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年俗节庆.除夕

春联诗篇道年味 除夕传统话团圆

作者:容乃加
宋 吉羊开泰图(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62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日月转轮中,千秋万代交替,年来年去更几度!

今逢大年节一元复始之际,送岁又迎新!展开过年的诗联,跨度岁月温一温传统精神,沁润你我周身;翻开风土物志,穿梭古今品一品过年风物,悄然间,“年味”风情宛然历历在目。

贴上春联,春风及第,瑞气盈门。(李欧、pixabay/大纪元合成)

桃符和春联 道道风情说年味

“频闻爆竹千家响,又换桃符一度新。”(清·郑用锡)

时光荏苒,浮云苍狗几番新,不知不觉中,“年”在史中已经翻过了几千次!人间,顺应着时序节奏,响应天地的景象,爆竹送祟,桃符一年一度新。

“新年有象桃符换,天地多情柳色酣。”(清·顾太清)

大门上换上桃符,瞬间也把柳色青青的春景唤回来了。就在新桃换旧符、新联更旧联之间,新春新岁,到了城市乡野,进了千家万户,天地万物乐迎春——

六街爆竹三更柝。桃符写就新年乐。听说喜神来。家家门大开。
明朝是岁始。想见都恭喜。糕果送来多。无如邻佑何。

(清·陶淑)

明代翟永龄的《戏题髹匠春联》妙喻:“阳春生德泽;万物布光辉”。春联一帖,充满人情生趣。其实,“桃符”和“春联”本二物,前者本是门神,后者是祝颂庆贺的对联,在岁月演递中渐渐地合为一家亲,成了华人心中过年的主象征物之一了。

归乡团圆   说年味

华人最重视的新年又即将来临,不管海角天涯,思绪总归向一个方向,归乡。 (全景林/大纪元)

到了除夕,无论古与今,不管海角天涯,思绪总归向一个方向,就是归乡,“骇浪惊风动楚天,郷心羁思漫年年”(元·吴当)。地不分南北与东西,团圆是家家户户的年度大事;人不分清贫或富足,团圆的年夜饭一样是除夕的压轴。

除夕团圆是中华儿女心中一首永远的歌。图为清画院《十二月令图.十二月》局部。(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岁月交逐下,今昔围炉年夜饭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代人的年夜饭只是吃饭,甚至上馆子大啖,年味反淡薄了;百年前,还有很多游戏玩耍交错年夜饭席之间,家中老小各展所能,玩玩闹闹,天伦情深!

我们从百多年前清人林占梅[1]的《乙丑除夕团圆歌》[2],可以看到些精彩的剪影:

除夕年夜饭之前阖家祭祖,向祖先报告这一年完成的事功,敬上感谢的心意。除夕夜,蜡烛高燃不一样的光晖,阖家团圆吃年夜饭。高堂长辈欣见阖家团圆,晚辈向长辈叩头贺年,长辈逐一呼唤儿孙的名字,老牛舐犊情怀、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天涯同此心。

一家团圆围炉桌,欢宴佳肴和酒香。家人轮流献艺、玩游戏,有的弹奏乐器、有的射谜语、有的猜拳,各展所长。长辈给晚辈赏白银、分笔墨的都有。年夜饭席上除了玩耍,古来的礼仪规范也在席上传承,任官职的男子弟要背诵《礼记》<少仪>篇,通晓文书、有才能的女子弟要诵<内则>篇,以熟习礼仪规范和各种风俗,在正心修身上更加努力。就在团圆饭中,四邻鞭炮声响起。一堂哄笑声,家人和睦欣悦远比宴飨饮食让人陶醉。

年夜饭  道道美馔说年味

“花开富贵迎金鼠,六六大顺健康年菜”美味又健康。(刘亦悦/大纪元)

除夕年夜饭一般来说,会尽家中所能将山珍海味堆满桌,珍馐产地则是近悦远来尽全搜,寓含家族富足,年年有余庆,福禄飨八方的用意。美味佳肴祭祀祖先,也让一家人在年夜同享。

从宋人方岳的诗《除夕 其八》中,展现了宋代的一桌除夕美馔:

守岁团栾谢两侯,堆盘水陆有珍投。鲟香透白琼瑶片,虾醉殷红玛瑙钩。

湩酪远分闽峤雪,枝柑犹带石桥秋。老饕兀兀陶陶外,一笑人间百事休。

首先,来个水陆珍味拼盘,接着山珍海味齐上桌:海味有晶莹剔透似琼瑶美玉的鲟鱼片,也有光彩如殷红玛瑙钩儿的醉虾;山珍呢,有那来自山岭的牛马乳酪,乳白一色宛然带着山中落雪的气息,还有带枝的柑橘猷然带著名山秋色的模样。

殷红的醉虾宛如玛瑙钩儿。图:花雕活醉虾。(莱尔富提供)

此外,保健延寿的药酒也上桌。宋人魏了翁《虞美人 和瞻叔兄除夕》唱道:“一年一度屠苏酒”;明代林熙春《乙丑元日》颂:“分罢屠苏还再祝,椒花长此颂亨屯(*解困厄)”,可以见到屠苏酒和椒柏酒在年俗中代代传承着。历代医书,像是《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传华佗的方子,正旦饮屠苏酒“能迎岁,可世无此病”。《本草纲目》还记载椒柏酒,“元旦饮之,辟瘟疠。”南北朝时代的风俗志《荆楚岁时纪》写正月一日这天:“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

时地有别,风俗也有异,普遍在除夕到元日天亮时饮用屠苏酒,“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破晓时)”(*宋·邓深《除夕把酒》)、“儿孙次第饮屠苏”(宋·郑望之《除夕》),家中老小依照年龄排序,从小的先饮长者后饮。岁去年来,怡然自得,一笑人间百事休,还有什么凡事挂心呢?

带枝柑橘猷然带著名山秋色。 (pixabay)

至于除夕“宵夜”,五花十色,以甜点为主,如糖煎、蜜煎、糕、酥和坚果栗子、银杏和豆子、瓜子等等都有,宋代风俗志《梦粱录》有详细记载,名目种类繁多。[3]

长辈爱儿孙   压岁钱传家教

除夕围炉后,长辈满心慈爱分送晚辈“压岁钱”,对晚辈来说是年中一大乐事。元人吴当《除夕有感其二》留下了剪影:“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幼孩,音“稚”)争分压岁钱。”

“压岁钱”古代称“厌胜钱”、“压崇钱”或“押岁钱”等,本是在除夕时为了驱除“祟”这种吓小孩的怪物,放在床头、床脚用来“压祟”的钱,后来传成了“压岁钱”。清代习俗用彩绳穿铜钱编成龙形放床脚,后来长辈在除夕给小儿的红包,也叫压岁钱(见《燕京岁时记·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勉励子孙们循规蹈矩,不要放荡本心,“分与压岁钱,并戒毋荡佚”(林占梅《乙丑除夕团圆歌》)。除夕团圆夜,透过压岁钱也传递了家教的作用与意义。

压岁钱。(fotolia)

 

除夕团圆夜透过压岁钱也能传递家教之意。 (pixabay)

除夕守岁   通宵不眠守心愿

年夜饭后,长幼聚饮祝颂,守夜通宵不眠叫“守岁”。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守岁”原来是“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此后,这种风俗在后代广传开来,唐代孟浩然 《岁除夜有怀》“守岁家家应未卧”的诗句,传递对家人的相思。

宋代之后,守岁的风俗更普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是夜禁中(*宫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守岁儿童语笑频,老翁醉拥地炉春。”(宋·吴锡畴《除夜其二》)

“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相看更觉光阴速,笑语逡巡即隔年。”(宋·陆游《除夜》)

“每忆盘铭日日新,读书灯火老犹亲。姓名虽或闻当世,德业还应愧古人。”(元·刘鹗《除夕韵》)

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pixabay)

这些诗纷纷传绘了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的守岁景象和士子自省的心情,百感交集。“除夕”毕竟不是寻常夜,一年今夕尽,明旦又迎春。

除夜流光转,普天之下,不仅百姓和士人守岁,皇家帝王也守岁,看清代雍正皇帝的《戊申除夕守岁》诗:

送腊迎新节,年过半百初。道心随日进,佳兴逐时舒。

宝鼎宫香蔼,瑶阶瑞雪余。载欣丰裕兆,大有望频书。

雍正皇帝身为一国之尊的除夕守岁,不仅内省自己,喜悦自己修德修行“道心随日进”,更是关心国家社稷之兆。看那瑞雪盈阶的丰兆,他的心中也充满欢愉,“载欣丰裕兆”!

