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轶闻

文姬归汉凄又美(1)

作者:刘学铫 教授
《画丽珠萃秀》册之“蔡文姬”,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568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不但文词要美、意境要高,还需要凄凉沧桑的感觉,才能让读的人从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唯其如此才能隽永,否则只能像一朵娇艳欲滴的昙花,美则美矣,只能一现而已,牡丹虽然色艳形美,一见就能吸引众人的眼光,但终不如空谷幽兰的清丽脱俗。

历来像这种既美又凄的文学作品,固然不少,像描述焦仲卿夫妻的《孔雀东南飞》就是一篇既令人心醉,又使人心碎的不朽之作,历来谈论《孔雀东南飞》的人很多,稍早大中学国文教科书也多加以收录,在此就不多加细述。

而另有一篇东汉季世的作品《胡笳十八拍》,其凄美的情状,较诸《孔雀东南飞》不遑多让,而且故事的背景更为复杂,许多人或许听过《胡笳十八拍》之名,但是对于作者的遭遇,就不甚了了,至于全篇的内文,读过的人就更少了,这儿就这篇作者略作介绍。

《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蔡琰,字文姬,生当东汉末世董卓擅权、曹操崛起的时代,她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邕,音庸,意同壅)的女儿,而蔡邕据史传所载是周文王之子蔡叔的后裔,因为受封蔡国,于是就以封邑为姓(可参看本书〈中国人的姓名字号〉一文),这个说法出现在蔡邕祖父蔡携的碑铭上,当然这个说法未必可靠,因为汉人总喜欢从历史上找一个有好名声的人,作为自己的祖先;反之,如果历史一个恶名昭彰的人,虽然跟自己同姓,也绝不愿意跟他攀亲认祖,比方说凡是姓刘的,总喜欢说是刘邦、刘秀的后裔,至少作个刘备的后人,也还不致辱没了自己,但绝不肯承认跟刘瑾是一家人。

所以蔡邕到底是不是西周蔡叔的后人,不必加以深究。

据《后汉书》所载,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他的六世祖蔡勋,喜好黄老道家之学,西汉平帝刘衎时(公元1~5年,衎,音看,和乐的样子)为郿县(其地当今山东东平县西)县令,这时王莽已经是太傅而且封为安汉公,把持朝政,王莽不但喜欢标新立异,有时又极其迂腐,往往将官名、地名乱改一通,他将原陇西郡(今甘肃南部一带)改为厌戎郡,将太守改名连率,于是授蔡勋为厌戎连率,可是蔡勋并不领这个情,他认为王莽把持朝政,篡夺刘氏的权秉,是一个乱臣贼子,何况战国时孔子的弟子曾参(即曾子)就不愿意接受鲁国权臣季孙氏的赏赐,现在要他接受王莽所授的官位,岂不形同事奉两个皇帝,他不愿意接受这个厌戎连率的官位,于是率同一家大小,逃到深山;看来蔡勋对西汉王室确是忠心耿耿。蔡邕的父亲蔡棱,秉持蔡家的训诲,一生也是清白无瑕,死后被谥为贞定公。

蔡邕事母至孝,精于辞章、数术、天文而且精通音律,尤其对弹琴更是在行,可以说远近驰名,东汉桓帝时(公元147~167年),朝政由中常侍徐璜、左悺等把持,听说蔡邕善于操琴,于是向桓帝报告,命陈留太守要征召他入朝,蔡邕被迫不得已只好动身,可是走到偃师(地名,在今河南省)时,就称病不肯继续前进,回到陈留后,只是读书及把玩骨董,不跟官场中人来往,他曾经跟一位满头华发的出尘隐士胡老先生畅谈人生的意义,一阵交谈之后,极得胡老隐士的赞赏,这位老隐士就弹琴高唱:

“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

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

嗜欲息兮无由生,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

这首歌辞颇有《离骚》的韵味,字里行间给了蔡邕无限的肯定。

东汉灵帝刘协(公元189~220年)建宁三年(公元191年),被司徒桥玄征召在司徒府为官,相当受桥玄的敬重,蔡邕认为古时所传下来的书籍,由于年代久远,彼此传抄,难免跟原来的版本有所出入,因此奏准朝廷,于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由蔡邕、杨赐、马日磾(日磾,要读作密底)等人,加以校订,完成后由蔡邕亲自书写刻在石碑上,树立在洛阳(东汉都于洛阳)太学门外,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可见蔡邕在学术上是极有成就的。后来蔡邕因为跟权贵不合,恐怕被陷害,就逃到江南吴越之地。

