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专稿】大唐 第三章:(书画篇)

乐天 如意
font print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30日讯】

神之精魄 心之筋骨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李白《草歌行》

王羲之书风的承袭

唐太宗在《指意》中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他推祟晋代大书家王羲之书法,谓之“尽善尽美”。所以唐代书法以王羲之为宗,兼容碑刻,篆隶。真楷体势风范,由欧、虞、褚至颜、柳,书家辈出。而草书则出现了“颠张狂素”。

初唐三大家─欧、虞、褚

欧阳询书体以险峻见长,其楷法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用笔以点画钿、结构狭、字端正、力劲健而著称;结体时字里行间精研穿插避就,笔画安排至细小处仍见匠心。由于他的楷书严谨而易学,向来被初学者作为习字的范本。

虞世南的书法沉厚安祥,得大令宏观。唐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太宗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书断》评:欧(阳询)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世南)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的声望便在欧上。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凡事以人品为上,物品为下。及南逝,太宗常叹息:虞世南死,无以论书者。

后来魏徵把褚遂良推荐给太宗,太宗即命他为侍书。其字体融汇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欧、虞之态,明净而媚好,沉着而飞动。世谓其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文雅,美丽多方。一时风靡天下。

唐书之顶峰─颜筋柳骨

中唐大书家颜真卿一改唐初瘦劲书风而为雄强,其字体厚重而雄媚,结构宽阔,气势磅礡。充满忠义与悲怆的人生使颜书在晚年的笔墨动势中有如老树枯林,中藏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难怪苏东坡曰:诗至于杜子美(甫),文至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晚唐书法家柳公权之行草酷似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字尚骨法,顿挫鲜明。较颜字瘦硬,比欧字雄厚。唐穆宗曾问其写字的方法,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一典故传为“笔谏佳话”。《蒙诏帖》为行书代表,名迹喧赫,气势夺人,乾隆题诗赞之“险中生态,力度右军(王羲之)。”后人称 [颜筋柳骨]是也。

妙绝古今的草书──颠张狂素

张旭以“草圣”名世,兼能楷书。其真楷“至严”而草书“至纵”,时人觉得不大相信。这 其中的道理苏东坡予以形象的阐述: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伫立而能走者也。所以历朝历代每一位书法大家必是先工楷书后才能他顾耳。 张旭是“狂草”的奠基人。他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将草书推至笔法纵横跌宕、笔意淋漓酣畅、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境界。玄宗时世人将裴旻舞剑、吴道子画、张旭草书并称“三绝”。

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笔法,也以“狂草”得名。他的小字如春花初放,清新秀丽;大字如公孙大娘之舞剑器,奔腾洒脱,后世学者广为效仿。怀素于书,自言得书法三昧,能驰骋于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所以成为张旭之后又一代草书之冠冕,有“以狂继颠”之誉。

风云人物 <三>

大唐勇士──李靖

破叛军 镇暴乱

公元六一七年,李渊攻陷长安城,其中一个被捉拿的隋将正是李靖。当李渊正欲杀他之际,李世民在旁极力说情,为李靖拾回一命,并将其收入幕府。

李世民招揽的人必非同小可,而李靖就是一个好例子。武德四年十月,李靖以闪电战略攻下江陵城,为大唐除去了割据军阀萧铣。

李靖率兵连年征战,愈战愈勇。武德七年,李靖与李孝恭率李勣等七路军团赴江淮镇,压了辅公祏武装暴乱。唐高祖赞曰:“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和李靖相比,皆望尘莫及矣。”

敌国林立 逐一击破

唐太宗即位,李靖更被重用,经常挂帅远征。贞观三年冬十一月,李靖奉诏率大军十余万分六道征讨强悍大国东突厥。足足血战了两年,终破定襄之地,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朝疆界渐渐扩张,李靖因战功显赫而被昇为尚书右仆射。贞观八年,吐谷浑犯境,李靖向太宗请缨出征。年过花甲的李靖胆色谋略未减当年,他不理众部下反对,领军深入敌方阵地,搜寻对方主力部队,正是勇者无惧。终于,两军迎头碰上,顿时无数利箭猛发,刀光剑影,双方决战于生死之间。在连番混乱激战后,胜利归于大唐。吐谷浑部下杀了其领袖伏允可汗投降,李靖安定了西北地区,大奏凯歌班师回朝。

