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冷井情深

作者:黄骏基
井资料照,图为示意图。(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99
【字号】    
   标签: tags:

在一片绿油油的水田旁,赫然出现一座灰沉色的古井,水泥的外缘有干涸的苔藓,这景致让我冲动地将它拍摄了下来,想必是一口深情的冷井吧!阳光下,它兀自幽幽地书写一场又一场的默剧。

这情境,酷似在小学任教的严老师,有时候在她的眼角处,可以搜寻到如那口井般深邃的落寞。没有人知道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只感觉她的内心里有如井壁内寓居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瘾,那是一种深不见底的渴望吧!

至于井底是否清浊,也许只有她自己明了。

同侪的老师们,仅知道关于她些许片段的消息,诸如她曾经深爱过一位男人;也曾被一位小她二岁的体育老师追求,但是这些零星的说词,像是缺了好几块的拼图总是无法将它拼贴完整。

她总是缄默少语,不喜与他人说长论短亦或饶舌是非。她的内心是一口深井!认识她的朋友都有着类似的说法。

有时候,我会误以为她总是企图唤醒每一首关于记忆的梦,徒叹一切就像午后花藤下摇曳的孤影!胸臆内的心井好比是一座擅长等待的深坑,总是企盼不到一场及时的甘霖。感觉她已经预演多回,关于有他俯身汲水的戏码,但终究是一部未曾开始也没有结束的独角戏。

俨然是一口被雨季遗忘的枯井;被摄影家忽略的景深;被游客错过的旅点!即使如此,她却曾经不认输地向好友喟叹:“谁才是方圆百里,让禾田苍郁、给鹭鸶小憩的唯一施予?”

曾经有那么一首歌,名为“冷井情深”,这旋律似乎已经被许多人遗忘,然而那却是她戚戚的心语,也是阡陌青田,为那则已逝去故事轻吟的旁白!

自从她曾经深爱过的那位男人默然消失后(友人传言车祸往生),在她的脸上也从未见她欢笑畅颜!犹如那口井的上盖一直未被开启,无人得知至今井底是否依然水沛丰盈?或是早已经枯涸龟裂!@*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客人来了,准备杀椅子、煮木屐!”总觉得那是当年那群人生活态度上的直接显现:贫穷却有尊严,匮乏而不绝望。
  • 上帝真的公平,拿走你身上某一部分功能的同时,真的会补上另一部分给你。
  • 这世间每个人的人生必然都是一本书,都是累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最平凡的永远最真实。
  • 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公有领域)
    每一次,从香港回深圳,火车终点站是,罗湖。都会的繁华灯火渐渐稀疏,群山是青暗的起伏,路程中开始现出黑的夜色,发亮的河流。就在此时,罗湖关到了。经过繁琐的验证,安检,走过火车站的长长的栈桥,豁然一片的站前广场,喷泉池边永远坐着形容潦草的旅客,高大的方形建筑物,马路一律比香港宽,汽车也比香港的车辆大许多,按着喇叭不由分说地将路堵起来,行人自有分寸地穿行其间。此时想起香港,削薄入云的建筑,斑驳唐楼,精巧庙宇,泼溅的灯火——格外地像一个梦。
  • 父母去世二十余年了。想起父母心中便隐痛。其实我与父母的情非儿女情,乃是质疑人生的一种萦绕不去的扯拽。
  • 暑热之夏季,三伏已过二伏,偶尔之雷雨,带来丝丝凉意与爽快。及至末伏,雨水天气反倒频仍渐次多了起来。立秋后接续的炎热感,也缓解了太半。
  • 那是座落于台北猫空的一间茶坊名字,环境与陈设一如其名典雅,傍山而筑的设计,近谷底处竹依林绕;还听得见流水声。
  • 戴着斗笠,颈肩系着一条棉织的毛巾,双手套着一对黑色的手袖,在每日寻常的上班途径,他也只是路边常见的一幅风景而已。
  • 我的家乡波洞桥,门前那条河,自然就叫“波洞河”。河床平缓,河水流速也不急。人们习惯上把两条河水交汇的地方,叫做“两岔河”。波洞桥这条河,有两个有名的“两岔河”。其一是在“舞阳湖”水坝处。一条,由上塘河流经此处汇入;另一条,由波洞河汇入。波洞桥河的上游,在瓮安地界,有个小地名叫“白沙井”。在“白沙井”坡脚处,又分两岔,其一是“朱家山”河,另一条是“拦水—樟沟”河,都在这里汇合。
  • 又一个好友父亲病况告急,真可以理解她此时忧愁不知所措的情绪。没想到我居然在这么短的两个多月间已经有经验可以鼓励别人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