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辉:北京打“德国牌”效用几何?

人气 2761

【大纪元2019年09月09日讯】在中美贸易协议因北京高层不愿进行结构性改革而前景堪忧、香港市民持续抗议“送中”条例的背景下,北京迎来了欧洲制造强国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到访。从官方的高调看,北京似乎要通过打“德国牌”来抗衡美国,分化美国在欧洲的盟友。

一方面,北京对于默克尔在与李克强会晤时提及的要尊重香港的“一国两制”问题,并未如以往那样大肆抨击,称其是“内政”,他国政府无权干涉等,而是有意淡化,姑且听之。

另一方面,北京却刻意突出中德间的经贸合作,除了向世界展示了双方的大订单,还展示了其开出的优厚条件,并且通过与德国的合作方式,不点名地批评美国。比如根据中共官媒,9月6日习近平在与默克尔会晤时对外传递了两层意思:

一、批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称“中德作为两个负责任大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战略沟通、协调和合作”,“双方要坚持相互尊重、对话协商,尊重彼此发展道路,照顾各自核心利益,做平等对话、互利合作、交流互鉴的战略伙伴。要“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在气候变化、对非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

言辞间明显是在暗批美国川普政府对世界和平稳定构成威胁,中美双方没有“尊重彼此发展道路,照顾各自核心利益”。

二、北京许诺将给德国更大的蛋糕。具体体现在此次默克尔访华“达成不少经贸合作”;北京希望与德国加强“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化和5G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北京正“加快开放金融和服务业,欢迎德方投资”;北京欢迎“欢迎德国企业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可以肯定地的一点是,德国要想拿到中共许诺的大蛋糕,就要在第一点上,即认同中共视美国威胁世界,尊重中共发展道路,并在一些国际行动中与美国保持距离上,符合中共的要求。

默克尔及其代表团无疑明白这两层关系,因此在表态时也基本是外交辞令,比如“中国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合作正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德国很高兴能够分享中国扩大开放政策成果,愿继续加大对华投资,拓展合作领域,促进人文交流”,“德方愿为欧中关系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等。对于北京抛出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说辞,默克尔并未肯定,而是技巧性地回应“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也给德国带来不利影响”,至于究竟谁威胁到了世界和平稳定,默克尔避而不谈。

虽然避而不谈,但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世界现在都知道,真正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正是颇具野心,正在渗透西方,透过华为、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控制世界的中共。只是考虑到经济上的关联,默克尔无法表现出更为强硬的态度。

资料显示,2016年、2017年,中国连续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德国企业的重要市场。201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681亿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中德双边贸易额占中欧贸易总额的近三成,是中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贸易额的总和。据统计,300万家德国企业销售总额的7%、30家德国DAX指数企业销售总额的15%均来自中国市场。迄今为止,50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累计超过8000个项目,超过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经营。

换言之,德国经济对中国的某种依赖,让中共可以试图打“德国牌”来分化美欧,分化欧盟,为自己在中美贸易战的重压下寻找突破口。问题是,中共的“德国牌”打出来后的效用几何?

先看看德国媒体对默克尔访华的评论。

《曼海姆晨报》认为,中国(中共)既没有遵守维护香港自治的承诺,也没有兑现向德国真正开放本国市场的承诺,柏林必须就这两点向北京提出批评。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默克尔切不可高估自己的作用,香港特区政府撤回争议法案,不过是因为中国(中共)政府想在10月1日之前缓和一下局势而已,在这之后再下重手并非不可能。

《汉诺威汇报》则认为,默克尔无法对中国构成实质影响的原因是德中两国实力差距太大。

《斯图加特报》则担心,德国的对华政策,今后将越来越难以在价值观和经济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在中国问题上,从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正确道路越发困难。一方面,这是因为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通过经济开放来让中国政治更自由的希望已经落空。”

《时代周报》网站则刊文指出,默克尔在北京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谈到了香港问题,这固然值得赞扬。,但是在体制竞赛越发明显、中国经济自身近期又遇到许多困难的情况下,默克尔本应该在公开场合以更加明确的语调批评中国,而不是在闭门会议上搞“静默外交”。“是时候公开地、用每个人都能明白的清晰措辞去批评中国的制度了。……在中国,坚定的姿态会收获尊重,畏手畏脚则会遭到嘲笑。因此,政治上的谨慎,只会被解读为软弱。”

从德国多家媒体的声音看,德国人一方面对默克尔政治上的谨慎,不敢公开批评中共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又因德国国家体量中等,经济上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而影响有限,深感无力。如此矛盾的心理,大概也是中共认为可以用大蛋糕引诱德国的原因。

不过笔者认为,中共打“德国牌”的效用还是有限的。首先中德贸易虽然持续增长,但双边1681亿美元的交易额显然无法与美中贸易逆差就达5千亿美元相比。美国依旧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虽然中共可以增加对德国的进口和出口,但增长仍会有限。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生存问题仍让中南海头疼。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共窃取西方高科技,强制在华企业技术转让早已为世界所知,通过补贴中企在国际市场竞争,德国企业同样饱受其害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和企业有多少意愿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化和5G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进行并接受投资呢?中共有多大可能真正地开放自己的金融等市场,让外企公平地竞争呢?

其二,德国的对华政策要与欧盟对华政策相配合,分化欧盟目的难达到。今年3月欧盟执委会在所做的战略报告中写道:针对中共在全球展现出的强势姿态,以及由此加剧的贸易、经济增长和安全威胁做出回应,称中共是5G网络发展等关键领域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是一个全面对手,并订立了十项计划。

十项计划包括加强履行人权、和平与安全及发展等共同责任;呼吁中方履行承诺,特别是关于补贴与强制技术转让改革;启动共同的5G网络安全措施;加强外国直接投资审查制度,等等。

这是近年来欧盟首次联合调整了对华政策,而身为欧盟成员国的德国自然也是赞成的。一名德国高级外交官表示,这个战略前景清晰地反映了欧中关系面临的更多挑战,也为欧洲国家共同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动力。

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对华态度的转变,并在策略上更接近美国,绝非是中共提供些大蛋糕就可以随意更改的。德国绝不会撇开欧盟单独行动的。

其三,分化德美关系有限。虽然德国不满意美国川普政府在政治上的某些所为,但欧洲国家业已明白,川普在贸易上的对北京施压,要求中共进行结构性改革,受益的不仅仅是美国市场和企业,当然也包括欧洲的市场和企业。而且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欧美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因此,在诸多关键问题上,德国还会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起。

此外,目前一些在华德国企业也开始未雨绸缪,发出了“不要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的呼声。2017年德国商会的民调显示,逾一半成员不打算在中国新地点投资,近13%的德国在华公司说他们可能在未来两年离开。德国企业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德国政府。

毫无疑问,北京出手拉拢德国,折射的恰恰是其对中美贸易协议能够达成的绝望,折射的恰恰是其不愿真正进行结构性改革的真实想法。这样的中共还能折腾到什么时候呢?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上海官方首度否认中国工程师窃取德国磁浮车技术
德国对华政策 轻轻转向
德国高科技业 也考虑撤出中国
面对中资收购 德国拟出台更严格审查措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