清 弘旿《千林瑞雪》,瑞雪兆丰年。(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达旦不眠地守岁,到了三更后,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穿过丰富的传统除日和除夕,元旦晓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注释:
[1]林占梅(1821年—1868年),字雪村,号鹤山、巢松道人,幼名清江,祖籍福建泉州同安,始祖三光在明朝时自同安到台湾。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职掌教育行政。

[2]清·林占梅《乙丑除夕团圆歌》
去年除夕时,淡北羁栖日。只隔百里程,归难如有失。
磨蝎坐身宫,二竖重遘疾。愁病复伶仃,苦况忍复述。
今年除夕时,团圆慰胸臆。子侄随弟昆,长幼相领率。
乘马及乘舆,轧轧北城出。荐祖礼云周,酬神仪既毕。
旁晚乍归来,欢哗闻内室。内室谒慈帏,致词颂安吉。
慈帏双眼枯,阿谁不能悉。举家叩贺来,逐一名字叱。
荆人复贺予,肃然见妇德。犹子女与儿,再拜立盈侧。
分与压岁钱,并戒毋荡佚。阿期(长男名祖期)年差长,垂侍状笃实。
牛儿襁褓中,啜乳无休息。以手鸣呜之,带笑睡甜黑。
花儿(女小名探花)学步趋,攀援绕我膝。赋性颇聪颖,青睛如点漆。
见予着宫袍,掀玩呼唧唧。不独羡他人,兼且夸己饰。
满堂百十人,一一咸能识。戏弟唤爷娘,喧腾不停刻。
老牛舐犊怀,岂予独见惑。团饮坐围炉,宴酣弛酒律。
羯鼓动摧花,觞政如鬼蜮。赌谜并猜枚,各炫所长力。
上者给朱提,次者分笔墨。胜者足矜夸,负者亦悚恧。
男爵背“少仪”,女使诵“内则”。啾嘈杂火爆,轰雷来莫测。
耄者犹未闻,怯者两耳塞。大仆方逞能,小婢多逃匿。
一堂哄笑声,四座欣悦色。和睦家之肥,何暇论饮食。
人生重团圆,半世求不得。兹夜骨肉亲,其余焉敢必。
大笑视荆人,此乐可云极。
**释词意**
*“羯鼓动摧花”:引用唐玄宗好羯鼓,自制《春光好》一曲,临窗击鼓而柳杏吐蕊的故事。
*“猜枚”即“猜拳”,酒席上的游戏。在拳中握住松子、莲子等果品或棋子,让人猜测数之单双、多寡及颜色,共猜三次,猜不对的人罚酒。也作“猜拳”。
*白银有“朱提”之称,朱提山产白银,故以喻白银。

[3]《梦粱录》详细记载大内的宵夜(*消夜)点心:“精巧消夜果子合(*盒),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蚫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

@*#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亚地区,收受嫁妆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即结婚时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赠送金银首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尽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这种做法,但该传统在民间仍然盛行。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印度陪嫁之风却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长安城内灯火通明。一群小伙儿身着橙衣手执黄色灯笼出场。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和管弦,他们在月光下跳跃腾挪,灯笼上下翻飞,
  •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顾真正的民族风情,那么欣赏一只传统民族舞,听一首美妙的神韵交响乐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阵阵锣鼓、声声唢呐、鲜艳的手帕,那东西方乐器的完美和声,呈现热闹欢腾、 幽默欢快的民族风情, 一定会赶走你的乡愁,让你陶醉在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之中。
  • 在那长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蓝的天空下,广阔的草原上,近处风吹草动,远处雄鹰飞翔。蒙古草原上,一位身着皮草的年轻女子款款走出帐篷,她头顶一碗热腾腾的奶茶,递给远道而来的宾客,这是神韵作品中发布的一首经典交响乐《顶碗舞》描述的优美画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径蒙古包前,也一定会停下脚步。
  • 奈及利亚
    乌邦(Ubang)是奈及利亚南部一个很奇特的农村,这里的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语言,形成相当罕见的“两性语言”。尽管男女使用的语言有别,但他们都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没有沟通上的障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