李靖一生为国东征西讨,威震北狄,正是“无数声捷鼓沙场飞传,千万里江山胡尘敛迹”。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家中,享年七十九岁。大唐勇士神归何处?暮霭中只有那一领被鲜血染红的战袍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往事……

成教化 助人伦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人物画的黄金时期

由于绘画题材和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唐代绘画有了明显的分科。人物、山水、鞍马、花鸟以及宗教经变壁画都渐渐成长为独立的画种,工笔重彩、灿烂求备的画风此时已经成熟。

唐太宗利用美术表彰功勋,要求美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所以唐朝人物画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阎立本、张萱、周昉、吴道子等擅长人物画的大画家,成绩斐然。

奇装异服的朝贡使者图─阎立本

阎立本为唐太宗的宫廷画师,兼工书法。人物、车马、台阁无一不精,尤擅肖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和“历代帝王图”为肖像画代表作。其画法习顾恺之以线描画、以形写神的内涵;取张僧繇人物画丰腴美艳之意象,故而线条遒劲,笔力雄浑,工笔设色重透绢素。“职贡图”和“步辇图”乃奉太宗诏命而作,准确地记录了当时各民族和外国使者来长安朝见“天可汗”的有趣情景。

秾丽丰肥的闲雅仕女画─张萱,周昉

张萱开盛唐工笔仕女“曲眉丰颊”之画风,所画人物表情生动,仪态端庄,衣裳明艳,心境从容,形成了特有的“秾丽丰肥”的风格。画中题材大多来源现实生活,对后世风俗画的影响极其深远。传世名作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周昉长于绮罗人物,画风初效张萱,后则小异,渐渐地形成了“丰厚为体,衣纹劲简,色彩柔丽”的特点,后人称为“周家样”。画面构图往往不着背景,不同人物以活动自成段落又互相关连,用笔古拙方劲。传为其作品有《挥扇仕女》、《簪花仕女》、《弹琴仕女》和《内人双陆图》等,人物衣裳首饰明丽华贵,工整细腻,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妇女温雅的仪容风貌。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是大唐宗教画的杰出代表。他在长安、洛阳两地绘制了大量的宗教壁画。所画之天女“窃眸欲语”,菩萨“转目视人”,力士“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更独创一种波折起伏、粗细圆润的“蒪茱条”式描法,所画衣褶有飘举之势,成“笔不周而意周”之妙。其下笔时飒然风起,天衣飞扬,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其傅彩时略施微染,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史书记载许多屠夫看了他的地狱经变画后心生恐惧,纷纷弃业改行,市井一度出现缺鱼少肉的奇观。所以吴道子画名更盛,登门求画的人越来越多,唐玄宗不得不“封禁”其手,非有诏不得画也。我们可以从《菩萨图》、《八十七神仙图卷》和《实积宾伺罗像轴》等画中领略其“神来之笔”的风采。

《太平广记》上还有一个关于吴道子的有趣传说:有一次吴道子去访一位僧人,请求喝杯茶,僧人对他不太尊敬,他就要来笔墨在墙上画了一颈毛驴,然后走了。到夜里毛驴从墙上下来把僧人的家具都踩坏了,屋内一片乱七八糟。僧人知道是吴道子在捉弄他,只好认错并请他来帮忙,吴道子就把墙上的毛驴涂掉了。

山水花鸟 异彩纷呈

初唐李思训享有“国朝山水第一”的美誉。他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史上“青绿为质、金碧为纹”一派,构图细密精致,傅色浓烈沉稳,笔调华丽堂皇,亦称“北宗”。盛唐大诗人王维发明了“破墨禅境”山水画法,所画山河、江雪往往具有一种萧疏淡远的情趣,真正地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被誉为“南宗”。

工笔花鸟画产生于唐代,其间有影响的画家为薛稷(画鹤)、萧悦(画竹)、边鸾(画折枝花)等,他们的作品严谨写实,给人以精细巧丽的美感,可惜罕见传世。还有韩干的马,韩滉的牛,或奔腾或伫立,饱满的生命力穿透纸张、体态丰俊、神韵逼人。

