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脚有症状别轻忽!常见足部疾病1篇看懂

文/亚美医师协会

六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如何保养、预防和治疗?(Shutterstock)

六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如何保养、预防和治疗?(Shutterstock)

人气: 3870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我们每天的走路、跑步、跳跃和攀爬,都要依赖我们的双足。足部由26块骨骼组成,是人体构成最为复杂的区域之一。依据足疗学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个人的一生大约会行走15万英里,相当于环绕世界六次。但足部一旦遭遇创伤、劳损和炎症,或鞋子不合脚、糖尿病及老化等问题,其功能障碍和不适就会显露出来,给行走和生活造成不便。本文汇整了六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双脚,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养足部;即便遇到不适,也可自行护理或正确就医。

总之,好好爱护我们的双足,让我们的双足更健康,行走更快乐。

一、足癣

足癣(Athlete’s Foot)俗称香港脚或脚气,是脚部皮肤真菌感染引起。(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足癣俗称香港脚或脚气,是脚部皮肤真菌感染引起。(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足癣(Athlete’s Foot),华人坊间俗称香港脚或脚气,是脚部皮肤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先发生在单脚,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至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或四五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层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

在美国,最容易接触到真菌的地方是健身房。因为在淋浴间或游泳池,人们都是赤足行走,而真菌往往又容易在温暖潮湿的区域蔓延生长,而穿温暖潮湿、透气性差的鞋子,同样也助长了真菌生长。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真菌的传染性很强,甚至还可能蔓延到皮肤的其它部位,包括手、腹股沟和头皮。

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天然的生理防御机能较弱,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又很丰富,容易出汗,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足癣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趾间瘙痒,皮肤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若伴有继发细菌感染,局部会出现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患者难免用手抓痒,故常传染至手部,而发生手癣(俗称鹅掌风)。真菌在趾(指)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趾/指甲)。夏季天热多汗,症状更加明显,甚至病情加重;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起泡和剥落。

患者应该保持足部干爽清洁,患侧应使用另一条毛巾,避免传播至另一侧足。大部分药房都有出售抗真菌药物,有喷雾剂、乳剂和粉剂。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彻底去除。因此,足癣的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用药时间一定要坚持四周以上。

如果治疗后真菌扩散或恶化,应该去看医生,医生会根据病况,判断是否需要处方口服抗真菌药物。足癣用药最关键的是按医嘱连贯正规治疗,切不可自行乱用药,以免病情延误和加重。

二、拇囊炎

拇囊炎(Bunions)的症状是在大脚趾关节发生隆起,并导致肿胀。(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拇囊炎的症状是在大脚趾关节发生隆起,并导致肿胀。(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拇囊炎(Bunions)是一种由非自然的撞击或骨骼弯曲所致的拇趾疾病,在大脚趾关节发生隆起,并导致肿胀。有时会使大拇趾踺内翻,甚至垂直到另外的脚趾上,相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小趾称为小拇囊炎。

因为拇囊炎发生的部位,正好是走路时拇趾需要弯曲的关节,故在每一步行走时,你的整个身体重量都会压在上面。虽然大多数拇囊炎并不影响正常行走,但会产生极度疼痛。

由于女性鞋类狭窄,故女性更容易患上拇囊炎。由此可见,穿紧而窄的鞋子是导致拇囊炎病变的元凶,这是因为紧绷的鞋导致跖趾关节(脚的骨头与大脚趾骨头相交处)压力增加。还有家族中有拇囊炎病史也是一个风险因素。此外,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脊髓灰质炎在内的一些疾病,也会增加拇囊炎发病几率。

拇囊炎患者可能会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脚的侧面有明显的凸起;在大脚趾上或周围有压痛;在大脚趾骨下有骨痂或胼胝(俗称鸡眼)形成;大脚趾活动困难;走路时脚趾疼痛。

保守治疗措施通常以改善拇囊炎症状为目的。患者应该摒弃穿着高跟鞋的习惯,也可在鞋店或药店,购买一种拇囊炎专用鞋垫,以减缓脚趾承受的额外压力。用冰袋冰敷10分钟,也可以减少炎症的发生。足科医生是从事足部医疗护理的专科医生,可以开具定制的鞋垫或矫正大脚趾的夹板。如果患者拇囊炎一直无法消退,并有持续性疼痛,可能需要手术纠正畸形的脚趾。

三、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导致足部受损病症: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糖尿病足导致足部受损病症: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由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导致足部受损的一组病症: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

高血糖极易引起神经病变,尤其是足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同时还存在血管病变和机械性压力。感觉神经病变同时合并足部外在压力,是引起足部溃疡和感染的主要起始因素。其它诸如吸烟、酗酒和糖尿病神经病变家族史等,皆是神经受损的高危风险。

