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之六:琴心三叠道初成

大纪元文化小组

诗仙李白(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15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引子白兆山

在湖北省安陆城西的烟店镇,有一座白兆山,也叫“碧山”。据清光绪年间《德安府志》记载,此山因为“有白气”而得名。白兆山曾是一处道教圣地,山上松柏长青,云海苍茫。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漫游路上的李白辗转来到安陆。相传当他看到白兆山时,顿有感悟,说:“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后来,李白和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安陆生活了十年。他曾经在白兆山的桃花岩隐居,山中现在还留有不少相关遗迹,比如李白读书台、太白堂、洗笔池等。

这白兆山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能让诗仙停下脚步?我们来看一首诗。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全诗语言朴素,流畅简明,有问有答,虚实相生。活泼轻灵间,生出幽深意蕴,尽显诗人求仙向道、超凡出尘的特质。

明代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十分赞赏此诗,认为其“意”“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清代书画家周珽评曰:“随心趁口,不经思维,苍词古意,自成天籁。非谪仙人何得此不食烟火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诗仙道缘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东汉时,张道陵在成都大邑县的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教,后在青城山仙逝。“雄奇秀天下”的峨眉山曾有“第七洞天”福地的称号。

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并以《老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代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神仙气息。在开元年间,青城、峨眉的著名道士都颇受朝廷重视。

李白一生崇道,家乡和时代的道教氛围无疑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诗中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道家书籍;“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紫云山是一处道教圣地,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十八岁的李白寻访道士不遇,描绘了山林中的清丽景色。清贺贻孙评说:“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

开元八、九年间,李白登览峨眉山,写下“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表达了修道成仙的心愿。

李白二十岁时,接受了道家长生的符箓,“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在这一时期,他和隐士东严子在岷山隐居修道。此外,河南嵩山、湖北随州和齐鲁也是他修道的主要地点。

明 李流芳《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局部。(公有领域)

李白与道家高人

李白在求道、炼丹、游仙的过程中,与司马承祯、胡紫阳、北海高尊师、丹丘生等著名道士结为好友,留下许多佳话。

司马承祯与王屋山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高道,上清派宗师,自号“白云子”。他原在浙江天台山隐居修道,曾先后被三朝皇帝召入京城讲道。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又将其召至东都洛阳,命他在河南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道院阳台观,玄宗御笔题额。不久,唐玄宗令胞妹玉真公主到阳台观拜司马承祯为师,此举震动朝野。

王屋山是传说中愚公移山之地,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司马承祯在青壮年时期曾在此山修道。他在所着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将王屋山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司马承祯入主阳台观后,创作了长95米、高16米的巨幅山水壁画。

公元725年,司马承祯在返回天台山的途中,路过江陵,与出游至此的李白相遇。年近八旬的司马道人见青年李白器宇轩昂,读过他的诗文后更加惊叹,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受鼓舞,写下了名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二人结下忘年之好。司马承祯、李白、孟浩然、贺知章、王维等十位崇尚仙道的文化名人同为“仙宗十友”。

公元744年3月,李白和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那时司马道人已经仙逝,李白思念故交,挥毫写下《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法真迹,也是两位道家中人的友谊见证。

李白现存于世的唯一真迹《上阳台帖》。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公有领域)

胡紫阳与仙城山

湖北省随州,是神农氏的故里。这里有一座风景优美、森林茂密的仙城山,又名现光山、相公山。仙城山出了位名人——道士胡紫阳。

据史料记载,胡紫阳八岁时,路过仙城山,便萌生了修道的想法;九岁,他正式出家,十二岁就可以辟谷,能够连续多日不吃东西。二十岁时,他出门游历,一直潜心修道,终成一代大师,弟子多达三千余人。胡紫阳曾受唐玄宗征召,到洛阳主持皇家道观太微宫。

元丹丘是胡紫阳的弟子,常年在嵩山隐居。他是李白的至交密友。李白曾作《元丹丘歌》,描写他“身骑飞龙”、“横河跨海”,神通好生了得。

李白后来又与元丹丘的从兄元演成为莫逆之交。他们三人志趣相投,“结神仙交”,曾结伴到随州拜会胡紫阳,得到了大师所传“金书玉诀”。

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回忆了那次愉快的相聚:“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胡紫阳六十二岁那年,得道升天,当时“天香引道,尸轻空衣。”他的面容和活着的时候一样,每天有上万人前去观看。李白对胡紫阳尊崇备至,赞颂他说:“存也宇宙而无光,殁也浪化而蝉蜕!”

