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无远弗届】

亚洲“三国”风:《三国演义》在泰越

文/皇甫容
根据《三国演义》中情节绘制的颐和园长廊彩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6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清时代,中国小说大量传入亚洲诸国。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忠贞与济世至公的胸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的义薄云天,赤壁之战的恢宏,草船借箭的壮观……故事情节既雄浑壮阔,又感人肺腑,充满了传奇。三国故事从各国译员笔下脱颖而出,诉说着风云世界的背后,蕴涵的忠贞、仁义、谋略和神迹,慰藉世情,大快人心。

在东南亚,由宫廷高级官员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惟独泰国。在泰国,王室成员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十七世纪,就有许多中国剧团出现在泰国王宫,上演中国传统戏剧。得益于宫廷官员的资助,小说翻译工作顺利进行。

1.泰语《三国》衍生新版

泰版《三国演义》,经移植后命名为《三国》,由昭披耶·‧帕康(1750年-1805年)译出全本,于1802年问世,时值拉玛一世王朝(1782年-1809年)。帕康是福建人后裔,本姓洪,曾经担任商务兼外交大臣。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官,因其政绩卓著,被泰国王室赐予王族姓氏“昭披耶”。

帕康的译著被称为“洪版三国”,受这本书的影响,泰国形成了新的散文体——“三国体”(Samnuan Samkok)。继三国故事之后,在官方的资助下,泰国又译出了二十九部中文小说。

1914年,泰国六世王的“文学俱乐部”把《三国》评为“散文体故事类作品之冠”。在1935年-1940年之间,《三国演义》以全文翻译或节译的方式,被多次刊印,其中有关赤壁之战的章节,就印刷了25万份。

泰国王室的丹龙‧拉差努帕亲王(Somdet Damrong Rajanuphap,1862年-1943年)享有“泰国历史之父”的美誉,他曾发表了《〈三国〉纪事》。

受三国故事的影响,泰国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三国著作:譬如雅格(Jacob)的《乞丐版〈三国〉》、克立‧巴莫(Khukrit Pramot)的《资本家版〈三国〉》、智囊(Rueang Vithayakhom)的《卖国者版〈三国〉》。这几部均以《三国演义》为题材。

泰国通用的中学课本,长期选用了《草船借箭》等精彩片段。三国故事风靡泰国,甚至在寺庙里也可以看到取材于三国的壁画。

2.越南历史小说 模仿“三国”文体

《三国演义》何时传入越南?具体时间,至今难以考证。从越南诗人吴时仕(1726年-1780年)写就的组诗《奉准撰三国各回诗并赞题障风屏》来看,至少在18世纪,三国故事就已在越南流传。

在历史上,中国和越南一直保持着宗藩关系。越南以前称为安南,自秦朝到清朝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安南王要接受中原皇朝册封,他的王位才会合法。

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1762年-1820年)兼并安南后,奉清朝为正朔。在阮氏奏请下,嘉庆皇帝下诏改安南为越南,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此后,“越南”称法延续至今。

中国古典小说大量传入越南,除了由中国官员、僧侣、士兵、商人等携入,越南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北史通录》中,黎贵惇记载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初七日,越南赴清贡使团经过广西桂林返国时,使团在中国采购了二十部汉文典籍,其中三分之一是小说,比如《封神演义》、《山海经》、《今古奇闻》等。

二十世纪初,越南出现了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热潮。在此风潮带领下,中国小说大量传入越南,影响了越南社会和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越南语全译本由汉学家潘继柄译著,名为《三国志演义》,于1909年在河内出版。从1900年至1930年,三国故事越南文出现了不同译本。

在法国占领越南以前,越南一直使用汉语。并以汉字为蓝本,以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形成一种越南语文字“喃字”。

受三国故事的影响,越南诗歌《梦湖诗选》收录了51首歌咏三国人物的汉文诗;《三国诗》则收录了340首歌咏三国的喃字文诗。在越南的传统戏剧中,曲目有《三国演歌三顾茅庐》、《三国演歌江左求婚》、《华容小路》、《重湘新录》等。

