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名门闺秀执教办学 传艺于后人

文/颜丹
在官办的“女子绣工科”教学时,沈寿就“亲手为学生们示范操作,扶着学生们的手,一针一针地教”。图为刺绣工艺示意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5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深闺女子,人们的头脑中或许都会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刻板印象。无论是年少时待字闺中,还是出嫁后相夫教子,传统闺秀们的天地、才情似乎都只能囿于高墙、院落之中。

其实,一些颇有艺术天赋与才情的名门闺秀也有机会在院落之外崭露头角,甚至扬名海外。她们的出现逐渐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不仅能相夫教子、宜室宜家,还能将自己过人的才艺传于后人,造福于后世。

本文介绍的这三位知名的闺秀来自浙江南浔,出身于清末民初的名门。她们拥有精湛的技艺,却始终淡泊名利;她们声名远播,却不求世间荣华。她们毕其一生,只愿将自身的艺术才能毫无保留地传于后世,为中华民族传承下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

刺绣大师办学传艺 留下刺绣术巨著

有着“绣圣”、“针神”之称的刺绣大师沈寿(1874—1921)是江苏苏州人,祖籍南浔菱湖。她的父亲沈椿曾任浙江盐官,据说其“酷爱文物,富有收藏”。沈寿自幼受到家藏艺术品的熏陶,并对苏绣有着浓厚的兴趣。她7、8岁时与姐姐同棚习绣,12岁时就以一幅《秋雨月上图》的绣品闻名乡里。当时,沈寿的绣品技艺已超过上海松江的“顾绣”。因此,皇室与士大夫都争相购藏。

1890年,沈寿在苏州创办了同立绣校。1904年,慈禧太后任命她为官办“女子绣工科”的总理及总教习。同年11月,她被清廷派往日本考察,成为中国第一位出国考察的刺绣艺人。

将西洋绘画的特点与中国传统刺绣的技巧融为一体的“仿真绣”是沈寿的独创技艺,因享誉海内外,而成为“苏绣三大谱系之一”,被中国刺绣界冠以“沈绣”之名。其三件“仿真绣”精品之一《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第一次作为国礼被送到意大利王后本人的手中时,王后爱不释手。为了表示感谢和尊重,她将平日佩戴的钻石首饰、五色钻镶的宝星金表和20万意币都赠予沈寿,并在金表上贴上王家徽号,还亲自致函慈禧,称沈寿为“世界第一美术家”。

“针神”余沈寿女士肖像(公有领域)

除此之外,沈寿的另一件“仿真绣”精品《耶稣像》也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一等奖,当时的售价就高达13000美元。尽管其作品价值连城,可抵万金,但沈寿却并没打算要以此来牟利。比如,她的第三幅“仿真绣”精品《美国女优倍克像》在美国纽约展出后,倍克女士本人当即就愿意花重金购买。然而,她最终得到的答复却是“此乃国宝,无价也”。

沈寿名声在外,想购买其作品的人络绎不绝。但“每有远来佳客,一掷千金以求绣品,沈寿均只受浅资”。因为她既不贪恋名利,也不醉心于刺绣生意,而只想在提高与传授技艺上,寻求更广阔的天地。

最初,在官办的“女子绣工科”教学时,她就“亲手为学生们示范操作,扶着学生们的手,一针一针地教”。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她还兼教绘画、语文等课程。后来,因辛亥革命爆发,“女子绣工科”就停办了。于是,沈寿又在天津自设刺绣传习所,授徒教课。1914年,应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创办者之邀,沈寿将全家迁往南通,开始投身于该校绣工科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沈寿在南通执教八年,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她不仅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培养刺绣人才,还为学校的绣工科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有不少苏绣人才从这里脱颖而出。此后,在她的倡导与影响下,江苏其它地方的绣工科、传习所也开始多起来。她不辞辛劳,到中国各地授课传艺,身体力行地抒写着刺绣教育的历史篇章。

慈禧赐余兆熊(沈寿的丈夫字)、余沈寿之福寿字及余沈寿女士之名绣(公有领域)

直到后来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沈寿依然“惧其艺之不传”。于是,她开始亲自整理一生所积累的刺绣经验。在历时数月后,她最终编成了中国刺绣理论巨著《学宧绣谱》一书。此书仅万言,却包揽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这八个重要方面,还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沈寿所整理、创造的18种经典针法。这本书是中国刺绣史上的首创以及“最完整、最全面、最实用的第一部工具书”。2008年,“南通仿真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这位颇具艺术天赋与才情的名门闺秀不仅相夫教子有功,而且传艺育人有道。她有着过人的艺术才能,却从不贪图富贵、荣华。她无私地传授着她的刺绣技艺,一心只想把最好的刺绣人才和作品留给后世,为那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积淀贡献出小小女子的绵薄之力。

沈寿的传奇人生让人们看到,生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名门闺秀既可宜室宜家,亦能化小爱为大爱,用自己的才情书写历史、造福后世。

才女画家教书育人 留下画鱼技巧之专著

民国著名的女画家金章(1884—1939)是浙江湖州南浔人。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丝商家庭,自幼跟长兄学习作画。她的画作清秀灵动,“花鸟之外,尤擅鱼藻”。金章曾说,生平所画之鱼以创作于1909年的《金鱼百影图卷》为最精最长,连肃亲王善耆都称赞道“此卷若入鸥波馆,不输风流管仲姬”。而1915年创作的《金鱼》团扇则独树一帜地“以朱砂与淡墨写鱼,细勾金鳞,意态生动,明暗分明”。