北海高尊师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冬天,李白离开长安后,到了河北道德州平原郡(现在河北吴桥县),请高道盖寰(一作“盖还”)为他“造真箓”,也就是写秘文。这对道教修炼人来说是件大事。为此,李白特地作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以示纪念。

随后,李白又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正式成为道士。高尊师授完道箓后,便归北海游仙去了。李白写下《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表示感激和送别之意。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李白跟随多位高道尊师修炼,其道行之深,已超出平常人的想像。正如他在诗中所写:“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黄鹤楼的楼台间,众人仰头目视仙人乘鹤飞去。图为《宋人黄鹤楼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广列仙传》

明朝少谷山人张文介编辑了七卷《广列仙传》,他采集了历朝史书、名山志、诸子书及小说笔记等五十五种书籍,收录了从老子开始至明代女仙王昙阳,共三百零四位仙人,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李白,书里写道:有一天,大诗人白居易的孙子白龟年到了嵩山,他远远望去,东边岩石处,有一片像帘幕般垂挂的地带,他便过去观看。这时,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说:“李翰林邀你来。”

白龟年跟随此人进去,只见一人身穿宽袍、腰系宽带、风姿洒脱,对他说:“我是李白,之前借水解的方式解脱,现已成仙!上帝命我掌管笺奏(文书),我在这里已经待了近百年了。你的祖父白乐天也已成仙,现在五台山主管功德所。”李白拿出一卷天书送给龟年,说:“你读这本书,就可以懂得九天鸟语,九地兽言。”

白龟年的后代白海琼说过,李白现为东华上清监的清逸真人。(未完待续)

点阅【诗仙李白】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武帝携手群臣,成就了秦始皇称帝以来第一个鼎盛时代,无论在文治、武功、科技、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留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后世赞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同时也是一位雅好文学及音律的才子帝王,他搜遗文、兴汉赋、扩乐府,为强大繁荣的西汉王朝,注入了一股文采斐然的艺术风度。
  • 古人都有敬天信神的传统,用盛大庄严的典礼敬奉神明,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视的大事。历代帝王称为天子,也就是受命于天,他们往往通过向上天祭祀祷告的方式,一方面祈求神的保佑,另一方面也是感谢神保佑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在各项祭典中,封禅是国家最重要的大典之一。
  •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生锐意开拓进取,在文治武功都创下前所未有的功业,将大汉帝国推向一个兴盛的顶峰。然而盛世之下也潜藏着危机,在汉武帝即位大约20年的时候,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到了晚年,他又遭遇了重大变故,携手半生的皇后卫子夫和一手栽培的太子刘据相继自杀,国家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再加上朝中再无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也遭到挫败。
  • 纵观古典诗坛,李白,无疑是最响亮的一个名字,最耀眼的一颗星。“诗仙”美誉,唯其独享。什么样的诗,什么样的境界,才称得上“仙”呢?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踌躇滿志,跨马离家,踏进了长安的政治核心——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大明宫。
  • 对李白来说,酒醇而人愈醒,借醉说醒言,醉里看透千秋迷雾。后人为李白的诗中酒、酒中诗所陶醉,却鲜少有人悟透真机。
  • 剑胆琴心,笑看红尘。不屈服于权贵,不为名利所迷,这位盛唐的游侠、逸士、文学大师,引来无数钦羡的目光以及心灵的追随。
  • 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李白登临此台,将眼前景色、历史典故以及满怀的感慨揉合于诗中,倾泻出古今相接的深沉咏叹。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