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系列之五

【品读宋词】有情人生的彻悟

作者:兰音
《歌乐图》局部,南宋人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128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我们先聊聊宋代文坛上的一大盛事。公元1057年,是北宋的一个科举年份。这一届中举的进士们可是不得了,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比如,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和曾巩,理学大家张载和程颢、程颐两兄弟,还有取得熙河大捷的文人将帅王韶。

这张榜单群星闪耀,号称千年科举第一龙虎榜。这些明星们,在文学、思想、军事等多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将北宋的繁荣文化推向顶峰。当然,这要感谢他们的伯乐、也就是当年的主考官慧眼识英才啦,他就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欧阳修。

这欧阳修啊,有个号叫“醉翁”,大家熟知的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他的手笔。既然是醉翁,欧阳修和酒的故事不会只有一个,比如他在筵席上,借着酒意,还能道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呢。


那是一场话别的酒席。他举起酒杯,想要诉说归期,但还没说出口,面前的佳人已经垂泪低咽;他请佳人不要再唱新歌,因为仅仅一支旧曲,已经让他肝肠寸断。欧阳修由此联想到,人在离别时,所见所闻之物似乎都沾染上离愁别恨的情感。但实际上,这都是人一厢情愿的痴情罢了,和那风月又有什么联系呢?

于是,这位大文豪挥笔创作一首《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在筵席上借着酒意,还能道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呢。图为五代十国 周文矩(传)《合乐图》局部。 (公有领域)

词境赏析

和散文的知名度相比,欧阳修的词稍逊一筹,但是他的词大多清新婉约、细腻入微,契合词的特质。《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要眇宜修原本在《楚辞》中形容湘水女神的美丽,作为词的特点,它指的就是情感纤细、修饰精巧的偏向女子特质的艺术美。这大概也是,历来人们把婉约词看作词之正宗的原因。

读欧阳修的词,我们也能感受到婉约词的精神。上片起句:“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尊前,即饯行的酒席前;春容,指的是佳人如春风般妩媚的芳容。酒席,原本是享乐的场合,席中人却要在下一刻分别;眼前美人如画,却满怀别绪,黯然洒泪。惜别的话想说还未说,即将说出口时眼泪先流出,所有的不舍与思念都尽在不言中了。词人开篇叙述话别场景,看似平易,其中却有许多曲折,意境幽美别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两句乃是千古名句,表达了词人对待人生、情感的独特体悟。人生而有情,情浓时,看万物是有情万物,看天地是有情天地。因而,古诗词中常常见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这样的句子,也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了。

词人虽然痴情,却能从情的束缚中跳出来,审视自我和外物,便有了“此恨不关风与月”的了悟。月有阴晴圆缺的形态,风有四方冷暖的差异,其它事物也有自身变化的规律,这都和人的情感无关。词人由情入理,由离别一事的感受扩展到对整个人生的彻悟。于是,他不再把主观情感透射于外物,而是把离别之苦、相思之意独自承担。至此,这首词也超越了一般婉约词的柔媚格调。

词人能够看透情,却仍然承受情带来的苦恼。下片,词人继续阐发对离情的感受。“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翻新阙,指的是用旧曲填新词,古人分别时常常反复吟唱惜别之曲,以表达情意。

词人反其道而行,嘱咐佳人不必再唱新曲了,因为一首旧曲,足以让听者断肠。新旧曲词的取舍和对比,更衬托出词人情感的深厚。这份深情郁结在心头,要如何化解?

词人笔锋一转,放眼整座城市。“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洛城,也就是古都洛阳,以盛产牡丹闻名。词人在结尾作旷达语,认为只要和佳人能够赏遍洛阳城的牡丹花,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芳香的春风中挥手作别,再没有遗憾了。

由于有了上片的体悟,词人越是在哀伤之际,越能够超脱出来,用达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离别。然而越是努力超脱,越是彰显出这份离情的分量。而贯穿词曲中的哲思,让诗词中常见的情感主题更加深沉绵长。

这首词婉约而不失大气,特别是上下两片的结句沉郁跌宕,将整首词的力度从纤弱推向了豪壮,独具大丈夫的风骨和气魄。《人间词话》也称赞这两句,“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髙。”应当是读懂了词人的本心。《玉楼春》就这样从众多的婉约词中脱颖而出,成为文人词的上乘之作。

读欧阳修的词作,就觉得他更像是个浪漫为怀、浅斟低唱的多情公子了。图为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词人背后的故事

《玉楼春》辞采婉丽,读过之后,一个儿女情长却又洒脱随性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而欧阳修的其它词作,也大多具有这样的特质,留下“庭院深深深几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这样的佳句。不过,你如果品读他的散文或诗歌,或许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欧阳修。

