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难 老将出马──刘大夏

作者:陆文
明朝《甲申十同年图》局部,自左至右:李东阳、刘大夏、陈清。(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朝时代,刘大夏(1437─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华容(今属湖北)人。他于天顺八年(1464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本来可以留在时人向往的翰林院,步步高升,但他却主动要求到地方去做官,以尽瘁于民。由于他勤政廉洁,又精明强干,官职不断升迁。数年后,刘大夏被任命为广东右布政使。

刘大夏上任不久,就开始清查布政使的银库。他发现有一笔钜款没有入账,就问库吏为什么?库吏告诉他,这笔款从来不上库簿,都是历任布政使,直接掌握和具体支配。照现在的话说,属于单位的“小金库”,由单位主管来支配。那库吏还劝刘大夏“萧规曹随,照例行事。”刘大夏听后,思忖良久,突然大声地自我责备起来:“刘大夏啊!刘大夏!多年来,你一直在读圣贤书,做好人,可是今天为何遇到这么一件事,却沉吟许久呢?实在是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说罢,即命库吏将这项钱款,如数登入库簿,作为政府的支销,自己分文未取。

弘治六年(1493年),刘大夏又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负责治河。

弘治十年(1497年)他做为左佥都御史,到宣府(今宣化)清理兵饷。无论到哪里,他都严于律己,决不私占一文钱。在宣府,刘大夏下令,草百束、粮十石以上都准许买卖,权势之家想牟利也落了空。不到两个月军粮就充足了,从而保证了边防的军需供应,边境百姓也受利。他本人也随之名声日着,受到百姓的称颂。

刘大夏年过花甲后,唯恐力不从心而有误国事,曾接连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明孝宗见他体弱多病,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他在家休养不到二年,朝廷又基于两广一带“盗贼”猖獗,民怨沸腾,社会不稳,便起用他为右都御史,总理两广军务。他接到圣旨,只带了两名书僮,不惜衰老之身,勇毅上前,立即赶赴两广。他到任后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使当地治安状况,迅速好转。《明史》上说:“大夏为清吏治,捐供亿,禁内外镇守官私役军士,法严令具,‘盗贼’为之衰止。”

刘大夏为人刚正,从不循私,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总是直截了当地发表个人意见。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向明孝宗上书,陈述“兵政十害”,孝宗命他更详细地谈一谈弊端之所在,他便列举了南北漕运中的军民之苦,边防军的困敝,以及将帅克扣士兵一半薪资等等,引起了明孝宗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权贵。

明孝宗死后,明武宗继位。在武宗正德初年,大太监刘瑾专权。这时,七十多岁的刘大夏,已退休还乡。但奸臣焦芳等人,仍诬告他贪污受贿,还造谣说:“他家的财货,可比边费的十分之二。”刘瑾便公报私仇,下令逮捕刘大夏,将他下狱戍边,并抄没他家。刘大夏被逮捕时,正在园中锄菜。他到房子里拿了数百钱,坐上小驴就走。

刘大夏被发戍到肃州(今甘肃酒泉)。临行前,“观者叹息泣下,父老携筐送食,所至为罢市、焚香祝刘尚书生还。”

正德五年(1510年)夏,刘瑾因图谋发动政变而被杀,刘大夏这才被赦归。

有一年朝鲜使者来中国遇到刘大夏同乡张生,关心询问刘大夏情况,并说“吾国闻刘东山名久矣。”也有一年,安南使者来中国入贡,问说“闻刘尚书戍边,今安否?”刘大夏是如此为邻国所敬重。

刘大夏退休后,他在家带领子孙种田。稍有盈余,即分送给亲朋故旧中的那些贫困人家。

刘大夏曾有两句名言,一是“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二是“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前一句的意思是:做官要首先正己,而后才能正人。只有不图名利,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后一句则是说:严于律己要自始至终,不可有一日松弛。

他晚年时,又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其中有句话是:“无使人饰美,俾怀愧地下也。”意思是:无须别人去美化与吹捧,扪心自问,无愧于良心,方可以死而瞑目。人们认为:这些话,都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正是:

老将出马舒国窘,
抑止豪强得民心;
廉洁拒占黄金库,
正义不辞衰老身。
归来亲躬田园劳,
俭家济民教儿孙。
而今华夏又多难,
青史盼出后来人!

(事据《明史》《玉堂丛语·卷五》)@*

(点阅【经典历史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于冕上疏为父于谦平反,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钦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
  •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乱失败,曹吉祥被磔刑于市;徐有贞获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乡,后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