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农:中国要发展工业吗?

程晓农

人气 16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5日讯】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难以摆脱萧条的局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各级政府把经济增长速度视为主要政绩,各省的GDP数位灌了不少水分,

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虽然中央政府连年扩大借债规模,仍然无法有效拉动内需;现在债务规模已接近警戒线,显然,继续扩大借债不但难以为继,而且其效果不彰也是十分明显的。

事实上,由于国内需求无法大幅度扩张,中国的经济增长已越来越依靠出口和引进外资;而从连续多年大规模吸引外资的结果来看,中国城市高达20%的失业率和上亿农村劳动力谋生无门的状况并未得到缓解。可以预期的是,只要中国继续维持目前的经济状态,失业问题将越来越严重,不但城市的中年劳动力面临就业困难的沉重压力,而且连大学生找工作也日益艰难。九十年代里金融、媒体、网路等行业的兴旺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现在这些行业已经饱和,很难再大量吸纳新员工。今后每年都有数百万因大学扩招而入学就读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那时”一职难求”的严峻局面就会一下子暴露出来。

其实,中国经济增长徘徊、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的相对萎缩。自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各行业陷入不景气之后就再也没有缓过劲来。过去数年中,工业部门不仅无法吸纳大量新雇员,而且吐出了数千万下岗工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跳过工业化阶段而进入象发达国家那样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从国际分工的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逐渐萎缩,这正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的良机。在世界上中国是少数几个早已建立了初步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土地少、资源贫瘠、农村劳动力供给充裕的社会,如果能通过制度变革突破本国企业的体制束缚,本来应该具有加速工业化的国内和国际条件。可惜,过去十几年来,中国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改革了20多年,至今不但看不到中国的工业有复苏振兴的迹象,在大多数内地城市,破败的工业企业却比比皆是。

在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掩藏着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上的盲区。由于在制度转型方面有太多的自我束缚,始终不能摆脱国有企业体制的根本弊端,于是在”渐进改革”的口号下试图绕着走,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来代替工业体系的改造和创新;结果,虽然外资建立了一批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数量有限的高科技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原有的大批工业企业却事实上被置于自生自灭的境地。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市场化还是对外开放,都代替不了工业体系改造这一基本任务,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渐进”改革策略”考”了个”不及格”,于是就出现了工业相对萎缩、就业日益困难的局面。过去几年把经济政策的重心放在”扩大内需”上,其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策略,其后果如今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教训至今未引起充分重视。自从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发展问题似乎被简化成了全球化以及与国际接轨,似乎只要加入全球化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能加入国际合作、进入国际市场的本国企业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何况,外商、外资到中国是为了建立经济合作关系,而不是为了帮助中国推行企业改革。中国工业企业的彻底改革和工业体系的改造,只能是中国自己的事;如果自己没有信心,也没有决心,一味指望外人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不少国内学者谈到中国的工业发展问题时,往往只是从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来认识,同时却回避了为什么本国工业疲软不振的制度原因。制度原因不消除,民族工业只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解决了制度问题,才可能借外资之力、习外资之长,改变本国企业的面貌。中国本国工业发展的困境单靠引进技术是无法缓解的,从七十年代起中国就一直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是应用了这些技术设备之后,中国的企业仍然弊端丛生、效率低下、无力创新,很快,引进的技术设备过时了,唯有企业的面貌如旧。如果说,过去国人只承认外国的技术设备先进,却不愿意正视本国的制度落后僵化;那麽,现在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干脆对改造本国的企业和工业体系失去了信心,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这种心态下,就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分析中国工业相对萎缩的制度根源,对本国企业弊端的认识二十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提升,还在重复八十年代时的那些话语。而当下不少企业经营者所热衷的,并不是企业的改造和制度变革,他们不约而同地沈迷于”重组合并”、”包装上市”、”圈钱获利”的游戏,随着”股市泡沫”一个接一个地破了又圆,企业的生命力也在不断的损耗当中。

如果中国的工业继续相对萎缩下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能靠外资企业加上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私营企业以及依赖公费消费的餐饮、娱乐行业求得稳定发展吗?这不只是个政策问题,也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一问题的求解,显然不可能从”猫论”、”摸论”那样的顺口溜式”理论”中找到答案;事实上,那种顺口溜式的”理论”恰恰是一种思维框框,工业的相对萎缩就是它盛行主导之下的产物。

判断中国的经济趋势不能绕开工业的衰落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根本缓解,高失业率的局面就不可能改观,而一个高失业率的社会是不会有充分的消费需求的。

——原载BBC,作者为美普林斯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海归派”中国谋职频吃闭门羹 (4/2/2002)    
  •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原因何在? (3/30/2002)    
  • 切勿为中国经济繁荣的表象所惑 (3/29/2002)    
  • 美台报纸指中国经济滑坡 企业界“上了中国的当” (3/28/2002)    
  • 美国之音:中国经济高成长率受到质疑 (3/27/2002)    
  • 国际持续质疑中国经济造假 (3/26/2002)    
  • 【纪元专栏】沉默: 牺牲工农利益的中国经济改革 (3/26/2002)    
  • 刘宾雁:巨债与腐败-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 (3/25/2002)    
  • 草屋布衣﹕中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已经陷于停滞 (3/21/2002)    
  • 中国的定时炸弹正滴答作响 (3/21/2002)    
  • 美学者质疑中国经济数据可信性 (3/21/2002)    
  • 梭罗质疑中国经济高成长真实性 (3/20/2002)    
  • 中国经济真相(第二集)追问“改革开放” (3/18/2002)    
  • 陈劲松:一个敏感话题——中国经济数据是否可信? (3/18/2002)    
  • 两岸人权的落差 值得高喊“统一”者省思 (3/16/2002)    
  • 中国人,你向民工致敬吗﹖  (3/16/2002)    
  • 实言﹕中国股市小揭秘 (3/9/2002)    
  • “中国十大女富豪”出炉 陈丽华第一 (3/8/2002)    
  • 中国经济的真面目 (3/6/2002)
  • 相关新闻
    中国经济的真面目
    “中国十大女富豪”出炉 陈丽华第一
    实言﹕中国股市小揭秘
    中国人,你向民工致敬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