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爱父母——孝敬与孝顺

作者:雅兰

宋 马和之《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67
【字号】    
   标签: tags: , ,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嘈杂与烦恼,雅兰和您一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内容将分为三季:第一季“人与自然之和”(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国园林”),第二季“人与人之和”(从“人生短暂 选择简单”至今),第三季“人与心之和”。

上一期我们和大家分享为什么和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一期我们和大家分享如何更好地完善和父母关系。我们先讲第一点:孝敬和孝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是否在父母面前一切顺从他们,一切唯唯诺诺,对他们说的话不敢违逆,孝顺就等于孝了呢,其实中国文化里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说一个曾子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觉得自己很孝顺,有一次他做错了事,被父亲曾皙拿着很粗的棒子打,打得曾子都快晕过去了,但是他还是强忍者。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曾子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孔子说:“你这怎么叫孝呢,如果任由父亲打你,把你打出个什么毛病来,乡亲会怎么议论你的父亲,他们可能会觉得你这父亲怎么这么残暴呢,那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

曾子于是很困惑,说那我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以后你父亲如果拿着很粗的棒子打你,你就跑,如果拿着很细的藤条打你,你就承受吧,反正是皮肉之苦。”

所以,曾子曾经问孔子说: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说:“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意思是说曾子问,孩子凡事都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就是孝了呢?孔子说,如果你仅仅是听从父母的指令,怎么就是尽孝了呢?

所以孝并不是一味顺应父母,让自己得到一个孝子的名声,而是真的用自己的心,去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从这个出发点上再去看看看自己该怎么做。孝的精神是一致的,其实都是孩子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对父母的爱,但是方法会千差万别。

那么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和孩子相处还有哪些文化,我们下次和您接着分享。

点阅【馨香雅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漂泊在外,很多时候人们会感到身如浮萍,那么在中国传统当中,我们到底丢失了哪些文化让自己身心难以安顿呢,今天我们和大家聊聊姓氏,姓氏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 上次我们谈到古时人们通过姓氏、宗族和祠堂来让家族人心得到安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门风家训。是来自一家族前辈对于后辈精神的支持…
  • 一个家庭里有了好的风气,会对人心起到很好的安顿作用,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 成长为有良好家教修养的人,那么中国文化中有哪些良好的门风家训呢?
  • 上次我们讲到门风家训,人生在世,很多矛盾痛苦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古时分为五大类,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就是夫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而这些关系大都从家庭关系开始,延展成整个社会关系。
  •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木兰从军的故事,被广为流传,说有一个未出嫁的女孩子叫木兰,遇到了国君大规模征兵,军书上有她父亲的名字。而她父亲已经年迈,家里也没有哥哥,这该怎么办呢?
  • 上次我们讲到姓氏家族,通常一个家族按照姓氏生活在一起,那么这么大一个家族,如何管理家族内部的秩序呢,中国文化里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家谱。
  • 服装不仅仅是用来遮寒蔽体,还有更深的内涵,中国曾被称为“衣冠上国”,中国的服饰也曾经深远地影响着朝鲜、日本、越南等,曾经的丝绸之路,更将中国的服饰文化远输欧洲。韩服和汉服非常地相像,很多人也不能够区分,为什么传统的韩服会和汉服这么像呢,我们从文化方面来探讨一下。
  • 过来人知道,人一生要经历诸多沟坎。如遇事情不顺心时,会迷惘,会痛苦……不知该如何面对。当捧起他的诗词慢慢品赏时,你会发觉那颗被蒙尘的心,一点点变得清净,他的诗词如一泓甘泉滋润着心田。
  • 现代社会里,对于婚姻,很多女子有种种的烦恼,或是对另一方的失望,或是家庭的争吵,甚至夫妻反目成仇,走上离婚的境地。面对这些痛苦,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看看中国文化里这位女子,如何使自己在婚姻中让身心得到安顿。
  • 蒋中正认为,“‘身者,心之器’。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皆以心为主,故必存养省察,慎独存诚,使此心常湛然清明,公正无偏,不为物欲所蔽,不为感情所胜,不然,如其一有忿怒恐惧或好恶便辟之心存着,则此心就不得其正了,如此最后便难免流为贪戾迷妄,甚至放僻邪侈,一切的错误罪恶,都要由此而生了,所以正心是修身的根本工夫,亦就是‘心正而后身修’的道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