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菊岩烧故事馆 蔡正胜的人间桃花源

菊岩烧陶作取材自澎湖矿岩砂泥,富含岩矿的粗犷张力,更见砂泥的朴实细致。(蔡正胜提供)
人气: 86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0年03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晴玳台湾高雄专题报导)藏身柴山秘境,依山傍海的菊岩烧故事馆,是蔡正胜“志于道、游于艺”的人间桃花源。一生作陶、乐陶,以陶会友的他,喜欢坐拥山海,沏一壶好茶,三五良友,分享淬炼陶艺的人生故事。

菊岩烧故事馆创始人蔡正胜,喜欢坐拥山海,沏一壶好茶,三五良友,分享淬炼陶艺的人生故事。(李晴玳/大纪元)

2020年元旦,菊岩烧故事馆热闹开馆,旧雨新知齐聚一堂,品茗谈艺话人生。盈盈笑语间,蔡正胜细说寻梦缘起:2019年秋天,兴来探访柴山秘境,循着山阶拾级而下,意外邂逅了滨海山坡小筑。驻足远眺,但见海天一线,霞光浸染,风光无限好。

置身柴山小筑,望向碧海蓝天,仿佛回到澎湖故乡。当此静好时光,合该听涛观浪,迎送夕照;甚或以艺会友,闲话人生。于是,他毅然落脚扎根,打造一方梦土───菊岩烧故事馆。在此艺术美学空间,他期待宾主欢叙,分享人生晴雨悲欢。

傍晚时分,探访菊岩烧故事馆,可以观赏美丽的柴山落霞。(蔡正胜提供)

探索泥塑  开启玩泥作陶的契机

蔡正胜浸淫陶艺逾三十年,一生念兹在兹,无非捏陶、烧陶。追溯其制陶生涯,当从菊岛(天人菊为澎湖县花)西屿说起。童年成长于竹湾渔村,与海浪、与礁岩为伍的他,从小活泼好动,喜爱四处探索,大自然是他最好的启蒙师友。

在国校前水井旁,那泥土特具黏性,村人称之“佛仔土”。土壤与神佛何干?他感到不解。后来听人提起,神像多半木刻石雕,土地公却是泥塑。一日,他趁父母外出,蹬上椅子一探究竟,不意打碎了案上的福德神。他又惊又奇,“土地公果真是泥作!”源自对泥像的好奇,在他心底埋下了日后玩泥作陶的契机。

他年少时,父母为了生计,举家迁徙高雄。蔡正胜定居都会,却心归乡土。长大学成后,他以国际贸易本科,进入南山(画框)企业任业务经理,负责艺术美学行销业务。其间,他不曾忘怀陶泥梦,常私下摸索并尝试创作。

【菊岩烧】蔡正胜陶艺展 – 勇气。(蔡正胜提供)

1987年,蔡正胜创立“正愉公司”,专营陶烧公共工程景观艺术。时值政府启动公共工程艺术化计划,明定公共工程之施作,必须融入人文、生态或艺术等景观设计元素。蔡认为这是大好机会,积极洽商建筑师,强化团队合作能量。

从规划设计、制作到执行实施,正愉团队以坚实品质打响了名号。然而,深耕二十多年的景观艺术事业,却在高峰骤然转向。从电窑生活陶、建筑陶到柴烧艺术陶,其间几经周折与挑战。

追求艺术创新  勇闯柴烧艺境

三十年前,蔡正胜以先驱之姿,投入建筑陶板装置艺术创作。有人问他,读了国际贸易,为何从事陶艺创作?他回应,“贸易本在互通有无,从无到有,或就现有推陈出新。其实,两者息息相关,都在创造崭新的不可取代的附加价值。”

只不过,他倾注心力的陶板公共艺术,系采少量多样的客制化接单模式,是因应个别需求而开模制作的限量艺品,并非纯艺术创作。

三十年前,蔡正胜以先驱之姿,投入建筑陶板装置艺术创作。(李晴玳/大纪元)

“我们约莫做了五年,陆续有人跟进,终而百家争鸣。后来,我一直在思考,建筑陶产业竞争激烈,各家看来相似,既没特色,又乏创新。”他审慎评估后,毅然退出市场。

2013、2014年左右,他投入柴烧手捏陶行列。起初,大家对他并不看好,甚至笑他头壳坏掉。只因柴烧市场式微,已成夕阳文创产业,而他却执意栽进。早先柴烧当红,一把陶壶可卖5万元;现在,众人纷纷赴中烧陶,回销台湾后,现值却一成不到。

“在我心里,即便夕阳,也可以旭日东昇!”蔡正胜语气坚定表示,他相信一种人生理念,“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人生课题是一道是非题、选择题兼应用题,我选择我认为对的,然后思考如何面对与应用。”

父亲临终提点  发现菊岩新世界

蔡正胜事亲至孝,体恤兄弟营生忙碌,他与妻竭心尽力服侍高堂,每年清明扫墓,他必陪同父亲返乡祭拜,18年来未尝间断。

2015年清明,他自台北参展归来,不幸遭逢亲丧。父亲临终前夕,交代遗言澎湖祖业由他接管,并牵着他的手说道,“胜仔!用故乡咱厝的土,好好的运用创作,你会成功的。”

陶艺家蔡正胜的菊岩柴烧作品。(李晴玳/大纪元)