患者早期足部感觉麻木、刺痛和疼痛,皮肤苍白或青紫,皮肤感觉异常等。而足部的触感和痛感等感觉的减弱,都进一步加重了足部受伤的风险。

虽然医生无法逆转神经病变和损伤,但可以推荐治疗方法,防止足部病情进一步恶化。糖尿病患者首先要保持身体整体的良好健康状况,以及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这样有助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也应定期接受足部检查。一旦发现任何脚伤,就应该及时就医。如果可能的话,患者可以寻求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脚趾甲修剪,这样可以避免自行修剪时割伤脚趾。

四、趾甲内生

当脚趾甲开始长入两侧的趾甲槽时,即趾甲内生,或称为嵌甲(Ingrown Toenails)。(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当脚趾甲开始长入两侧的趾甲槽时,即趾甲内生,或称为嵌甲。(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当脚趾甲开始长入两侧的趾甲槽时,即趾甲内生,或称为嵌甲(Ingrown Toenails)。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趾甲生长异常,会导致严重的足趾疼痛和不适。

时常穿不合脚的鞋,是趾甲内生最常见的发病原因。鞋头尖窄或鞋子太紧,都会给脚趾施加额外的压力。其它原因还包括未能正确修剪脚趾甲、由于运动等原因导致脚趾甲太短或脚部受伤。有内生脚趾甲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内生脚趾甲常见症状包括脚趾发红、肿胀、疼痛,紧邻趾甲的皮肤容易感染、溃烂,若有脓液产生,则需要切开皮肤引流脓液。

有几种方法可以治疗和预防嵌甲,包括:

◎洗脚时用抗菌肥皂,保持脚趾干净;
◎在洗完澡后,趁着趾甲柔软时,直接修剪脚趾甲;
◎避免将趾甲修剪成圆形,因为这更容易增加趾甲向内生长的风险;
◎挑选合适的鞋子,尤其要避免鞋头呈尖形的鞋子;
◎如果脚趾甲受到感染或经自我护理不能改善病情,此时就应该去看足科医生或整形外科医生。医生会手术去除部分脚趾甲,并开处方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五、足跟骨刺

当足跟和足弓之间有钙沉积物生长,即发生足跟骨刺(Heel Spurs),会引起脚跟剧痛。(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当足跟和足弓之间有钙沉积物生长,即发生足跟骨刺,会引起脚跟剧痛。(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当足跟和足弓之间有钙沉积物生长,即发生足跟骨刺(Heel Spurs)。

足跟骨刺可能单独发病,也可能与其它体内潜在的疾病有关。人们通常认为足跟骨刺是脚后跟疼痛的原因,但其实其它因素也会导致脚后跟疼痛。

足跟骨刺的形状可能是尖尖的,也可能是钩状或架状,骨刺会从足跟的下方向足弓,即足底中部延伸,足底的这个区域也被称为脚底筋膜(Plantar Fascia)。从X光片上看,足跟骨刺可能有半英寸长。如果X光无法确认足跟骨刺的存在,医生可能会将这种情况统称为“足跟骨刺综合症”(Heel Spur Syndrome)。

症状:

足跟骨刺的常见症状包括:

◎早上起床站起来时,足跟如刀割般锐痛;
◎一天的其余时间,也会感觉足跟疼痛灼热,几乎无法赤足行走;
◎足跟前部发炎、肿胀;
◎在足跟下方可见细小骨样凸起。

如果患者具有上述症状,医生会进行X光放射影像学检查,这也是确诊足跟骨刺的唯一有效途径。足跟骨刺患者并不会具有全部上述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因其它原因接受X光检查时,才发现有足跟骨刺的存在。

病因:

肌肉和韧带的长期拉伤会磨损脚后跟的软组织,足跟骨刺就容易出现;覆盖足跟骨的膜撕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脚后跟也会变得更加脆弱。2015年对脚跟疼痛的回顾报告指出,伴随年龄的增长,脚后跟的脚垫遭到磨损,无法再提供减震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钙质沉积物可能会在脚后跟堆积,这些沉积物形成骨性凸起,这是足跟骨刺的发病机理。

风险因素:

1. 运动:跑步和跳跃会磨损足跟和足弓。

2. 在硬地上运动:频繁地在坚硬的表面行走、跑步和跳跃,也会磨损足跟。

3. 足跟创伤:足跟受伤,撕裂足底筋膜,都会造成足跟损害,骨刺生长。

4. 年龄增长:200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足跟骨刺在年长者中更易发生。

5. 女性:2014年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足跟骨刺。

6. 超重:足跟骨刺还和体重超重有关联。

7. 鞋子不合适:经常穿着不合脚的鞋子,会使足弓失去有效支撑,甚至完全没有支撑,尤其是像近年流行的人字拖鞋等,都是导致足跟骨刺的原因。

8. 一些未能控制的慢性疾病,也是足跟骨刺的发病因素,包括:反应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足底筋膜炎等。

治疗方法:

◎充分休息:让患足充分休息,减缓足部压力,这样可以减少足部病变区域肿胀,从而减轻疼痛。

◎冰敷:冰敷可以有效帮助减轻患足肿胀和疼痛。

◎鞋内定制矫形器:这种矫形器状似甜甜圈,插入鞋内,可以减轻足跟承受的压力。

◎穿有软垫的运动鞋:这种鞋子也可以帮助减缓足跟压力,减轻疼痛。

◎消炎药物:可以减轻足跟肿胀。

◎可的松注射:如果非处方消炎药物无效,那么注射可的松是个好的选择,因为类固醇消炎的效果很强,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足跟骨刺。

如果足跟骨刺是由炎症性关节炎引起的,那么控制好关节炎,就能改善足跟骨刺的症状。

足跟骨刺的预后相当积极,虽然若非手术切除,病变的钙沉积物会永远存在,但通常情况下都不是问题,因为消炎和止痛的处理效果都非常好。在所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手术去除足跟骨刺。

六、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足底筋膜发生炎症,症状是脚后跟疼痛。(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发生炎症,症状是脚后跟疼痛。(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足底筋膜发生炎症。足底筋膜是位于脚底的韧带,它从足跟骨骼连接到脚的前部,起到支撑足弓的作用,也充当了足跟“减震器”。如果走路方式不当、运动过度或体重过重,造成筋膜压力过大,筋膜就会出现细小的撕裂,久而久之就使筋膜发炎了。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的资料显示,跑步对足底形成的压力大约是一个人体重的三倍。这种超负荷压力的长期作用,如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街等,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引起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还可放射至足掌前面。穿高跟鞋也可能会给筋膜带来额外的压力。

此外,足底骨骼结构上的异常,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过短等,也会让足底筋膜受到不正常拉力影响。

足底筋膜炎和足跟疼痛,可以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

症状: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足跟疼痛与不适。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因而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症状又会再现。

足底筋膜炎的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疼痛特点为搏动、灼热、刺痛性。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可持续很长时间,可能会有并发症。由于筋膜持续发炎,可形成筋膜瘢痕组织,一旦形成,治疗会变得困难,疼痛也会持续存在。

足底筋膜炎也可能导致身体其它部位的疼痛。由于足跟疼痛,使得患者在不自觉中改变了行走的方式,因行走姿势的不正常,致使膝盖、髋关节和背部也产生相应的问题。

自我护理:

自我护理能够帮助减轻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某些病例家庭护理可能是减轻疼痛的关键所在。以下是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选择的护理方式。

◎冰敷:用冰袋敷在足跟处,一日3~4次,每次15分钟。

◎服药:非处方药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能够缓解足跟不适和炎症。

◎使用矫形器,非处方矫形器也可选择,它可起到支撑足弓的作用,平均分散体重和行走时所产生的压力。当然足科医生可以给予处方矫形器。

◎夹板:建议夜间佩戴夹板,夹板可以拉伸足弓和小腿,减少不适。

◎改变锻炼方法:停止跑步等对足跟产生压力的活动,选择对足跟更为轻松舒适的运动,如游泳和散步等。

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2018年的统计,某些伸展运动可能有助于减少足跟疼痛,防止足底筋膜炎再次发生。患者若有早上足跟疼痛的话,要在起床后尽快做一下。(参阅:7招动作,改善足底筋膜炎

治疗:

虽然家庭护理能够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疼痛,但并不一定总能奏效,此时就可以选择一些医疗处理。

◎局部类固醇注射:也称为封闭疗法,针对足跟持续疼痛的患者使用。类固醇注射可以减少炎症反应,但不能太过频繁,否则会削弱韧带力量。

◎手术:如果所有的治疗措施都达不到疗效,一些外科手术可以减少疼痛。

预防:

拉伸小腿和足跟,可以有助于减少足底筋膜炎的症状,并防止病情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以防止足底筋膜炎发生。

1. 穿合脚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行走,具有良好足弓支撑的中跟鞋,可能有助于防止足底筋膜炎。

2. 避免赤脚行走,因为足弓缺乏支撑会导致足跟疼痛。

3. 运动时,确保穿着的运动鞋能提供良好的足弓支撑和脚底缓冲。根据梅奥诊所,运动鞋跑过500英里,就应该更换。运动应该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能有效预防足底筋膜炎。

足跟骨刺和足底筋膜炎的关系

足跟骨刺和足底筋膜炎的关联非常密切,两者又很容易混淆。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发生足跟骨刺的风险极高,而足跟骨刺又往往发生在已有足底筋膜炎的人身上。

足跟骨刺和足底筋膜炎两者有重要的区别:足跟骨刺的发病机理是钙质沉积物,沿着脚底筋膜形成骨性凸起;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受损发炎,从而引起足跟疼痛。

足底筋膜炎通过保守治疗,往往几个月就能恢复。但足跟骨刺一旦发生,如果不经过治疗,那么骨刺会永久存在。◇

<本文授权转载自CAIPA亚美医师协会,原文载于此>

· 脚痛怎么办?3招轻松缓解

· 下床一踩脚跟剧痛?3个动作 改善足底筋膜炎

· 按摩脚底能护眼、消胀气!这些“脚底反射区”你用得上

责任编辑:李清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