苏轼曾用“文起八代之衰”赞扬韩愈对文章的贡献,欧阳修在宋代,也是这样一位振兴北宋文学的领袖人物。当时的文坛,流行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骈文,欧阳修自幼酷爱韩愈的散文,二十二岁金榜题名后,便和志同道合的文士交往、吟诗作赋,从此文名远播。

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用创作推行自己的文学理念,主张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大力倡导学习秦汉时期的散文。欧阳修的著名散文就有《朋党论》《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等名篇。在诗歌方面,欧阳修同样推崇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并学习李白和韩愈。所以他擅长以散文手法入诗,下笔兼备流丽平易的风格。欧阳修引领的这场文化盛事,就是北宋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在文学上倡导德业文章,同时大力提拔后进,扩大古文的影响力。他在担任科举主考官时,大胆录取一批文风平实流畅的考生。二苏、曾巩等大文学家,正是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凭借科举而扬名。之后,他们以欧阳修为导师,和他共同努力扭转了北宋文学的面貌。

作为在散文、诗歌领域开创风气的文宗,欧阳修在词的领域则像一位过渡型人物,上承五代词人冯延巳委婉深挚的风格,下启苏轼之疏隽、秦观之深婉(《蒿庵论词》)。读欧阳修的诗文,你可能会认为他是个正襟危坐、忧国忧民的名臣;但是读他的词作,就觉得他更像是个浪漫为怀、浅斟低唱的多情公子了。

为什么欧阳修的词作缺少开创先河的气象,展现出另外一种文学形象呢?这大概和词的发展状况,以及宋人对词的态度有关了。词起源于民间,多用于酒宴中吟唱助兴,题材也集中于伤春悲秋、风花雪月等感性话题。如果说文章载道,诗歌言志,那么词曲就是用来抒情了。词在产生之初,并不受文人看重,被称作“诗余”。所以欧阳修填词,也一改赋诗作文时的严肃态度,在其中流露出柔婉缠绵的真情了。

欧阳修科举高中后,被派到洛阳做官,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他的上司博学能文,也很支持欧阳修等青年才俊切磋诗文的活动。三年后,欧阳修在洛阳任期已满,即将离别,就在筵席上作了这首《玉楼春》,也表达出对这段诗意生活的眷恋。

虽然欧阳修的《玉楼春》等词作延续词的传统,仍不失欧词本色,在婉约深情中呈现出伟丈夫的气概。这对后来宋词的繁荣,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劝学说: “驽马十驾”勉励人勤能补拙,天天勤奋不舍,也能达到目标。像欧阳修这样的良马,曾经留下功在不舍,一日千里的奇功。
  •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劳碌,晚上的时间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夜深人静时,您喜欢做些什么呢?是听一支轻音乐,读一本古典名著,还是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乐趣呢?在唐朝的某一个深夜,一个穿着僧袍的诗人,选择做了这样一件小事,不仅创作出一首名诗,还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呢!
  • 法国的奥塞美术馆里,收藏着画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画《拾穗者》。它创作于1857年,以《圣经》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画笔法简洁生动,色调明快柔和,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过朋友们,您知道吗,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诗描绘了一位拾麦穗的妇人,不过她的生活,比那三位农妇艰辛多了。
  • 您知道大诗人李白的“诗仙”名号是怎么来的吗?据《本事诗》记载,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尚未成名,独自住在旅店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门拜访,惊叹于李白飘逸超群的风姿,于是请求欣赏他的作品。老人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多次称赞,直呼李白为“谪仙”。后来他又读了《乌栖曲》,又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 晴空万里,潇潇烟雨,人生两种不同的风景,您更喜欢哪一种呢?有的人可能喜欢阳光普照、天高气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欢珠帘卷雨、绿肥红瘦的清新。不过对于北宋一位大文豪来说,这可不是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晴和雨,在他心中没有分别,都是一道自然的风景。
  • 宋代就有这么一对夫妇,可以说是才学相当,情深意笃,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没多久,他们时有别离,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时节,她看到留有残香的枯荷,触摸到沁着微凉的竹席,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这份思念。她独自在池塘边漫步,又提起罗裙登上小船,希望借此排遣内心的惆怅。但是,天上白云飘过,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寄书信来呢?其实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远在天边却都怀着一样的相思。而且这相思都是无法排遣的,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又悄悄涌上心头⋯⋯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唐朝诗人任华曾说:“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后来白居易任杭州、苏州刺史,饱览当地美景,写下“江南名郡属苏杭”的诗句。或许从唐朝起,苏杭就和天堂仙境产生了联系。再到南宋时期的范成大,他撰写《吴郡志》时,记录下那句谚语,从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成了苏杭最具知名度的广告语。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