义薄云天的关羽不仅受到中国人、韩国人的喜爱,也受到越南人的喜爱。越南许多地方建有关帝庙,不少家庭供有关羽像。

在《东方文学交流史》中,孟昭毅介绍他的研究,“在英国博物院收藏的50多种越南木刻板剧本中,有9种是关于三国故事的。它们虽然未刻明年代,但据其用喃字夹杂汉字写成的形式分析,估计为19世纪前的剧本。剧目有《三顾茅庐》、《江右求婚传》、《花烛传》、《荆州赴会》、《华容道》、《截江传》、《当阳长坂》等”。

“1901年8月1日,在越南西贡出版的报纸《农贾茗谈》发刊第一期上刊登了由法国主编——卡纳瓦乔(Canavaggio)翻译的《三国志俗译》,并进行了连载。这是在越南出现的第一个有关三国故事的国语字译本。”

越语版三国故事被多次改版,越南甚至将《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编入了教材中。

据后人研究,受《三国演义》影响,越南的汉文历史小说,其艺术手法“几乎每一部都存在对《三国演义》的模仿与借鉴之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皇越春秋》与《皇黎一统志》”。

3.《三国演义》其它版本

柬埔寨文译本于1936年问世,由农孔翻译。时值二战时期,由报纸连载三国系列故事。翻译者为福建人后裔,曾在寺院学习写诗。

马来语《三国演义》,由曾锦文(Chan Kim Boon,1851年-1920年)所译,于1892至1896年分30册在新加坡出版。

曾锦文,华人后裔,于1866年就读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海军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872年,他返回新加坡担任商行会记兼出纳。1890年4月5日,北洋舰队到访新加坡,中国海军将官们特地去拜访他,以答谢他的教导之恩。

1910年-1913年之间,印尼华裔钱仁贵译出全本《三国演义》,分六十二次发表译本。他在翻译中,为了能使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居民看懂,对一些词语做了注释,还翻译了不少明朝毛宗岗的评语。这一版三国,为印尼热衷改编《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们提供了参考。

参考资料:
1.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3辑,第104页至13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2.〈1900年-1930年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国际汉学》,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夔桀傲不驯,不受约束。他所到之处,总是掳掠百姓,蜀地的民众深受其苦。余玠将王夔逮捕,杀之除害。蜀中百姓,人人称快。朝廷终于铲除了这个心头之患。
  • 古人云:“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非常重视朋友的交往,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管仲得到鲍叔牙的识拔而为齐国宰相;伯牙与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多次刺杀赵襄子没成功,后自杀。古人对知己的看重,远在金钱名利之上,甚至超过了生命。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说明了朋友相处之道,贵在重义。
  • 老子曾说:“自伐者无功。”自伐,自我夸耀的意思。一个人做了许多事,立下了很多功业,造福于人自然是一件好事。为何会“自伐者无功”?想必,任何卓越的功勋的背后,往往有天道的运筹,有人事的合理安排,有地理环境的便利,三者和合,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 在现代,做一台开颅手术、胸腔手术、换心术,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手术技艺,还需要一整套精密的仪器。手术之前,还要对病患进行透视、化验等系列检查,方方面面确保无虞,才能进行手术。然而,在没有精密仪器的古代,医生如何进行外科手术?做手术又是怎样的光景?又会有哪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 司马懿面对四门大开的空城,与陆逊面对空无一人的石阵,他们俩的心态是那么的相似:如临大敌,困惑犹豫,急忙撤退。陆逊为何撤军十里?因为他看到了阵阵冲天而起的杀气。那司马懿呢?他没有看到杀气,可是他听到了动人心魄的琴声。
  • 上古中国礼仪文化并非仅指人们的社交礼仪,其范围涵括了上至国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准则、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规范,无不包含在内。中国礼仪文化是自天而来的文明,源自于神的智慧,内涵博大精深。
  • 蒋经国先生在台湾的数十年间,除了进行反共及保防教育的工作外,在许多场合中都以幽默而风趣的口吻讲了很多发人深省、意义远长的小故事,借此不断的教育人们正确的认识,列举中三个经典故事......
  • 在三足鼎立、风云诡谲的三国时代,机深智远、智勇双全的程昱为何会归到曹营之中呢?程昱好像有特殊的感通能力,知道天命所任。少年时的程昱曾有有个奇伟的梦,预告他的未来。
  • 韩国曾有几部历史古装剧,因其携带的传统价值观,在亚洲掀起收视风暴。然而,在过去影视不发达的年代,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的三国风云,那些文韬武略的三国英雄,惊心动魄,雄壮威武的战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从译员的笔下脱颖而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