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舞:民间舞蹈之“鼓”舞

作者:茹之

汉代画像砖拓本中的建鼓舞。(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41
【字号】    
   标签: tags: ,

从古至今,在中国宫廷之外的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美妙的舞蹈,我们称之为“民间舞蹈”。其中最有气势的舞蹈当属“鼓”舞。

顾名思义,“鼓”舞的舞蹈动作应当是围绕着“鼓”展开的。而作为打击乐器的“鼓”起源很早。传说远古时有伊耆氏用土制的鼓,鼓槌是用草扎成的。又传说夏后氏有一种鼓是有足的。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鼓”字、“鼗”字,此外还有一面木腔蟒皮鼓,表明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此乐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又吸收和利用了一些从其它国家传来的鼓。到唐时,鼓已经有了如下种类:腰鼓、毛员鼓(腰鼓的一种)、都昙鼓(古代细长、直径较小的腰鼓)、答腊鼓、羯鼓、节鼓、檐鼓、齐鼓、鼗鼓(今天的拨浪鼓)、鸡娄鼓、大鼓、军鼓、手鼓、扁鼓等。围绕着这些不同的鼓,中国历代有着不同的“鼓”舞,有些“鼓”舞流传至今而不衰。

那么,最初的“鼓”舞是用在哪些场合表演呢?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认为鼓声的节律可以通神,引来雨水,因此“鼓”舞大概是在干旱求雨时表演。《周易》记载,“鼓之舞之以敬神”,又说明当时敬神的人们,在祭祀神明时也是在鼓的伴奏下舞蹈。此外,在战争中鼓舞士气、庆祝胜利等也会表演“鼓”舞。

唐 山西福山天圣宫石刻经幢击鼓乐人。(公有领域)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鼓”舞大概是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汉朝有《建鼓舞》和《盘鼓舞》,南北朝石窟中则绘有《花鼓伎乐》,唐代《腰鼓舞》十分盛行,宋代有《花鼓舞》,元代有《百面锣鼓》、清代有《太平鼓舞》,这些“鼓”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在民间流传着。至今中国各地仍有不同风格的“鼓”舞流传着,一类是气势磅礴的鼓舞,如陕西《安塞腰鼓》、山西《花鼓》、甘肃《太平鼓舞》;一类是小巧俏丽、边唱边舞的小型鼓舞,如安徽《凤阳花鼓》。

汉代《建鼓舞》中的“建”意思是“树”。该舞是用木柱穿过鼓的中部将鼓立起来,舞蹈者在鼓的两旁,边击鼓边舞动。舞蹈动作一般有蹲步扬臂击鼓、单腿跪地击鼓等,有时还会击打铃、钟等其它乐器。多为男子表演,主要表现男子的阳刚之美。

汉代画像砖拓本中的建鼓舞。(公有领域)

《盘鼓舞》也是汉代十分流行的舞蹈,又称《盘舞》、《七盘舞》,多在宴享时助兴。它是一种踏在盘与鼓上表演的舞蹈,舞蹈者多为男性,通常头戴冠帽,身穿长袖舞衣,脚穿特制舞鞋。舞时将盘和鼓排列在地,舞蹈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屈身折体、翻扑倒立,表演各种舞姿,同时在盘和鼓上踏出富有节奏的声响。也有女性表演者。表演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

山东的汉朝画像石中的盘鼓舞(右下)。(公有领域)

在山西的云冈石窟,存有南北朝时期的胸前挂鼓拍击的天宫伎乐绘画,有些类似今天山西民间“花鼓舞”。山西的“花鼓舞”形式多样,鼓的位置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在舞动时,舞蹈者有节奏的敲击鼓,有双敲边和单敲边。

而唐代的《腰鼓舞》、宋代的《花鼓舞》、清代的《太平鼓舞》在今天一直在许多地方的民间流传着。比如陕西的《安塞腰鼓》,击舞起来,其气势可将山河吞没;再如《太平鼓舞》,鼓形如扇,敲击时声音响亮,气势如宏。特别是甘肃兰州的《太平鼓》更是独树一帜,其桶形鼓身长1米,用牛皮制的鼓鞭抽打,鼓声隆隆,声震数里。在舞蹈时,要求击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有跳、跃、腾、闪、骑等舞蹈技巧。还有安徽《凤阳花鼓》流传非常广,通常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舞蹈者背着形如冬瓜的花鼓,男舞蹈者执著小锣,边唱边舞。歌词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

如今的山西,除了著名的“花鼓舞”外,还有“转身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迓鼓”等近二十多种“鼓”舞。

除了汉族有着种类不同的“鼓”舞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鼓”舞。比如藏族的《执巴鼓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苗族、彝、壮、瑶等族的《铜钹舞》,苗族、彝族的《花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瑶族的《黄泥鼓舞》等,均各具特色。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674年,唐高宗改年号为“上元”。也就在这一年,高宗作了《上元乐》,并配上舞蹈。在这个舞蹈中,舞蹈者一百八十人,她们身穿五色的画有云水图案的衣服,以象征元气,所以被称作《上元》舞。《新唐书》记载:“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大祠享皆用之。”据说这个舞蹈含有道家色彩。
  • 唐高宗武后时期,制作了阵容庞大的字舞:《圣寿乐》。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描述,参与这个舞蹈的人数共一百四十人,她们头戴金铜冠,穿着五色画衣,用舞的行列摆成不同的字。每变一次队形摆出一个字,总共变化了十六次,摆了十六个字,即“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
  • 《春莺啭》是唐代著名的舞蹈之一。“啭”的意思是美妙的歌声。根据唐代《教坊记》记载,高宗“尝晨坐,闻莺声,命歌工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白明达是当时龟兹(今新疆库车)很有名的音乐家,因此所作乐曲有龟兹风格。诗人元稹《法曲》一诗中所描写的证实了该曲为胡曲,即少数民族的曲调。
  • 如果说“胡旋舞”更多的是由女性表演的话,那么唐代时另外一个从西域传来的舞蹈“胡腾舞”就完全是男性舞蹈了,它体现了男子豪放、粗犷的性格。段安节的《乐府杂录》把“胡腾舞”列为唐代舞蹈中的健舞一类。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 就像学习西方经典一样,东方的传统戏曲也值得我们认识。“你会唱一段昆曲,你就懂得欣赏《游园惊梦》,你会唱一段《苏三起解》你就会爱上《四郎探母》。”陈金次说:“我们从小不让小朋友喝茶,他长大后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学法国的简秀珍体悟到,法国的艺术当然很棒,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莫内、梵谷……这些艺术大师,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师”能够广为人知,是因为有非常多人在帮他们写诠释、写介绍,人们才知道怎么去欣赏,知道他们好在哪里。
  • 陈冠霖给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把李天禄演过的戏演过一遍”。这个目标并不意味着把前辈演师留下的剧本原封不动的重现。“基本上要抓住观众,剧情、音乐、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应该就是要让观众看得懂,觉得音乐好听,剧情合理精彩。”陈冠霖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