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系列之三

【品读宋词】定格杭州美景的宋词

作者:兰音
清人绘《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 (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3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民谚。说的是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可与天堂媲美。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唐朝诗人任华曾说:“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后来白居易任杭州、苏州刺史,饱览当地美景,写下“江南名郡属苏杭”的诗句。或许从唐朝起,苏杭就和天堂仙境产生了联系。

再到南宋时期的范成大,他撰写《吴郡志》时,记录下那句谚语,从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成了苏杭最具知名度的广告语。那么苏杭究竟有多美呢?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我们就以杭州为例,来听听宋代人是怎么描述江南的风光和繁华吧!

北宋的大词人柳永说,这里山水秀丽,高耸的碧树环绕着河堤,汹涌的江水卷起霜雪般的浪花,夏天有十里荷花,秋天还有飘香桂花。城市中还有如烟的柳枝、彩绘的桥梁,高低参差的楼阁大约有十万人家。街道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家家户户也存满了绫罗绸缎,到处都是竞相奢华的景象。杭州的百姓白天吹奏乐曲,晚上乘舟采菱,生活宁静愉快;当地的长官也陶醉于这里的美景,并以此为傲呢。

美景配美文,这就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望海潮》了: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元人绘《杭州西湖图》。(公有领域)

词境赏析

《望海潮》和我们之前赏析的《定风波》《一剪梅》不太一样,它的篇幅更长,字数更多,容纳的内容更丰富,在词中属于“慢词”或“长调”一类。如果要浓墨重彩表现像杭州这样的大都市,一两句话肯定是说不全的,非慢词不可。而慢词字数很多,对词人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柳永是怎样把杭州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的。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形胜,指山川壮美、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从空间来说,钱塘、也就是杭州,占据东南一带的重要位置,又是吴兴、吴郡、会稽的大都市;从时间来说,杭州从古至今都是富庶繁华的大城市。词人从位置重要、历史悠久两方面,简洁有力地概括了钱塘、也就是杭州的全貌。全词起句就不同凡响,接下来,词人就从各个方面来表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词人的视角切换到都市,街巷内满是如烟的翠柳和彩绘的河桥,民宅垂挂着雅致的风帘和帷幕,一眼望去,大概有十万人家之盛。“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一句又把视角切换到郊外的钱塘江畔,树木郁郁苍苍,环绕江堤栽种,迤逦绵长,仿佛有云雾笼罩一般;“怒涛”形容江水之澎湃,“霜雪”形容江水之清冽,整个画面有声有色,动词“卷”字更是烘托出江水浩浩汤汤的气势;“天堑无涯”作为收束,进一步展现了钱塘江一望无际的景象。“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词人选用珠宝、绸缎两类华美的事物,表现出杭州繁盛奢华的一面。无论是城市景观、自然风景还是风土人情,词人都以大开大阖的笔法,勾勒出杭州城的壮美与富丽。

上阙写景,到了下阕,词人逐渐过渡到写杭州人的生活了。“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的是西湖景致,因为西湖以白堤分为里外两湖,因而叫“重湖”;湖的周围,有重重叠叠的峰峦环绕,因而称“叠巘”;“清嘉”是说湖光山色秀美清丽。不仅如此,这里还有桂花飘香、荷花摇曳,词人运用工整的对仗,高度凝炼地概括出杭州最美的特质。

既然有花,自然少不了赏花的人了。词人接下来说:“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西湖上都飘荡着羌笛的乐声和少女的歌声。那是渔翁和采菱姑娘在西湖中,一边劳作,一边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呢。通过西湖游乐的一幕,词人就把杭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表现出来了。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那么杭州的长官呢?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他就在威严的仪仗中缓缓出场了。他同样热爱杭州好景,于是饮酒游赏,趁着醉意耳听箫鼓之音,吟哦烟霞之姿。“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结尾说的是,这位长官将来要将杭州景色绘成画卷,等到回京城时,向同僚夸耀。他夸耀的是什么呢,想必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所言不虚吧!

