塞湖——小南海。

2014年3月27日,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发生4.3级地震;3天后,30日凌晨再次发生4.7级地震。截至30日中午,两次地震已引发余震330余次。两次地震的位置距离三峡大坝仅二十多公里。

其四,三峡工程开工前,就有研究指出,“如果新址选择不当,还难免出现搬迁—遇灾—再搬迁—再遇灾的被动局面。”(见夏宜琤的“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文)结果不幸言中。

2010年7月15日晚12时,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郭家坝镇是因三峡移民安置需要在1995年迁建的新集镇,也是离坝区最近的移民新镇(确定为省级中心镇)之一。但在建镇之后,就频频遭到地震、滑坡和暴雨等自然和地质灾难侵袭。而该镇已确认包括滑坡、地面塌陷等在内的75个地质灾害点,让郭家坝的居民寝食难安。而秭归县国土资源局截至2010年底的统计材料显示,该县共有已查明的地质灾害909处,威胁人数达9.39万人(该县总人口不算返流人口约38万)。其中,库区391处灾害点,威胁人数达到6.95万人。

而三峡水库自2010年冬季水位达到175米后,三峡地质滑坡激增,十数万居民二次大迁移。2012年4月,据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报导,一名中共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移民新区黄土坡2012年年底预定将有2万人迁离,未来3到5年内将有另外10万人因为地质风险迁移。这名官员称,自(去年)冬季开始水库的水位达到175米,“地质灾害”的次数已经提升70%。

三峡工程存在诱发更大地震灾难的可能

在1967年印度科依纳水库诱发地震之前,人们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强度不会超过6级。但是科依纳水库诱发地震之后,这个指标修正为6.5级。这也是中共宣称三峡工程诱发地震不会超过6.5级的依据。

可是,科学研究和种种迹象表明,这并一定正确。例如,一些研究认为,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超过8级的地震,明显和紫坪铺水坝有直接的关系。

曾参与多次长江科考的著名河流发育史专家杨联康(国土资源部研究员)曾多次对外界指出,“不能只用地质学家的平面视角,因为它几乎与三峡峡谷毫无关系,只可以适用古比雪夫、阿斯旺等众多平原水库,而按照地貌学家的观点,三峡的问题恰恰出在250万年来峡谷迅速抬升,邻区明显沉降上,即这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四度空间问题。”

他说,“不宜照抄所谓‘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由水库造成的触发地震,一般不超过这一地区天然地震震级’的结论。因为中国大河存在世界最严峻的新构造运动形势。”

地震专家指出,所有的大峡谷都是地质断裂形成的,本来地质情况就不稳定,那么在地质不稳定的峡谷上建起一座大坝,大坝上游的水位比下游高出一百多米,那么就是在大坝坝址上造成了一百多米水位的巨大的不均衡的压力差,这么巨大的压力差加在一个地质断裂上,本身就可能诱发地震。

专家们说,问题的关键是,即使一个三峡水坝不会引起太强烈的地震,但在三峡水坝方圆两百公里以内还有另外两个超大型水利大坝,那就是清江隔河岩水库大坝和葛洲坝。也就是说,在这个地地质不稳定的峡谷地区,在很近的距离以内,有三个巨大的不均衡的压力差同时加在一个地质断裂及附近上,这三个压力差将在诱发地震时产生很大协同作用,结果是三峡极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因此,三峡工程存在诱发超过6.5级地震的可能。

此外,关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四川省发生的多次地震(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康定6.3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大地震7.0级地震,2019年6月17日宜宾市长宁县6.0级地震),其于三峡工程之关系,鉴于学术界争议极大,本文就存而不论了。#

责任编辑:林琮文

相关新闻
谁的面子工程 三峡工程兴建决策始末
三峡工程选址祸患 被断裂带包围
湘江多处决堤酿灾 三峡防洪效果再遭质疑
三峡工程祸患系列之二 工程设计错误及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