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媒体人评台湾防疫二大功臣 第一名竟非陈时中

日本媒体人盛赞台湾在这波中共肺炎的防疫能力,他认为其中最大功臣应属台湾副总统陈建仁,卫福部长陈时中(右一)也厥功甚伟。图为资料照。(陈柏州/大纪元)
人气: 163183
【字号】    

【大纪元2020年03月17日讯】日本自由媒体人野岛刚盛赞台湾在这波中共肺炎(俗称武汉肺炎、新冠肺炎)的防疫能力,让总统蔡英文及台湾国际评价急速上升,其中最大功臣应属副总统陈建仁,卫福部长陈时中也厥功甚伟。

据中央社报导,日本出版社“新潮社”的国际新闻网站Foresight于10日刊登野岛刚的文章。他在文内表示,蔡总统政府因应中共肺炎(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获全球各国赞扬,背景跟政府内部有曾在2003年因应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成员,也有对医疗、传染病相当熟悉的人才有关。

他说,台湾政府在因应疫情方面,不像日本决策给人混乱无序印象而饱受舆论批评,除了外界不清楚的北韩以外,台湾在东亚以最能有效抑制疫情扩散表现突出,让蔡总统支持率及台湾国际评价都急速上升。

野岛认为,台湾成功因应疫情的最大功臣应属陈副总统。他说,陈副总统任期到5月届满,这次疫情发生在陈副总统卸任前,“对蔡总统也好,对台湾整体来说也好,可以说是最大的幸运”。

野岛以蔡总统与陈副总统公开的LINE对话,来说明陈副总统在因应疫情上扮演的角色。

蔡总统在LINE的对话上希望陈副总统以SARS的经验,教导大家正确的口罩使用方式。

陈副总统说,有发烧、咳嗽、流鼻水等症状,或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但会进出医院时,“必须经常戴着口罩”;处于空气不流通、拥挤的密闭空间,或是有慢性病的人,“戴口罩会比较好”;至于健康的民众,“不用经常戴也可以”。

蔡总统叮咛,量测体温、勤洗手,不要去人多且密闭的地方,这些都很重要;陈副总统说,民众使用一般医疗用口罩就可以,必须告知民众不必用到N95口罩。

野岛认为,台湾政府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关于口罩的正确知识,选择了更亲民的传达方式。

野岛也特别介绍陈副总统的背景,他出身公卫领域,本来并不是政治人物,但在2003年到2005年间,担任前总统陈水扁政府的卫生署长(卫福部前身),直接面对SARS疫情,并获好评;后来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并在2016年就任副总统。

文章指出,SARS的时候也好,这次的疫情也好,病毒都从中国跨海进入台湾。因此,对与中国间每周有数百班航班频繁往来、约80万人为了工作等理由在中国生活的台湾来说,如何抑制从中国入境感染者带来的风险,是危机感的基础。

野岛说,蔡总统在SARS时担任大陆委员会主委,负责与中国(中共)方面谈判。依据当时的经验,蔡总统很清楚,中国(中共)对民进党政府始终抱持警戒心,即使以“人道”为理由要求,在传染病对策方面可能也得不到充分协助。

因此,台湾政府做出只能以关闭与中国的窗口来防范病毒的判断,早在1月下旬就对中国旅客加强入境限制,2月上旬更决定全面禁止。

野岛说,如果考量到台湾企业跟中国的经济往来,及中国观光客为台湾带来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带来的痛苦更甚日本。不过,正因台湾政府衡量大局,一旦疫情在境内蔓延,损失会远远大于经济,才能做到这些措施。

除了蔡总统与陈副总统,野岛还特别提到这次防疫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卫生福利部长陈时中,同时也是疾病管制署设置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

基于“资讯太多,(说明)可以防止恐慌”, 陈时中每天都举行记者会,接受媒体“问到饱”;陈时中的表情经常铁面一般严肃,但有时想到感染者又会落泪,展现充满人情味的一面,人气急速上升,甚至出现“下届台北市长”的呼声。

陈时中除了会用“铁面一般的严肃表情”呼吁民众留意疫情扩散,在邮轮抵达台湾基隆港时,也赶赴现场,用温暖言语安慰旅客;在“钻石公主号”的台湾旅客举办相关庆祝会上,陈时中也在场。

野岛认为,陈时中这种软硬兼具、全部精力投入的超人般工作方式,“把1天当3天用”,感动台湾民众。

野岛还举出台湾在这波防疫总动员中的几位关键人物,例如开发口罩库存地图的行政院政务委员唐凤、曾在SARS期间担任台北县长(新北市长前身)的行政院长苏贞昌、公卫出身的行政院副院长陈其迈等人,不光是医疗问题,因应传染病的能力也很强,适合因应中共病毒疫情的人才可说齐聚一堂。

野岛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虽然也可以说蔡总统很幸运,但从结果论来看,能延揽相应人才防疫,也让蔡总统获得今日的赞扬。

野岛表示,虽然无法直接相比,但如果试着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等日本官员与蔡政府比较的话,日本政府在宣传能力也好、政策能力也好,都让人感到有所不足。

他说,即使日本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日本政府从现在开始,仍应派人到台湾,兼负资讯交换任务,听一听台湾在防疫因应及情势判断方面的经验。

责任编辑:郑宜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