图为武夷山柳永纪念馆内的塑像。( Wang Qiliang /Wikimedia Commons)

词人背后的故事

柳永的这首《望海潮》,由景及人,声色并茂,极富画面感,境界开阔宏大,是他早年的一首成名作。不过,这可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词,从词的结尾描写杭州长官那部分来看,它应该是一首干谒词,一般是为了功名求见某位大官而创作的作品,相当于今天的自荐信。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地方官,在州郡很有威信,柳永受到父辈的影响,满腹才华的他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有着入仕报国的志向。

成年后,柳永准备参加京城的考试,途径杭州,不想为大都市的风情所倾倒,便逗留了一段时间。据《古今词话》记载,当时孙何担任杭州知州,柳永有心拜谒,但是孙府门禁森严,没有门路求见。于是,柳永作了这首夸耀杭州美景与孙何的《望海潮》,还托付一位名叫楚楚的名妓,对她说:“你去孙府献艺的时候,就唱这首词。如果有人问是谁作的,你就说是柳七(柳永排行第七)。”

中秋那天,楚楚果然有机会在孙何面前演唱这首词。孙何被词曲深深吸引,于是问起作者,当天就请柳永来参加宴席了。不过,孙何并没有在仕途上给予柳永帮助。但《望海潮》一问世,就被广为传诵,柳永也成了名噪一时的大词人了。

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传说呢。《鹤林玉露》中说,《望海潮》流播甚广,一百多年后甚至传到了北方的金国。金主完颜亮读了柳永的词,非常向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景色,于是决定挥师,南下攻宋。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但也足见《望海潮》是多么深入人心。

柳永填词的造诣很高,连天子都听闻他的大名。但是柳永也为词名所累,比如《能改斋漫录》载,柳永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第,一时愤懑写下了《鹤冲天》一词,里面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他再次考试高中时,宋皇帝以这句话为由,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判他落第。之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成为一名专业词人。因为他写的词很受欢迎,就有了“凡有饮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可能今天的人们说起柳永,大多是他流连歌楼酒肆,喜欢与歌伎交往的故事。那是因为当时词的传播,在民间主要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歌伎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因为柳永仕途不顺,为歌伎创制新词,成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那么,柳永的词究竟好在哪,让人们这么喜欢呢?首先,柳永作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在柳永之前的唐五代,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比例很小,而柳永是宋朝第一位大量写慢词并将它发扬光大的文人;而且他创制的词调有一百多个,为两宋之最,所以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从柳词内容来看,柳永擅长描写都市繁华和市井风光,着重表现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情画。而从艺术风格来看,他多运用铺叙和白描手法,感情真挚细腻,用词浅显,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且自成一派。这些都为宋词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我们再回到《望海潮》这首词,是不是特别能代表柳词的特点呢?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柳永字耆卿,是北宋著名词人。相传凡有并水处,即有歌柳词者,柳词之深入人心,于此可见一斑。
  • “励志一生”网站精心挑选汇集了60句宋词佳句,转载过来与大家分享,也很值得收藏!1. 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柳永《曲玉管》2.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
  • “柳腰轻”这首词柳永描述了在宴会上观赏《霓裳羽衣舞》的情景。《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是唐代乐舞的经典之作。
  • 晴空万里,潇潇烟雨,人生两种不同的风景,您更喜欢哪一种呢?有的人可能喜欢阳光普照、天高气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欢珠帘卷雨、绿肥红瘦的清新。不过对于北宋一位大文豪来说,这可不是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晴和雨,在他心中没有分别,都是一道自然的风景。
  • 宋代就有这么一对夫妇,可以说是才学相当,情深意笃,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没多久,他们时有别离,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时节,她看到留有残香的枯荷,触摸到沁着微凉的竹席,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这份思念。她独自在池塘边漫步,又提起罗裙登上小船,希望借此排遣内心的惆怅。但是,天上白云飘过,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寄书信来呢?其实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远在天边却都怀着一样的相思。而且这相思都是无法排遣的,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又悄悄涌上心头⋯⋯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 大概是读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远山的章句,面对山明水秀的景致时,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画的妙龄佳人。而且这位佳人,如书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弯似蹙非蹙,笼着丝丝轻雾;眼波似喜非喜,凝着款款深情。
  • 梅花长于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独立世间。它不同于牡丹的富艳、荷花的清纯、杏花的娇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为文人气节和情怀的寄托。
  • 登高远眺,吟诗作赋,是文人士子的风习。小到一个思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低诉情意绵邈的离愁别绪;大到一个才子登览幽州台,高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盛世幽思。山河胜迹如歌如画,才人的情感和怀抱寄寓其中,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和统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