(香港大纪元特稿)(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体是我们生命的物质基础,宇宙是我们生存的空间,但生命是从何方而来,又将归去何处?千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在探索。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唐朝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令多少后人唏嘘嗟叹。可濒死体验的当事人都对人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们认为我们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人死后生命依然存在,而人来到人世间是为了学会善待他人,从而回到我们真正生命(元神)产生的地方。
  • 唐朝彭城有个人叫刘弘敬,字元溥。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间。家有资财数百万,常积德而不夸耀,人们都不知道他。他家虽然很富,取利于别人的财富,也使他不怨恨。他拿出钱财帮助别人,施给别人恩惠并不希望有所报答。
  • 八仙的传说可能始于唐朝,而且历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这里采用明朝以后的说法)有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等。从表面上看他们很不相同,曹国舅是皇帝的亲戚;铁拐李是个跛足的残疾人,拄一根铁拐杖,像个叫花子;何仙姑是年青漂亮的女人;张果老鹤发童颜,银须飘拂,常倒骑一只小毛驴;韩湘子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侄儿,爱吹笛子;汉钟离总是手摇一把芭蕉扇等等,但他们都是道家的仙人,常常在一起。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形象和风格,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的传统的艺术题材,在戏剧、绘画、雕塑中常有表现。成语中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武术中还有“醉八仙拳”。
  • 徐悲鸿先生曾为抗日战乱中《87神仙卷》遗失而痛心疾首,后失而复得又欢欣若狂,足见摹写神仙之难能可贵,唐朝吴道子以上,唯有东晋顾恺之《洛神图》传世,东汉末曹操次子曹植《洛神》一赋,给了画家以丰富想象,但顾恺之毕竟无缘亲睹洛神,“翻若惊鸿,宛若游龙”其飘逸仙姿无法画出。
  • 据福州日报报导,在福州市乌山路市政府大院工地上出土一件唐朝时期的青釉双盘口壶,大陆文物专家鉴定,确认此壶为一千多年前的唐初文物,可能是用来陪葬的冥器。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五言绝句《竹里馆》)唐朝的王维(公元701-761年)是一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兼大画家,他的《竹里馆》是一首著名的唐诗,故常有画家爱画此诗意。但大都是画一位男人(多为老人)在竹林里弹古琴。章翠英推陈出新,画一位少女,她说:“昔人写此诗,类皆作须眉。余今偏画一美人,自觉另有一种清静幽冷境界。”此画甚得钱老(君匋)赞赏:“……过去写这首诗的画家尽管有的是,但在画面上都是写有胡子的古装老人,从来不作仕女。当然写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但写仕女又未始不可。采荇(xing)女士敢于写别人所不敢写的,这已经是在旧的观点上迈出了一步,且意写的幽篁何等清远,教人想起清代的改琦(qi)、费丹旭等大画家的作品来,他们所作早已脍(kuai)炙(zhi)人口,可不待言,如在这种境界中画一位妙龄女郎坐着弹琴,更能使画面产生潇洒脱俗的气氛,和画一个书生,其情趣全然不同。写古人诗意,应理解诗的内在情趣,表现出来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陈套。她能在幽篁仕女中,创一新境界,这种变革颇有一点勇气才能做到,……”(钱君匋《序一》)
  • 胡旋舞、骨鹿舞是唐朝从西域(——泛指葱岭以西中亚诸国,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一带)传入,都是在一块圆圆的小毛毯上跳舞,纵横腾踏,舞姿百变,但两只脚始终在这块小毛毯上跳。这类舞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我国新疆地区还在跳。唐明皇李隆基酷爱的霓(ni)裳羽衣舞和胡旋舞都传自西域。画面上的女舞蹈家她不是普通的舞蹈爱好者,而是宫廷的职业舞蹈家。你看,她的舞姿动感很强,旋转速度很快,我认为跳的就是中亚的舞蹈。画是不动的,而舞蹈是动的。画家选择了舞蹈中最有意义的一瞬画下来,其他让观众自己去想。
  • 陕西省西安市日前发现一套完整的“昭陵六骏”原大拓片,“昭陵六骏”是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昭陵的唐朝六块骏马浮雕石刻,其中两块现藏于美国。
  • 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心仪唐朝,于是全国仿唐,派遣遣唐使到长安留学。从文字、衣冠、饮食、仪节等等方面下手,彻底地来一次新唐化的大化革新,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日本人穿和服的习尚,就是日本人的创新唐文化所造成的文化现象之一。
  • 法苑珠林记载:唐朝时封元则,是渤海长沙人。唐高宗显庆年间,任光禄寺大官,掌理膳食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