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 重审八国联军中的美国(24)——附篇:中国兵匪自焚翰林书院!西洋学者痛惜《永乐大典》

北明

人气 8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30日讯】中国官方历史教科书说翰林院是八国联军所焚毁的。但事实却是:翰林院毁于使馆被围攻的6月23日,而那时,除了获清政府许可先期抵达北京的340名外国使馆警卫人员,八国联军尚未进京。八国联军抵达北京的确切时间,是8月14日。当他们解救被围攻的北京公使馆时,翰林院已经在大火中和枪炮声中变为废墟将近两个月了。

翰林院被焚与其位置有关:其内墙之大部与英国公使馆北壁紧密相连。英国使馆”墙厚八尺,高二丈有奇”不易攻破,而且”其大可容千人”,所以,在庚子之乱中,英国公使馆内,容纳了大量各地逃到使馆避难的中国教民。在各国使馆被包围之初,十一国使馆最初聚集有限警力死命抵守,后来发现失策,遂分兵抵守使馆各要塞。当使馆区外缘的比利时、荷兰等国使馆被彻底毁坏之后,为了保证英国使馆不被攻破,内里的外交人员及大量中国难民得以幸免于难,各国使馆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占据了英国使馆东壁仅一条御河之隔的肃亲王府和与北壁紧紧相连的翰林院(参见胡思敬《驴背集》)。

翰林院是皇宫内服务于皇帝的翰林学士,也就是国家级别的文人学者经常出入的地方。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藏有卷帙浩繁的各类古版善本。举世罕见的珍品–《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就珍藏于此。以金黄色丝绸装订而成的万卷册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明代由两千名学者参与编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经明末文渊阁大火,仅存副本。到了清代,这些副本已散佚两千余卷,收藏于翰林院内(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另外,乾隆年间由纪昀、陆锡熊与众多清朝优秀学者合编的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丛书,巨达七万九千卷的《四库全书》的各类底本,当时也珍藏于翰林院内(参见美国汉学家恒慕义Arthur W. Hummel 所编的”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2 vols.”《清代名人传略 卷二》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1943)。

中国兵匪自焚翰林书院

6月21日,清政府对外宣战,义和团和清军开始围攻使馆及西什库教堂。据包括著名美国来华传教士、记者雷德(Gilbert Reid, 中文名,李佳白)和当时法国驻华公使皮雄(Monsieur Pichon,中文名,毕盛,在内的诸多在华传教士、西方学者、驻华外交官记述,翰林院大火是中国官兵拳匪自己点燃的:6月22日黄昏,清军烧毁英国领事馆东南角邻接的密集民居。次日,清军干脆引火翰林院,试图一举烧毁英国公使馆。当时藏身在使馆的一位美国女教士,安德鲁斯(Mary E. Andrews,中文名,安美瑞)小姐记述说:”明显地,煤油被浇到了树上,以便助长火势。”(参见和转引自”The Boxer Rebellion: The Dramatic Story of China’s War on Foreigners that Shook the World in the Summer of 1900 “p.139 by Diana Preston, Walk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0。以下有关来自当年西方的个人见证史料,参见和转引相同。)举世闻名的翰林院大部被烧毁,其内副本仅存的《永乐大典》也成了这次大火的牺牲品。同样惨重而无法弥补的损?O–据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先生考证–从全国各地搜聚的《四库全书》的大量底本,在那次翰林院大火中也被彻底烧成灰烬(参见”台北联合报副刊””马悦然专栏”第45集)。

我们还被告知”翰林院的数万册经史典籍,包括《永乐大典》……均被(八国联军–引者)洗劫一空”(《国耻事典》P. 296)。然而一百年前翰林院的那场大火,曾经同时映照中外当事人的面庞和身影,也浇铸着他们不同的情感和认知。一百年前使馆区内饱受惊扰的”洋鬼子”们,无从预料他们的经历将被改写得面目全非,也不知道他们的记录将被用来重新见证扭曲的历史,他们当时的记述毫无疑问是可靠的。我希望通过当年外国的传教士、汉学家和记者的记录以及后来外国学者的考证与描述,看看当时的情况,看看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判断一下我们教科书中的历史描述是否真实,我们头脑中的历史常识是否可靠。