陶艺创新是蔡正胜一生的终极追求。回顾来时路,他热爱的故乡风土,拥有辽阔无垠的海洋景致与朴实乐天的人文风情;因此,创作的过程,他一直在找寻足以代表故乡意象的素材。

受到父亲的提点与鼓励,他蓦然发现故乡的家藏珍宝--菊岩砂。于是,他另辟蹊径,开展出一条至真至朴的菊岩柴烧陶艺之路。

蔡正胜运用故乡私家的泥土(佛仔土),采集澎湖岩矿砂泥天然基材,将其融入陶作,透过特殊的窑烧技法,历经无数的尝试与失败,终于在柴火高温的淬炼下,创作出“菊岩烧”系列陶作极品。那一年,他六十二岁。

千锤百炼  创作独一无二的菊岩陶

2015年“柴烧陶宝”正式推出,2016年“菊岩烧”接续发表。菊岩作为创作基材,经由高温烧结成陶,因此富含岩矿的粗犷张力,更见砂泥的朴实细致。蔡正胜认为,这是积淀了千万年岁月的能量所致。

1740万年前,台湾海峡南端地壳张裂,地层深处躁动的岩浆喷涌流溢,覆盖大片海域,造就了壮丽的澎湖群岛。今日玄武矿岩,即是火山熔岩喷涌的积泥,它蕴含着千万年岁月的能量。

堆叠巨厚的玄武矿岩,历经长久风化,富含氧化铁、镁及微量二氧化硅等元素,经过千度高温淬炼,植物的落灰与矿岩的熔釉完美结合,成为陶作变化万千的炫丽彩衣。

夜以继日将近一周,历经1250~1300度高温淬炼出独特的菊岩烧作品。(蔡正胜提供)

至于陶材烧结的过程,蔡正胜形容,那是打铁成钢的锤炼,“一千三百度长时间的高温,一次又一次,反复的淬炼 ,它所创造出来的--靛青的蓝、深邃的紫及玄武的黯,是独一无二的辨识度,也是菊岩烧的特色。”

倾注三十多年岁月,蔡正胜不忘初衷,盼将陶土与澎湖千万年的熔岩砂泥结合。而今,他果真做到了!

倾注情感  用陶艺感动人心

对多数陶艺家来说,烧制作品的过程,精准掌握力道与火候,是博学厚积的功底,更是心性修为的展现。巧手捏制的敬谨,转身入炭的迅敏,一如潜心入定的修行者。

“我以千万载岁月的岩矿砂泥,融合大自然的意境;用鲜明色彩的流动渲染,赋予作品生命力;我要将艺术美学及自然能量,与生命的体悟相结合。”蔡正胜矢志,“我努力做自己、作自然,愿将生活的体验与感动,融入我的作品中。”

“从排窑、烧窑、封窑,到入炭、降温、卸窑”,接连数天将近一周,柴烧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大家轮值守候着薪火,只盼火的炽盛生命力,如期将泥坯转为陶器,让泥土的微量金属元素散发出迷人光芒。

而凡事全力以赴、甚且废寝忘食的他,自侃从小玩泥,不曾正式拜师,但凭一股傻劲苦干实干,希望赋予菊岩烧生命光彩,并以陶艺与众乐乐,分享一切美好。

菊岩烧故事馆创始人蔡正胜不曾正式拜师,但凭一股傻劲苦干实干,希望赋予菊岩烧生命光彩。(李晴玳/大纪元)

蔡正胜回忆,他的首件柴烧作品亮相时,形色朴拙黯淡,识者都嫌丑陋,建议不要展售。熟料,某日顾客上门,不但一眼看上,还买下其中三组,后来成为莫逆知交。对方表示,观赏他的陶作,颇觉古朴厚实,带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另有企业老板,喜爱其菊岩陶宝,不但自家收藏,还买来赠与国际客户。他开心表示,以前送礼总感为难,现在终于找到恢弘大器、可以代表台湾意象的艺术品了。

蔡正胜用生命塑陶,以情感浇灌陶艺,希望传达浓浓的故乡之爱。立足艺坛、却不曾参与艺协社团,每次参展与赛,虽无师友引荐提携,但总能获得各方肯定。

他曾先后入选中国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紫金奖,2018年玉山奖工艺组,2019年荣获苗栗艺术节柴烧组优等奖,2020年台湾国际金壶奖等等。

起承转合  成就陶艺精彩人生

欣赏蔡正胜作品,从他日积月累的创作能量,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他深情表白,感谢父亲的提醒与期许,感恩故乡土地赐予的岩矿砂泥,才有今日“菊岩烧”系列作品的问世。

“菊岩烧故事馆”创立的同时,宣告蔡正胜的陶艺创作之路迈向新里程。在这里,他要以“起、承、转、合”四大创作主题,传达衷心的感动与追求创新的向往;更要以热情欣悦,欢迎所有旧雨新知,一同见证台湾乡土之美,开怀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

他表示,感恩人生的“起”首式,就以2016年的《双心石沪》作为代表,这是菊岩柴烧的处女作,取其永怀澎湖乡土的意象。

蔡正胜一生作陶、乐陶,更以陶艺展现人生的起承转合。(李晴玳/大纪元)

《大目帆船》,则象征血派亲情的传“承”。蔡正胜说,他的祖父与外公,生前皆以摆渡为生,他们的帆船就像海中大鱼,拥有大眼大嘴,还有航行如飞的燕尾,可惜现在已成绝响。

2018年的《西屿落霞》,则是翻“转”自我的告白。其陶艺创作从立面形塑转为平面陶版,虽仍融入菊岛岩矿元素,但作品的呈现已更趋多元化。

在《四季吟-倾听大地的声音》中,蔡正胜结“合”了平面陶板与立体烧陶,欢快吟颂着春之生机(绿意)、夏之热情(艳红)、秋之丰收(金黄)及冬之静定(蓝白)。这首四季旋律,传达了故事馆主人对大自然、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藏身柴山秘境的菊岩烧故事馆。(李晴玳/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