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警告沉溺于色情网

人气 2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月2日讯】网络上的色情内容是21世纪非常时尚的“性玩具”。不要认为它看上去无足轻重﹐实际上却像埋藏在地下的重型炸弹﹐可以毁掉美国为数众多的私人生活与事业前途。

澳洲日报报道﹐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提出的警告。与普通的观点正好相反﹐沉溺于网上的色情内容并非全都是下层人士的恶习﹐在过去的7年里﹐扬在网页上解答人们提出的问题﹐曾经劝告过数千对夫妇﹐祂们可都是律师、医生和官员。这是一些每个星期日都去教堂的人们。

加利福尼亚州圣约瑟婚姻与性问题研究中心的网上性问题专家、著名心理学家艾尔库伯﹐在最近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比较精确的估计﹕美国起码有20万人至少经常访问一个色情网站。

几年以前﹐色情网站主要是让访问者粗略地浏览一些有色情内容的网页﹐而现在﹐好色之徒聊天室向你敞开大门﹐它肆无忌惮地为你提供交互式性伴侣﹐为你提供虚拟的情人躯体图象来强化印象﹐刺激感官。接连不断的“性”材料录像被广泛利用。在线上﹐甚至还有“性”活动的实况转播。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沉溺于色情网站呢?金伯利扬认为﹐应当深入探讨其原因﹐并研究如何使受害人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她提醒说﹐人们在网上可能是偶然发现的色情网页﹐但观看这些内容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欲罢不能了。这种色情网站的内容就像毒品一样﹐使你上瘾痴迷。

美国的医学家们纷纷敲起警钟﹕沉溺于色情网站的人数正在急剧增加。心理学家艾尔库伯把人们陷入其中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检索入门﹐花费钱财和隐姓埋名。在网上浏览这些是轻而易举的。你不需要在酒吧从朋友堆里偷偷溜走﹐不用去城里那些庸俗不堪的角落﹐也不会在红灯区被别人发现。祂们几乎断绝了与亲友们的来往﹐把自己封闭起来。

库伯进一步分析这些人的情况﹐认为可以把祂们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大约占10%﹐祂们是最严重的﹐即使不在网上胡混﹐也会干出些风流韵事﹐甚至会对儿童进行性骚扰。

第二类大约占20%﹐祂们刚刚涉足这个陷阱。如果查禁和取缔了这些害人网站﹐祂们会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另外还有70%的人属于第三类。祂们只是“娱乐”、“休闲”﹐就像用眼睛扫描妇女内衣广告﹐翻阅《花花公子》杂志──为好奇心驱使﹐被引诱进去﹐但不是刻意追求。

到什么程度算是“沉溺”呢?医学家和心理学家并没有用在电脑上耗费时间多少来给它下定义。上了瘾的人不会控制自己﹐由此导致对个人生活与事业的毁坏。

雷蒙德﹐男﹐58岁﹐是金伯利扬的一名患者。祂本来是一位成绩卓著的企业家﹐不慎迷恋上了色情网站。祂还假扮成20岁的大学生﹐充满幻想的电脑爱好者﹐在网上设置了伪造的相片﹐引诱和欺骗了一些妇女。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觉悟了的雷蒙德认识到﹐这是害人又害己的恶行。祂的所作所为破坏了自己的事业与家庭生活。

克雷格是一位53岁的电脑经销人。祂感到行业中年轻人前进的步伐大大超过自己﹐对自己的压力很大﹐就错误地用色情网站来麻醉心灵。祂上了钩﹐不能自拔。最终更进一步削弱了在行业中的工作能力与实际表现。值得庆幸的是﹐在扬的指导与劝戒之下﹐祂改过自新了。

美国婚姻法律师科学院院长小林塞肖特指出﹐不应当设想男人都是好色之徒。祂以自己在休斯顿的法律工作实践体会说明﹐妻子们平时百无聊赖﹐精神空虚﹐上网浏览色情网页的并不比丈夫们少。男人和女人在迷恋网络色情内容的问题上﹐机会是均等的。(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记录脱裤次数 21世纪版本贞操带计时防偷情 (12/30/2001)    
  • 生命的奥秘:人的精神来自于大脑吗?(下) (12/13/2001)    
  • 恐怖贺卡作“鬼”叫 黄色贺卡惊现大陆校园 (11/29/2001)    
  • 心理学实验:喜新厌旧还是越看越喜欢 (11/16/2001)    
  • 访女子十米气手枪冠军陈颖 (11/13/2001)    
  • 遇难者家属难信噩耗 聚集机场痛哭失声 (11/13/2001)    
  • 恐惧过后美国人恢复幽默 (11/12/2001)    
  • 科学家发现:人在下意识时也能学习 (10/31/2001)    
  • 自认智商高人一等 孩子发展未必健全 (10/17/2001)    
  • 6.4%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 (10/17/2001)    
  • 内地大学生”网瘾”缠身不能自拔 (10/17/2001)    
  • 一位心理学家对9.18国难日谎言的反思 (10/13/2001)    
  • 美国国家媒体俱乐部研讨会聚焦中国国家恐怖主义 (10/12/2001)    
  • 读者来信/ 一位中国心理学家对9.18国难日谎言的反思 (10/12/2001)    
  • 植物能当测慌专家—-探索植物生命奥秘(二) (10/3/2001)    
  • 自杀式袭击者的心理特点 (9/16/2001)    
  • 劫后余生烙印难洗刷 (9/12/2001)    
  • 英科学家通过互联网研究幽默心理学 (9/10/2001)    
  • 突变沉默 自杀征兆 (9/5/2001)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