后来的英国驻华记者、作家弗莱明(Peter Fleming ,中文名,傅勒铭)在他的《围城北京》一书中记述道:”许多世纪以来,翰林院……它的大厅和庭院是中华学者精华的聚集地……那里各处有华美的木雕屋檐。外交官们觉察到了这种危险(指被焚毁的危险–引者)。但是他们觉得,中国人对学养、传统和建筑美的崇尚,会阻止他们以任何手段毁灭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这位作家接着写道:”次日清晨,风从北面强劲吹来。外交官们的判断再次被证明是错的。中国人在翰林院点燃大火,他们有条不紊地一个庭院一个庭院地烧。当董福祥(清廷”甘军”首领—引者)率领的回教徒们(“甘军”士兵大都来自甘肃青海一代—引者)从上方的窗户里透越浓烟,猛烈开火的时候,怒吼声淹没了持续的枪声。这座古老的建筑在这怒吼中燃烧起火,就象一个易燃物。”(Peter Fleming, “The Siege at Pe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86, p. 121-122)

确实如此。例如当时躲在英国公使馆内的马丁(Lizzer Martin)记述说:翰林院是他们所珍贵的文学馆,我们不认为会有什么危险。因为中国人没有必要摧毁它……。不过这个传教士接下来就记述说,”我们相当耽心敌人会把我们烧死,因为他们自己在这个地方(翰林院)点燃了大火”。

外国学者痛惜《永乐大典》

火势猛烈,没有任何可能抢救翰林院里的典籍。这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以外面世的古版书籍,被随意抛到院子里,池塘中。此情此景震撼着当时在使馆内避难的西洋学人的心灵。 “公使馆界内的外国学者们在检拾灰烬中残片时,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价值。他们肯定懂得,这些珍贵的书籍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它们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财富,它们是人类悠久文明的辉煌象征。

曾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的英国汉学家,当时英国驻华记者毛里逊(George Ernesr Morrison)痛见翰林院在大火中焚毁,他记述道:
“……灰烬中的大堆的残骸、木本与残枝败叶一齐飞散,装点着这个帝王中国的辉煌书馆的废墟。”此情此景令他心潮如涌,他对肇事者感到极为愤怒,他写道:”为了向外国人泄愤雪耻,不惜毁灭自己最神圣的殿堂建筑。而这座建筑数百年来是这个国家及其学者们的骄傲与荣耀所在!对于作出这等事的民族,我们能够作何感想?这是一次辉煌的灾难圣奠。如此亵渎神圣,骇人听闻!”

一个字都不用改!这便应当是真相大白之后,我们中国人真实的反应。如果不是,真要重复毛里逊当年的愤怒和感慨:对于这样一个民族,我们应当做何感想?

被抢救出来的部分手稿和书籍,由外国使馆人员克洛德(Claude)先生送交到了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希望这些残卷在中国政府官员的努力下得到保护和保存。这样做显然是出于一片爱护中国古籍之心。但是清政府方面没有任何回音。就这样,在翰林院废墟里,灰烬中检拾残片,一些书籍在当时在场的外国人手中得到了保存。有记载的是:当时的英国驻华领事希莱斯( Lancelot Giles,中文名,翟兰思)保存了一卷成为珍贵的残存样品的《永乐大典》,以及一些其他珍品。其中包括皇帝举办的科举考试的一些卷子。这场著名的大火过去十三年之后,1913年,曾经在华执教的英国汉学家巴克毫斯(Edmund Ttrelawny Backhouse,中文名,巴克斯,1944年去世)将他精心保存的六卷《永乐大典》卷呈交给了英国牛津博德利安(Bodleian)图书馆。为了保护这些饱经灾难的古籍,图书馆为这六卷古老的著作特制了精美的木制封套,同时小心翼翼封补了书上的枪眼。

翰林书馆被中国兵民自己点燃的大火焚烧,使馆内外国学者痛心疾首,他们在余光残焰中抢救书籍,检拾残片,然后送交总理衙门。却没有获得任何反馈。翰林院废墟余烟袅袅,无人问津,败纸残页破书片稿,满处飘散遗落。中国人自己居然无人心疼,无人在乎!中国人竟然将国宝弃之如敝履!公使馆已经解救,清军拳民逃之夭夭,清政府回宫无期,这种情况下,收拾残局,检拾碎片,清理废墟的当然是各国公使人员及其联军。于是在灰烬中,残阁里检拾珍品,收为己有,自行珍藏。有的事后送交本国图书馆,小心收藏。这便是半个世纪过后,我们的教科书中所说的,八国联军抢劫中国珍古书籍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抢劫”,可能还有另外两种结局:各国公使人员面对被焚毁的书院兴灾乐祸,以至于转嫁愤怒,助火于废墟之上,将各处残稿干净彻底焚成灰烬;或者对废墟残稿强做视而不见,以珍惜自己名誉清白为理由,任散乱各处的残稿随风随雨化为乌有。果真如是,前者未免残忍,后者则未免虚伪。