他有一回听到当地人以桐木当柴火烧,发出很清脆的劈叭之声,他一听就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赶忙跑出去,把这块桐木拿来作了一张琴,作成琴后果然音声清脆亮丽,只是这块桐木尾端还留下烧焦的痕迹,所以当时人就叫这张琴为“焦尾琴”,可见蔡邕对音律乃至工艺都有极深的造诣。

中国历史向来重男轻女,有关文献对于女性的记载往往加以忽略,对于杰出女性的才华,也都只以三言两语一笔带过,甚或只字不提,对于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也没有例外,因此笔者才不厌其烦地将蔡邕的事迹,略加叙述。

蔡文姬生于这样重气节的书香门第,或许一半由于遗传、一半由于家学渊源,她的文学、音乐素养,必然颇有乃父之风,甚至于青出于蓝更甚于蓝。

只是她生的时代是个乱世,按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彼此互争权柄,最后引来董卓率兵进入洛阳,挟持献帝西走长安,中原一片混乱,董卓离开洛阳时,纵容士兵奸淫掳掠,甚至火焚洛阳,稍后曹操曾经作了一首《薤露行》叙述这件事情,原文是这样的: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执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从《薤露行》这首古乐府诗中,几乎看到当年洛阳哀鸿遍野的惨状,而献帝一行被裹胁而西沿途号泣的情形。董卓既把持朝政,胡作非为,但是对守正不阿博学多闻的蔡邕,还是相当的敬重,董卓虽然极为跋扈,原想接受身边小人的奉承,自比姜太公,称尚父,但是他还是跟蔡邕商量了一下,蔡邕认为姜太公辅佐周室,灭掉商纣,所以才被尊为尚父,而现在你(指董卓)跟姜太公比,似乎还差了些,何不等平定关东还都洛阳之后,再来考虑是否接受“尚父”这个尊号的问题,董卓总算接受了这个建议。

董卓出入车辆,装饰得跟帝王一样的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许多人都认为这犹如“舞八佾于廷”一样逾越了为臣之道,但是董卓大权在握,谁敢明言呢?恰巧当年(献帝初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发生地震,古人总认为日月之蚀、风灾、水灾、旱灾、地震……等,都是上苍的一种启示,董卓就向蔡邕请教,蔡邕也就趁机向董卓建议,说董卓的车驾装饰比同帝王,逾越了规矩,所以天心示警,董卓也接受了。凡此都可以看出蔡邕的才华、机智跟胆识。

董卓后来被司徒王允设计所杀,而蔡邕对董卓有知遇之恩,有一次跟王允同坐时,在言谈间不免对董卓之死有些许感叹,这下惹怒了王允,将蔡邕交付廷尉(秦汉时中央最高司法行政长官)治罪,这下蔡邕也知道自己竟以私人受惠而忽略了董卓的大奸大恶,于是自请像司马迁那样,接受黥面刖足之刑,希望能定下心来完成《汉史》这部书,当时许多士大夫也多同情蔡邕,希望能成全他的愿望,但是王允刻意要置蔡邕于死地,结果蔡邕死在狱中,享年六十一岁。

董卓死后,天下大乱,先后有袁绍、袁术、曹操崛起,各自拥兵自重,互争雄长,根本没人去注意外患问题,北方的南匈奴趁此机会南下掠夺,在大陆学者范文澜的著作中,认为蔡文姬是在董卓死后,南匈奴南下掠夺时,被南匈奴俘虏了去,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因为蔡邕被捕入狱,并且死在狱中,蔡氏一门乏人照顾,因此被虏入南匈奴,是说得通的,但是也有令人怀疑之处,按蔡邕死时,已经六十一岁了,汉时人多早婚,蔡邕死时,蔡文姬应该是三十好几岁了,据文献记载,蔡文姬到匈奴后,嫁给南匈奴右贤王,生了两个小孩,从这一点来看,古代女人三十几岁还生小孩是比较少有了,纵然在现代,三十几岁怀孕的女人,都属于“高龄产妇”,何况近二千年前的东汉末世呢?

