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称呼”如何展现素养? 掌握几个关键字

作者:容乃加
清 金廷标《曹大家授书图》。(公有领域)
礼敬的称呼表现文化素养,又增进人际祥和关系。图:清 金廷标《曹大家授书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355
【字号】    
   标签: tags: , ,

人际交往中,提到彼此的亲属,包含配偶、血亲、姻亲等的机会不少,这时怎样以“敬语”称呼方表敬意,又怎样用“谦词”表现己方的谦让之情呢?使用敬语和谦词是中华文化的一环。展现优良的礼仪素养与谦和风度,实践并不难,掌握几个字就可以掌握关键。

中国历朝历代以“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见称,人们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敬称和对己方的谦称,就是一种具体表现。现代化、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传统礼仪文化也受到漠视,甚至“不知所指”渐渐成了普遍现象了。

在彼此的称呼中如何展现诚敬的心和优雅的文化素养?基本上可掌握这几个字──“令、家、舍、小、敝”,再谨记几个“例外”用法,就八九不离“礼”则了。具体怎么应用表示呢?请看:

凡是称他人的亲属,在前头加上一“令”字呈现敬意。

“令”表示好的、善的意思,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就有这样的用法:“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代郑玄笺注:“令,善也。”形容人品德高尚,光彩焕焕有如贵重的圭、璋礼器,善闻善望斐然传世。所以“令”这个好令誉,就从古代传扬下来,成了对人最好的敬称表征了。“令”这个敬辞,应用广及对方的各种亲属、亲戚,而且对上尊下卑,无所不用。

应用方法:
称对方父亲令尊,称对方母亲令堂、令慈。例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令尊令堂待小生如骨肉,小生怎敢胡行,有污娘子清心。”
称别人的丈夫:令夫君。同时尊称对方夫妻时,可用“贤伉俪”。
称别人的妻子:令妻、令阁、令阃(阃,音同捆,古代称妇女所居的内室)。
称别人的兄弟姊妹:令兄、令弟、令姊、令妹。同时称呼对方兄弟,可称“贤昆仲”。
称别人的儿、女、儿媳、女婿依序为:令郎、令公子;令媛、令爱;令婿、令媳。(同时尊称对方父子时,可用贤桥梓。)
称别人的岳父母:令岳丈、令岳翁;令岳母、令丈母。

变化:
对别人的父母亲、配偶这些最亲近的亲属也可以“尊”代替“令”来使用。例如:尊公、尊翁称对方父亲,尊堂、尊萱称对方母亲;尊夫君称对方丈夫,尊夫人称对方妻子。“尊驾”则是敬称对方(也称大驾、阁下、足下)。

例外:“令君”、“令公” 这二个称呼,可能比较容易被误用。“令君”并不是敬称对方的丈夫。古时对中书令尊称“令君”,后来亦称位居枢要的大臣为“令君”。又对县长也称“令君”。

中唐以后,节度使累加中书令、尚书令之职,皆以“令公”称之。例如,《魏书.卷四八.列传.高允》:“高宗重(高)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家、舍、小”外加一“敝”都是自谦的表示。

应用方法:
(一)凡向人提起自己的尊辈,就冠上“家”字。如:

称祖父母:家祖父母。
称父、母:家父、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称岳父母:家岳、家岳父;家岳母。
称翁姑(丈夫的父母):家翁、家婆母。

还有称平辈中年龄或排行长于己的兄、嫂子和姊姊、姊夫,也可冠上“家”字,称为家兄、家嫂,家姊、家姊夫。

变化:
称自己丈夫、妻子自成一格,自称丈夫常用外子、拙夫,自称妻子常用内子、内人、内助、拙荆。

(二)凡称自己平辈,如弟弟、妹妹与其配偶,则冠一“舍”字。
称弟弟叫舍弟,称妹妹叫舍妹;称弟弟的配偶为舍弟媳,称妹妹的配偶为舍妹婿。

(三)凡称自己的晚辈(卑亲属),就冠上“小”字;自称也可用“小”字。
如向人提起自己的儿子,就称小儿、小犬、小豚,称女儿叫小女。

男性对朋友或熟人谦称“小弟”,“小可”也是谦称自己(自谦低微),如《水浒传》第一二回:“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武举时,便闻制使大名。”

(四)称自家姻亲或朋友,可用“敝”字;自称也可用“敝”字。
例如,妻子的兄弟是自己的内兄、内弟,对人谦称时,就称敝内兄、敝内弟。对人谦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对人谦称自己叫“敝人”,如:“敝人不知忌讳,请多见谅!”

变化:亡故的亲属怎称呼?

若亲属已经亡故时,称亡故尊辈就冠一“先”,如称亡故父亲为先父、先严、先考;称亡故母亲为先母、先慈、先妣;称亡故平辈可冠上“亡”字,如称亡故的配偶亡夫、亡妻。

后语

在现代化冲击下,人际间的敬语、谦词的称呼在生活中几乎“没没”无闻了。更糟糕的是,无神论让中国人摒弃传统文化,摒弃谦谦君子的素养,谦辞敬语也被党文化销毁了,暴戾斗争取代了祥和谦让。反观东亚文化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韩文化里,都留存着十分发达的谦词敬语的语言文化。从今而后,如果能复兴传统中华文化,找回礼敬之意、谦虚之心,融入生活中去实践,人与人之间亲近祥和的关系应会有重返的一天。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