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系列之八

【品读宋词】唐有边塞诗 宋有边塞词

作者:兰音
北宋《山阴会战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2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漠孤城,长河落日,朔风飞雪,铁衣金甲⋯⋯如果把这些词汇归到某一类古诗词中,相信很多人都会答出唐朝的边塞诗吧?不过,边塞作为中华王朝的边境自古就存在,历朝历代也少不了开疆拓土的战事,那么其他朝代,会不会也有唐诗一样不朽的边塞文学呢?

答案就在时代相近的宋词。大家都知道,宋朝有崇文抑武的政策,给人的印象一般是风雅有余,刚猛不足。那么宋朝文人填词,真能作出苍茫大气、豪情万丈的边塞词吗?

在宋仁宗时代,宋朝和西夏展开第一次战争,一位文人士大夫被皇帝寄予厚望,来到西北边陲,准备战事。但是战事不利,宋军伤亡惨重,戍边的将士们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乡。这位文人望着长烟落日的苍凉景象,听着袅袅不绝的羌笛胡乐,一股忧国思乡的情怀油然而生。他忍不住饮酒消愁,淌下了泪水。

这位文人就是范仲淹。他在短短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体验到将士征战的艰难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写下了大宋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词《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画像。(Matt314/Wikimedia commons

词境赏析

范仲淹,宋初一代名臣。从立言角度看,他的《岳阳楼记》堪称千古名篇,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典范。《渔家傲》是全宋词的异军、边塞词的先导,放眼北宋名士,非范仲淹这样的人品和才学不能创作出来。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人从塞外奇异的风光落笔,以开阔的境界展开对茫茫边陲的描写。秋天到了,西北塞外的风景和中原相比大不相同,那成群的大雁纷纷飞到南方的衡阳去了,丝毫没有留恋的意思。

这种开篇方式,很像唐人杜审言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他们都是异乡人,才会对身边的物候变化更敏感、更在意,因而分别用“异”和“新”描写气候的变化,委婉地寄寓思乡情绪。

“无留意”则笔力遒劲。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词人眼中却像归心似箭一般匆匆飞走,更衬托塞外荒凉萧瑟的景象。而且这一句不是单纯写景了,词人想还乡却被战事羁绊,不得不留在边塞,再看到那南归的大雁,更容易触动乡情。

接着,词人放眼戍守的边城,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继续描写塞外风物。“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马鸣、风沙等边塞特有的声音。军中号角频吹,四面八方的边声也随之响起,形成雄浑的协奏之声,也把词人的思绪拉回现实的战场。

他循声眺望,“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峦叠嶂中,烟沙漫漫笼罩着落日余晖,他们驻扎的孤城却是大门紧闭。长烟落日,让人联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孤城闭”三字却带来一片肃杀之气。宋军紧闭城门,加强守备,暗示紧张的战争局面,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浊酒一杯家万里。”词人身负重任,守卫孤城,时间久了自然生出思乡之情。一杯酒与万里之外的亲人相比,是多么微薄,怎能抚慰词人思归的心呢?“燕然未勒归无计”,典出东汉将领窦宪的故事。窦宪曾率兵大破匈奴,追击单于三千多里,最后在燕然山上刻碑记事,彰显大汉的军威,后人以“勒石燕然”代指建立功勋。

宋夏交战,宋军败多胜少,自然是燕然未勒,那么将士们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也就遥遥无期了。“归无计”有两重含义,一是对归期不定的现状感到无奈和伤感,同时表达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向。词人是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名臣名将,既然边患未平,自己就要和敌军决战到底,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归期!

“羌管悠悠霜满地”,远方传来了悠悠的羌笛声,军营里结满了寒霜。“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正是因为入夜难眠,词人才会听到清冷的笛声,看到逼人的寒霜,而这些事物又营造出凄怆的意境。词人推己及人,想到其他将士们此刻也和自己一样的心情。他们都甘愿为国效力,但是战事长期没有进展,难免思乡情切。有人愁白了头,有人潸然泪下。在这种悲壮而复杂的情感中,词人通过宋军群像的描写收束全篇,整首词写得境界苍凉,余韵悠长。

北宋《山阴会战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词人背后的故事

在讲范仲淹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说说他的身后事。古代的天子、贵族去世后,都会得到一个评定一生功过的名号,叫作谥号。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这有什么特别呢?北宋君臣曾经为一个叫夏竦的人讨论谥号,宋仁宗想赐“文正”,大臣司马光站出来反对。他说文正是“至美无以复加之谥”(《大学衍义补》) ,也就是说这是人臣能得到的最高级的谥号了,但是夏竦的德行却配不上它。

从那以后,文正成了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称号。这个“文”有敏而好学、道德博文的意思,“正”有靖共其位、内外宾服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人一定是道德高尚、勤勉博学,克尽职守又能让天下人都称颂的圣贤。那么范仲淹能不能担得起这个称号呢?