不过有一种推测或许可以解开这个矛盾,就是蔡邕晚年娶妾,所以生下年龄很小的蔡文姬,这样蔡文姬被虏入南匈奴才有可能被右贤王纳为“阏氏”(应读为焉支或胭脂),而且在南匈奴的十二年中,才能生二个小孩,不但如此,后来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后,又许配给董祀,如果蔡文姬不是蔡邕后妻或妾所生,那么她回到汉地时,已经是个近五十岁的老妪了,何需再婚?这个较大胆的推测姑妄听之吧!

蔡邕和蔡文姬是东汉历史上有名的父女,是东汉的音乐家。(大纪元合成)

当时何以南匈奴会这么靠近长城呢?这又得将历史往前追溯一下,才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按从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不是王昭君所嫁的呼韩邪单于),原来是匈奴的右薁鞬日逐王,他是前一个呼韩邪单于的孙子(不是王昭君儿子之子),领有匈奴南边八部,跟当时的单于呼都而尸皋若鞮单于有隙,后来蒲奴单于继,怨恨更深,于是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效法他祖父附汉的成例,愿为东汉藩属,于是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朝廷同意南匈奴徙居长城附近,经过东汉一百多年,都聚居在今山西省中部一带,基本上已经跟当地汉人混杂而居,多多少少接受了些汉人的语言、习俗,所以蔡文姬被虏入南匈奴之后,在生活适应上,应该要比西汉时和亲的“公主”,要来得好些。

蔡文姬在南匈奴的细节,各种文献几乎都没有记载,但是却都提到她成为南匈奴右贤王(也有的说是左贤王)的妻子,而且在南匈奴境内住了十二年,前面说过东汉末年时,南匈奴都已经迁徙到长城附近了,或许还保留游牧的传统习俗,只是游牧的范围缩小罢了,纵然如此,对于蔡文姬而言,还是相当的不习惯,她在南匈奴社会生活了十二年,这期间她生了两个儿子,后来曹操听说故人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身陷南匈奴,于是就以重金向南匈奴右贤王赎回蔡文姬,因为曹操深感蔡邕无嗣,不忍故友的孤女身陷胡中,所以才有赎回蔡文姬之举。

按曹操当权时,南匈奴右贤王是去卑,如果一般文献说蔡文姬是右贤王的妻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蔡文姬或许就是去卑的妻子,可惜一时之间还找不到史料加以证实。

曹操这个人,经过《三国志演义》这部小说的渲染,判定了他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纵然如此,在文学上曹操的成就,绝不在当时任何文人之下,撇开《三国志演义》对曹操人品上的评价,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当时人能出其右者,实在不多,一阙《短歌行》,誉之为千古绝唱,应不为过,字数不多,且引录如下,供读者咏吟: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篇《短歌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而蔡邕在学术上的地位,也是赫赫有名,曹、蔡两人在文学上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感,蔡邕生前,曹操还没有当权,完全以文会友,不会有政治上的冲突,他们俩成为好友,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在曹操当权之后,心念故友无后,以重金向南匈奴赎回故友之女蔡文姬,也不应该算是很大的意外。(待续)

作者部落格:https://www.professorliu.club/2020/05/return.html

点击文姬归汉凄又美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是《三国志》对魏武帝曹操的评价。作为“超世之杰”的曹操不仅是中华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赋诗,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弈围棋的博学之士,其书法造诣十分深厚,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
  • 记得从少年起就听说蔡文姬的故事,后来又读到其父蔡邕焦尾琴的典故,但一直没有细想。
  • 岳飞带着岳家军留下了“忠”的文化,成了后世爱国志士永恒追寻的目标,文天祥自年少之时也是追寻这目标:发愤读书考取状元,组织义军抵抗蒙古。
  • 《红楼梦》中,黛玉谈诗论琴,宝钗论画,妙玉论茶,贾母论书,安排得恰如其分,不可替换。第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是有关贾母的重要情节。
  • 大家知道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才女吗?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谁的笔下?中国历史上唯一参与撰写24史的女性又是谁呢?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
  • 蔡文姬生于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后为避司马昭讳,改为文姬,是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蔡家是圉县的大户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圉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其父蔡邕是一位大文学家,生平藏书甚富。他的《蔡中郎集》流传于世,他参与书写的“熹平石经”,为后世校订儒家七经的刻石。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制作者。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