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语:近处的风景

作者:青松

瑞峰海鼠山观日凉亭(顾惠玲/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89
【字号】    
   标签: tags: ,

工作累了,和同事站到窗边远望,闲聊几句。

远处有几座小山连在一起,如果纯粹是山,倒也没什么特别。但其中一座山上修建了一个凉亭,好像意境就不同了。我随口评论说,什么时候有空去那里爬爬山,到凉亭里坐坐,感觉那里挺漂亮的。

同事听了呵呵笑出声,告诉我说,他还真的去那里玩过了。我迫不及待地追问那里风景如何。同事连连摇头,说真爬上去发现视野很受局限。山不是特别高,所以在山顶上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就是更高的大山。

我又问,那个亭子怎么样。同事继续摇头说,就是个普通的亭子,什么也没有。他们那次也是从远处看到,想去玩,结果上去之后,发现既没风景可看,也无座椅可休憩,所以只逗留了十分钟就离开了。

从远处看着那么迷人的一处风景,置身其中却变得一文不值了,风景终究都是在远处。我们内心深处都向往美丽,但不管身边的景物多迷人,我们还是喜欢到远处旅行。似乎只有远离熟悉的一切,去感受一下全新的东西,才能领略到风景。

站在窗边看远处的小山,我确信那里很漂亮。而真正走近之后,也许只会和同事一样,感到失望。忍不住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落差。是不是我们太苛刻,把自己内心中最理想的样子硬套到现实中去?

理想的风景一定是完美的,而现实中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从远处看,我们看不到细小的瑕疵。走近之后,所有的瑕疵与不足都暴露无遗,于是我们感到失望。或许风景四处都是,而我们喜欢远方只是因为距离遮蔽了其中的缺憾吧。

如果能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是不是在近处也能找到更多风景呢?就像远山上的小亭子,即使赶到后没有心目中诗意盎然的样子,但真实地触摸到一个自己一度向往的地方,那本身不就很美好吗?

换个心态,近处也许一样有风景……@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女艺术家中,管道昇是位才艺杰出又福慧双全的女子。她不仅擅画梅竹兰、工山水佛像、精翰墨词章,而且是大书画家赵孟頫的温婉贤妻、知音伴侣,同时也是一位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慈母。
  •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御史何守正等上表弹劾,言苏轼诗句讥讽朝政,暗藏不轨;神宗大怒,将苏轼逮捕入狱待死,史称“乌台诗案”。这是苏轼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他在狱中历尽折磨,三不五时接受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不忍闻”,几度将要命绝;……所幸最终免死,改谪黄州团练副使。
  • 黄宪的精神风采,影响了大批士大夫文人,一代又一代,互相学习,造成高雅超脱的人格。在污浊的社会里,的确是一股清风,把优良的道德传统保存下来了。
  • 听武夷山的茶农说,现在很多茶农为了茶叶的生长,普遍都给茶叶施有机肥料。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说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方法,《周礼‧秋官司寇‧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
  • 中华记忆中的江南,那里芳草鲜美,而景美人更美,耳闻的是软依吴语,目睹的则是善良澄澈的人,举手投足之间,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我不愿仅仅在梦中纸上寻根,更是希望, 数千年的古韵能够重回中国大地,像友人一样的年轻男女,能够彼此充满自豪的研学着,实 践着中华悠悠古风。
  • 您知道大诗人李白的“诗仙”名号是怎么来的吗?据《本事诗》记载,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尚未成名,独自住在旅店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门拜访,惊叹于李白飘逸超群的风姿,于是请求欣赏他的作品。老人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多次称赞,直呼李白为“谪仙”。后来他又读了《乌栖曲》,又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 我停下脚步,默默望着她,时间倏然静止在这一刻,吵杂的人声、火车引擎声瞬间消失。她像得到什么感应似的,突然望向车内的我,然后,我们四目交接……
  • 2020年1月18日,神韵国际艺术团在英国伦敦连接奉上两场演出,全场再次座无虚席,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掌声、欢呼声、笑声在伦敦Eventim Apollo剧院的上空飘荡。
  • 作为自然物象的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让人联想到仙境,古人相信云彩后面住着神仙,他们乘云驾雾,在普通人看不见的空间里御龙伏凤,自在遨游。
  • 在选择退休后定居地点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负担能力、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美国人,在退休时移居海外。那么全球哪些国家最适合度过人生的黄金岁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