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阴阳五行‧医学针灸

针灸神技超现科学 隔衣下针赘疣立坠

作者:允嘉徽
针灸是中华神传文化的一脉。(Pixeljoy/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2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许多人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往往以“不科学”来否定它,然而,现代人走过一段实证科学的路,又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星空中的一些亮点,奥不可测。若要举例,这就来说说中医针灸疗法这一例吧。针灸医学彻底证实了人体看不见的空间层次——经络、穴道的真实存在,这也就是中医高超之处,和西方近代发展出来的实证科学完全是对垒的观点,层次也截然不相同。

清代《金针秘传》作者方慎庵在其书中提到针灸的高妙,他说史上“盛称狄梁公脑后下针,赘疣立坠”。主角的狄梁公就是唐初良相狄仁杰。针灸治疗在他身上展现神奇,他身上的赘疣,经从脑后下针治疗,立即就坠落下来了,也不用动刀。可惜史上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描述,殊为可惜。

明清的时候,针灸医术的顶尖神手有一派可以隔衣治疗。清代《金针秘传》作者方慎庵就是这一隔衣下针医术的传承者之一。他说明代时,在大江南北有几位以针名世的大家,其中一位是姑苏(今之苏州)的凌汉章。他对人周身的穴道所在目测精准,完全不需要出手按触揣量穴道所在,治疗时隔着患者的衣服下针,百不失一。

方慎庵的师父黄石屏得明代凌汉章一脉针法医术,为人治病也是隔衣下针,不需要留意揣量穴道,而且百无一误。真是神乎其技的神针医家也!他们对于人体周身穴道了然于胸中,且另有准确取穴之法,比起脱衣按查穴道更快,随手下针迅如电光,百发百中,而治疗效果不损丝毫。

中华神传文化  针灸医学源远流长

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分为“针”和“艾灸”两部分。
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分为“针”和“艾灸”两部分。(Shutterstock/大纪元合成)

针和灸,一用针一用灸,合称“针灸”,都是从人体经络下手的医学,然而经络在人眼中却是看不见的。而这种神妙的超科学,从上古黄帝时代就有了,是中华神传文化的一脉,《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说到人体“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黄帝所传《灵枢》、《素问》(合为《黄帝内经》)就是针灸家的医书祖籍,后继有周代扁鹊的《难经》。针灸最基本的治病原理在阴阳、五行及经络学说,五千年以来,针灸医学的研究都在这范围之内发挥。后代继续详细发微要领,比如,某经某穴主治某病,某穴应如何下针,某病应如何寒温补泻等等。

针灸之道,必须要先明白人身体的经络穴道,次及手法针法。人体有任、督二脉,五脏六腑也有经络,可是人的眼睛却看不到。而中华文化从上古就传下了这种超科学,《黄帝内经.灵枢.九鍼十二原》提到“五藏(*各)五俞(*穴),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可惜,一些不明究理的人站在自己的层次中去否定高层次的中华古科学,因此实证科学的发展也受到比较大的局限。现在研究针灸学术的都离不开针灸腧穴(*腧音同“树”,同“俞穴”,穴道)铜人,铜人详细标示了人眼看不见的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腧穴位置。针灸铜人是北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制成的,而理论依据则来自上古。

2008年7月29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示的明朝铸真人大小的针灸铜人。(Getty Images)

黄帝、神医扁鹊之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有论脉。其他一些人研究经络穴道及主治病症,留下专论的书籍,大多散失了。幸有两位汉末到魏晋时代的人,搜罗纂辑古籍,留给后世极重要的针灸经典。皇甫谧(士安)整理医书,考订著作了《针灸甲乙经》十二卷,详细记载各经络各穴道位置、病症与治疗取穴,以及各穴应如何下针的方法。这书至今成了针灸学的实用指南。另一位是王淑和,他是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阅读宫中册府内大量医典和医书,著作最早的中医脉学专书《脉经》,将脉理与治疗方法系统化。

宋代铸造针灸铜人  裨益后世

宋代兴起很重视医药之学,为医设学,同时对针灸一科也极为重视,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命尚药奉御王惟一等人考求古代明堂气穴经络之说,铸造了针灸铜人二具。次年制成后,一放置医官院,一放置大相国寺仁济殿。同时又考订古籍著作《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刊刻颁赐诸州。宋代重视并且推广神传针灸医学医术,不仅嘉惠宋代子民,也为代代后人留下宝藏。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一之经络图1 (公有领域)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一之经络图2 (公有领域)

穴道神针  生死关头不容造假

针灸医疗用的针与灸能让人看得见,但是内在的经络脉络一般人却看不见,然而它实实在在存在,否则针灸也就不起作用了。

当针灸医师在为病患施针时,如果发生“吸针”,就是针被病人体内之气吸住,是很危险的。方慎庵说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浙江义乌人)有一门人,为患者施针治疗,结果针被患者体内之气吸住,牢牢不可拔,且急速被体内吸入。这门人急急找师父求教。师父朱丹溪闻之变色,说道:“吾不能解,惟有速求可久先生”。葛可久(名干孙,平江路人,即今江苏吴县人)是元代的大医学家、针灸宗师,他一来到现场,急速在病患身上别的穴道下了一针,此时,那吸入的针,就应手射出了。

可见针法高低,穴道有无作用,到生死紧要关头,丝毫不容造假,经络之学,也不容置疑了。

针灸医学在中华文化中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让现代世界许多顶尖的医学研究殿堂、一流的医学论坛都对中医针灸之道刮目相看了。不少外国王室贵裔和名流都爱上了中医针灸。针灸医疗的实效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让人见识了古代中华神传文化超科学之一斑。针灸医学验证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截然不同于现代西方实证科学的发展道路,层次也迥然不同。

参考书
清代方慎庵《金针秘传》
《黄帝内经》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难经》
@*#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