范仲淹家境贫寒,少年时代寄居在寺庙里读书。每天,他只用两升小米煮粥,等到第二天粥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点酱菜当佐料。这就是“断齑画粥”的故事。成年后范仲淹进入书院,仍然勤勉不怠。冬天里读书困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没有饭吃,他就吃稀粥充饥。

十几年寒窗苦读,范仲淹吃得苦中苦,终于在二十六岁考中进士,一举成名天下知。在朝廷,他是不畏强权的诤臣。只要是有益于国家社稷的,他都敢于秉公直言,哪怕是遭到诽谤或贬谪也毫不退缩。比如范仲淹看到太后长期擅权,就上书请求太后还政于皇帝。皇帝对地方的旱灾不予重视,他就立刻反问:“如果宫里人半天吃不上饭,陛下打算怎么做?”劝谏皇帝尽快安抚灾民。

因为刚直不阿的性格,范仲淹深受皇帝的器重,也得罪了许多朝中权贵,所以他的一生也可说是大起大落了。但无论在哪里,他都怀着一颗尽忠报国的心,为国家为百姓鞠躬尽瘁,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做官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执教兴学。他在为母守丧期间,因才名远播被邀请到书院教书。史书说,当时读书人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多提升,是从范仲淹的倡导开始的。后来,他也非常注重教育,在各地兴建学堂,成为一时盛美之事。

第二件是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范仲淹从北宋的内忧外患出发,向皇帝呈交一份《答手诏条陈十事》,从吏治、科举、武备、农业等方面提出十条改革策略。因为他的努力,北宋朝廷风气为之一新。虽然新政在一年后就失败了,但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无私情怀,让许多人钦佩不已。

第三件就是武的方面,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担任宋军主帅。他虽然是个文官,但同样精通兵事,一到任就加强边防,改善军制,建立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范仲淹不仅能在战情紧急时挥师救援,也能凭礼义仁德招降外族部落,为大宋西北边境的和平做出杰出贡献。

由于范仲淹的存在,西夏人不敢觊觎大宋北方的土地,还恭敬地称赞他:“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范仲淹文能兴邦,武能定国,真的是北宋的栋梁之材。

他在西北作战期间,塞外的苦寒和征战的艰险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坚定的护国信念,以及思乡、忧国等复杂情感交织在一处,终于孕育出了这首《渔家傲》。它塑造了全新的宋词美学,对后来出现的豪放词有着深刻影响。范仲淹被誉为宋朝第一人物,他的《渔家傲》也堪称宋朝的第一边塞词。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安正文《岳阳楼图》 。(公有领域)
    范仲淹主管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县)的时候,有人托他写碑铭,范仲淹就为他写好了,却因此暴露了一位死去贵人的人所不知的隐恶。
  • 范仲淹口才一流,善于针砭时弊。他每次有感而发,论起天下大事滔滔不绝。加之他禀性刚直雷厉,曾经三次直言进谏,触怒权贵遭到贬官。从留下的典籍看,范仲淹三次遭贬,每一次贬官都轰动京城,众人为他举杯饯别,留下“极光、愈光、尤光”的三光趣闻。
  • 当代中国,多么需要范仲淹所身体力行的美德与精神!今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在中国日渐衰亡,大批知识分子的良知已被暴政高压、党文化的侵蚀以及私利私欲所蚕食。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广为人知的名句。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了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间慈善组织“义庄”的大慈善家。而这一慈善组织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末,延续了八百多年,堪称奇迹。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唐朝诗人任华曾说:“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后来白居易任杭州、苏州刺史,饱览当地美景,写下“江南名郡属苏杭”的诗句。或许从唐朝起,苏杭就和天堂仙境产生了联系。再到南宋时期的范成大,他撰写《吴郡志》时,记录下那句谚语,从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成了苏杭最具知名度的广告语。
  • 在这个系列的前两集,我们分别赏析了两宋才子苏轼、才女李清照的作品,今天要讲的这位词人很特别,和这两位大词人都有关系。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因而被合称“苏辛”;由于他和李清照是同乡,又有相似的名号,因而又被合称为“二安”。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 大概是读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远山的章句,面对山明水秀的景致时,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画的妙龄佳人。而且这位佳人,如书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弯似蹙非蹙,笼着丝丝轻雾;眼波似喜非喜,凝着款款深情。
  • 梅花长于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独立世间。它不同于牡丹的富艳、荷花的清纯、杏花的娇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为文人气节和情怀的寄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