平心而论,设身处地,我宁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检拾珍藏中国珍品的外国学者应当特别得到中国后人学者的理解,甚至值得我们的尊敬、钦佩和感谢!尊敬他们珍视异国文化的精神;钦佩他们虽身陷中国兵匪重围,却仍然珍视中国文物古籍而不迁怒于物;感谢他们在大火之后的灰烬中,为世界保留下了一些中国《永乐大典》残卷,同时感谢他们多年来的精心收藏和保存。

各国就焚烧翰林院的指责要求更正事实

一年之后的1901年6月,八国联军陆续撤离中国。清廷掌院学士昆中堂,上奏朝廷,报告翰林院被毁情况幷请求朝廷拨款兴修。文人学士爱文化的拳拳之心诚可嘉也,不过不知什么原因,他顺便把翰林院焚毁之罪责归于八国联军。事情刚刚过去一年,谁都知道把翰林院之毁归罪于洋兵,就象说他们在被围攻中故意自我引火烧身一样,等于是无稽之谈。他这么做也许无心,也许有意,也许意在言外,希望奏请拨款时少生事端。否则,指出是清军干的,等于给太后皇上脸上抹黑,弄不好节外生枝。当初慈喜太后不计后果,决计与洋人决一死战的连续三度”宣叫大起”(召见大学士六部九卿),朝廷内里有目共睹。现在国难刚平,阵痛尚在,谁愿意戳太后的伤口!能拨款复修翰林院就是目的。

可是这奏折内容不知怎么就让各国公使知道了。在拳乱期间,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处于漩涡中心位置,虽然环绕在他们周围的是喧嚣的仇外情绪和殊死战斗,不过他们自己能做的不过就是动动手发发电报写写公文,要么动动嘴开开会传传消息,即便在”四面为营””教民分守”,”人以为必死”的紧急的时刻,他们也不过帮着挖挖地道抱抱孩子。一年过去,却忽然听闻前来拼死救助的自己的洋兵成了焚毁翰林院的罪魁!而且是清廷官员正式上奏的折子中这样指证的。当时心情可能就和一年前美国将军威尔逊,忽然听闻自己成了毁灭中国白塔建筑的罪魁的心情差不太多。

当事者八国联军也不干。毕竟他们当时幷不在场。

于是他们召开紧急会议,详细了解情况,磋商对应办法。办法其实很简单,就和过去一样,给朝廷在京全权大臣发出正式照会,要求立即澄清事实,更正错误。其实清廷对内对外满脑门子官司刚有眉目,未必会认真对待奏折上对洋兵焚毁翰林院的指证。只是外国人自己一出来正式照会,中国官员便不能再假装糊涂。当即传递消息,疏通情况。而掌院”肇事”的中国官员”昆中堂”闻讯而动,即刻做了更正和声明。(参见1901年6月9日《申报》)

外国公使这次如此郑重其事的外交正误行动,除了要求实事求是,与国际媒体的监督作用有间接关系。八国联军进兵中国,是当时的全球关注的重大国际事件。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一举一动不能逃脱西方新闻媒体的注意。这些西方媒体不受官方控制,各国随军记者能够秉笔直书所见所闻而不被自己”爱国情操”干扰。

当时的俄,日,德,英等国都对中国各怀贸易扩张进而领土扩张的野心。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血腥屠杀中国百姓的残暴、德军在华扩大打击拳匪范围,不分青红皂白仇杀中国百姓的野蛮复仇行径、以及其他联军僭越进兵中国之初衷的行为,都在西方媒体上有大量报道,幷且引起了国际间的普遍谴责。当时没有联合国,除了美国一贯坚持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其种种外交努力,国际舆论是唯一监督八国联军在华行为的力量。虽然这种舆论监督幷不具有强大的制约力,但各列强亦不敢置若罔闻,全然不当一回事。若有重要报道与事实不符,必定认真要求澄清事实。

(下期预告:为八国联军辩护 一,出兵中国是被迫自卫)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四)——警卫进京清政府认可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五)——试图迫使清政府采取强力措施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六)——“绝对不结盟”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八国联军中的美国(七)——全方位升级的紧张局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