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读书笔记4《放妻书》

作者:方静
古人坚守从一而终,不得已离异,也要好聚好散。(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405
【字号】    
   标签: tags: ,

近期,朋友李姐重做媬姆,帮忙照顾新生孙儿。育婴工作繁忙之余,不忘舞文弄墨、读书写字,与我分享唐人的《放妻书》,读来不禁会心一笑。

书文如下:“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解冤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多言夫妻之义,少有责难之词,更鲜见意气之争。其知书达礼、温文儒雅颇具君子之风;讲究文辞优美、情真意切,有如温润之玉,在在流露出温柔敦厚、宽怀包容之情。

古人的《放妻书》又名《和离书》,就是今天的离婚协议书。有别于现代人动辄反目成仇,对簿公堂;他们对两性关系与人情世故的通透、练达,显然棋高一着、更胜一筹,今人实在远远不及。

那么,为何古人在“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分手、仳离之际,还能够祝福对方“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而且由衷希望彼此“解冤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呢?

我想,其中不只是有过去的“情深似海”,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的“义重如山”,因为“义”,让双方不忍相责、无须怨怼。而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行为,故曰 “义者,宜也。”借此,与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古人坚守从一而终,不得已离异,也要好聚好散。现代人将婚姻当儿戏,一言不合闹翻,则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如果试着静下心来读唐人《放妻书》,想到“义重如山”,效法他们的智慧与气度,也许就能和平分手、各自安好了。@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苍松与翠竹和寒梅并列齐名,是岁寒三友之一。它四季常青,其质朴、庄重的个性给人以祥和持重的感觉。古人经常以岁寒比喻乱世,以松柏比喻君子。古代君子的品德就如同松柏一样,正直、稳健、古朴,儒雅、朴实、深沉,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不改初衷,始终道心坚定。《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意思是说,季节寒冷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不会枯萎凋谢的道理。汉朝刘向的《说苑·说丛》中说:“草木秋死,松柏独在。”告诉人们秋到草枯木凋,而松柏却昂然挺拔。比喻在艰难困苦的考验中,才能显出真正的英雄本色。
  • 南宋忠臣文天祥在其流传千古的作品《正气歌》之中,列举了历朝历代“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几个忠臣义士,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张睢阳齿”,说得是气吞山河的大唐忠臣张巡固守睢阳,以身徇义的浩然正气。 而“颜常山舌”则是指大唐忠臣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叛贼的壮烈事迹。
  • 中国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正统汉字的每一个字,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天地人等内涵。中华文明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千百年来,一直承传。五千年的神传文化为人类留下无数的历史故事,将“义”之内涵生动的演绎出来,深埋在华人的心中。
  • 唐代“大历十才子”郎士元的诗清丽雅致,但恃才清高,经常语出惊人,有时出口不免伤人。有一次他笑“马镇西不入茶”,结果自食其果。
  • 关公临阵往往擒贼先擒王,震慑余众。只字片语间,他便以迅疾凌厉之态成万夫莫当之勇。赤兔马与偃月刀,与关羽身心合一,能随其心意迅猛出战,助他出其不意,一招定胜负。关羽的武艺正如巍峨坚毅的群峦,而中心屹立天地的,则是他奉行终生的忠义信念,任何人都无法撼动分毫!
  • 这首诗的作者卓文君,生活在西汉年间,容貌娇美,喜欢音乐,十七岁而寡。诗中反映出来作者对纯洁忠贞爱情的追求,喻男子汉大丈夫本应堂堂正正,正义凛然,何必那样贪恋财色。
  • 龙且战败,齐国平定,天下大势的走向已经十分明朗。楚汉最终的决战在即,人们也逐渐看清,楚汉争霸真正的主角不是项羽、刘邦,而是兵法与谋略都无人能及的大将军韩信。他的一举一动,牵连着历史命脉。
  • 在生活中人们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有情人也往往容易心生变故。在生活中面对有情人的心另有所属,该如何解决这难题呢?有这样一个女子,她用一首诗化解了一场婚姻的危机,来听这个故事。
  • 伯颜试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到北方。途中,文天祥冒险脱逃,一路历尽艰险辗转到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他与张世杰、陆秀夫坚持抗元, 三人被称为“宋末三杰”。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成功收复了十四个州县,那时南宋已经降元两年了。
  • 人世间为何有瘟疫?辑录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的著作《道藏》,记载了东晋时期,高道许逊曾向众人讲解瘟疫的来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