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诏安客家“文化论坛” 与会者受益良多 反应热烈

猫儿干文史协会总干事杨永雄亲自导览解说客家民俗活动~水汴头的澹仔火迎暗景的由来。(廖素贞/大纪元)

人气: 10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0年10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廖素贞台湾云林报导)2020云林诏安客家文化节系列活动,9月26起至10月25日陆续在崙背、二崙及西螺展开。为了让在地客家族群更了解“客家开垦史”及“客家民俗文化”,由猫儿干文史协会主办的“客庄印象~文化论坛暨客庄民俗文化展”11日在诏安客家文化馆举行,邀请三位专家学者进行三场专题讲座,并与在地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地方文史工作者,就无形文化的保存与推广进行交流,深度的探讨及对话,让与会者受益良多、反应热络!

副县长谢淑亚(右三)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杨朝杰(右四)文观处副处长陈美燕(右五)和与会的来宾
副县长谢淑亚(右三)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杨朝杰(右四)文观处副处长陈美燕(右五)和与会的来宾(廖素贞/大纪元)

第一场“诏安客地方开垦史”由台大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杨朝杰开讲,以客家开垦史为题,分析诏安客与泉州人的大垦户及原来土地的主人平埔族之间的关系,精彩的内容让大家更了解自己族群的开拓使!

第二场 由文化部无形文化资产中央审议委员林茂贤畅谈无形文化资产的重要性,并介绍全台较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现况及对台湾社会的影响,精彩有趣的内容加上主讲者的幽默风趣,让与会者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期待明年能再办一场!

枋南社区发展协会代理事长廖盈嘉在交流时表示,八大社“着年”是他小时候印象很深刻的回忆,因社会的变迁,人口严重外流,参与活动的人一年不如一年,觉得很无力感,阵头的行式也越来越简单,传统民俗面临消失的危机!

林茂贤回应表示,民俗活动与政府补助办理的文化活动不同,民俗活动,重点在:居民的“自发性”及民俗的“独特性”,不在于活动规模的大小!所以不用去跟大规模的比,居民对民俗的认同才是关键!

第三场 “客家民俗文化活动推广的回顾与省思”邀请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古迹艺术修护学系客座教授邱彦贵主讲,邱教授表示,台湾重要民俗,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列管的有150多项,而客家族群的只有9.5项,但却没有一个是诏安客家的,属于诏安客家的严格来说,只有0.5个,就是台中西屯的廖品娘妈祖!

因此他鼓励与会的社区理事长及文史工作者,可以朝目前较有潜力的:水汴头“卜米箩”、“澹火迎暗景”、八大社“着年”、罗厝的“掼鸡酒”四项去努力!先选择其中一项去推,这样被列管的机会比较大!

云林县客家文化促进协会总干事洪如萍分享说:罗厝社区的“掼鸡酒”民俗,受年轻人口外流影响,每年添新丁“掼鸡酒”的人也愈来越少,今年只有一对夫妻参加,加上传统规定,生女儿的不能参加“掼鸡酒”。为了解决这个窘境,社区这几年的“掼鸡酒”特别增加了社会组,就是没有添新丁的人也可以来参加,结果参与的人非常热络。

为了“掼鸡酒”能代代相传,她希望能说服地方耆老,不管生男生女,都可以参加。她说,现在是男女平等又是少子化时代,更可借此民俗活动鼓励生育。

水汴头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廖建甫反应,水汴头 “卜米箩”已向县府提报,将来如果被列入重要民俗,会不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林茂贤说:“有权力就有义务”,只要被文化部文资局列管,被列管的民俗活动就不能停!必须每年要办!但相对的政府也会补助部分经费给社区。

猫儿干文史协会总干事杨永雄表示,“诏安客家文化节”民国99年经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列入客庄十二大节庆后,成为诏安客家年度盛事,几年下来略见成果,但在活动热闹之余,文化内涵稍嫌不足,也凸显在地的文化扎根工作还有努力的空间,因此特别举办这场“文化论坛暨客庄民俗文化展”。

副县长谢淑亚表示,“客庄印象‘文化论坛暨客庄民俗文物展’”系列活动在文化节期间于诏安客家文化馆展出,透过照片及文字系统而完整的呈现诏安客家民俗活动的由来及演变过程,借此凝聚在地人的客家意识;今天的3场文化论坛讲座,让客家人更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

文观处副处长陈美燕表示,2020云林.诏安客家文化节系列活动非常丰富,关心客家文化保存的民众千万不要错过,接下来2个周末都还有精彩的活动,邀请大家秋游客庄,一起来体验2020云林‧诏安客家文化节文化飨宴。

猫儿干文史协会总干事杨永雄导览解说客家民俗活动的 水汴头迎暗景
猫儿干文史协会总干事杨永雄导览解说客家民俗活动的 水汴头迎暗景(廖素贞/大纪元)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杨朝杰提供的 “ 清朝时期的西螺社人的图片”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杨朝杰提供的 “ 清朝时期的西螺社人的图片”(廖素贞/大纪元)
副县长谢淑亚(前排右一)县议员廖郁贤(前排中)莅临现场,关心客家文化。
副县长谢淑亚(前排右一)县议员廖郁贤(前排中)莅临现场,关心客家文化。(廖素贞/大纪元)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