由于金章“尤擅鱼藻”,1920年之后便被邀请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担任教授国画的“评议”,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作为画学研究会中的地位最高者,“评议”需要有较高的资历,在定期切磋交流的同时,还得辅导“研究员”练习作画。据金章的侄子兼学生、台湾著名画家金勤伯回忆,“姑母对我很严格,鼓励、督促自不在话下,她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教给我许多作画技巧;不仅只宋元绘画,像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勾描、青绿填彩等,亦一一为我解释、示范,使我获益匪浅。”

当时,由于“会中闺秀……亟望有画决之作,以便居家自习”,金章在长兄金城提出的“撰述成书之请”下,“摒弃俗务,尽两月之功,写成了画鱼专著《濠梁知乐集》。”该书有谱录、史传、作法、题咏四卷,其中作法一卷,是金章一生画鱼之经验的总结。只因在中国的艺术史上,“论画鱼技巧之书,向无专著”,此书从那时起,便被视为是“填补历史空白的开山之作”。

金章作画“尤擅鱼藻”。示意图。图为《无名氏画鱼册.金鱼九》。(公有领域)

金章倾尽心力,不断整理、记录自己的作画经验与心得。在此过程中,完全是本着一颗造福于求学者的无私奉献之心。她在完成了中国首部画鱼的专著之后,并没有急于为自己扬名,而是孜孜不倦地继续作画,以至于除了鱼藻之外,她所画的花鸟也有相当功力。连其他行家都赞叹有加,称赞“其花卉翎毛亦楚楚有致,皆有宋元遗意”。

而她的这些画作以及那部《濠梁知乐集》得以流传后世,则完全归功于其次子王世襄一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加以保护、珍藏,甚至到耄耋之年,仍不忘精心编辑、出版。1985年,这部“填补历史空白的开山之作”终于被正式出版,此后一直是画鱼爱好者们的研习之作。

油画先驱执教南洋 润泽莘莘学子

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张荔英(1906—1993)是南浔“四象”张氏后人,其父是民国的风云人物张静江,其夫是前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这位出生于民国豪门的贵族千金在游走旅居和动荡中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期间历经战乱、软禁、生离死别和种种风波。直到中年,她才远赴南洋,在新加坡“开启了人生和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1982年,新加坡政府授予了张荔英国家文化艺术奖章。1985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属下的国家画廊为张荔英举办了其一生中规模最为盛大的画展。她大部分作品都被新加坡政府视为文化瑰宝,典藏在国家美术馆内。据说,就连马来西亚的“国父”也收藏了她的三幅画作。短短几十年,这位中华名门闺秀在新加坡再次抒写了她传奇的后半生,成为如星光一般璀璨的“国宝级”女画家。

张荔英能在异国他乡获此地位与殊荣,离不开她潜心、投入的创作以及绘画技艺的日臻精湛,更离不开她对美术教育的孜孜奉献。1954年,张荔英应邀赴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任教。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座古朴的校园。

新加坡不少艺术家都曾谈到,“张老师教学认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新加坡国家画廊研究院的康斯坦丝‧薛尔思(前总统薛尔思之女)也曾回忆说,“张荔英长达27年的教师角色,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这段时期目睹了新加坡一批最有潜质画家的成长,其中她有一份功劳。”

在南洋美专执教27年来,她带着学生四处采风、作画,培养了无数“素描与油画”专才。每带一个毕业班,她都会欣然表示,这是“我最偏爱的一个班”。在给1967年毕业班的离别感言中,她写道,“艺术家须经长久岁月的苦练才达到成熟的境界的。”

在给1967年毕业班的离别感言中,张荔英写道,“艺术家须经长久岁月的苦练才达到成熟的境界的。”示意图。图为画家李进宇的油画作品“风中的莲花”。(黄小堂/大纪元)

作为艺术家,张荔英也是这样,不断通过苦练来实现其卓越的艺术造诣。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她的作品精致、细腻,“拥有完美无瑕的笔法、暗淡柔和的色彩、一丝不苟的构图”。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她可以多次跋涉崎岖的路途,忍受炽热阳光的暴晒。且从她1962年创作的那幅《莲花颂》中,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她“品格纯正、超逸脱俗”、身在苦中不畏苦的超凡性情。

为了能有足够的时间潜心创作,张荔英只愿做“一周只教三天”的兼职老师,但张荔英也并非是消极避世、只关心个人的艺术生涯,她在学校遭遇经费困难时,依然积极地与校友一起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义卖,贡献绵薄之力。当时的新校长林有权后来回忆说,她“长期协助校方处理有关校务的英文文件,为学生写推荐信、争取海外奖学金,对南洋美专的发展贡献良多”。此外,她还将自己一部分作品拍卖后所得的资金用在设立“张荔英美术教育基金会”上,以此来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

无论是进行艺术创作还是教书育人,张荔英都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中国传统名门闺秀的德行与品质。同上述那两位名门闺秀一样,张荔英也把在家相夫教子的慈爱与无私延伸到社会中去。不难想像,其结果必然是会培养、成就更多的人才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裨益。

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是一个极为重视道统、美德与伦理的民族。每一个以仁、义、礼、智、信教导后代的名门望族,不仅能培养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好男儿,也能教养出德行出众、才情斐然、有着慈母般胸怀的大家闺秀。众多鲜活的例子都在表明,这样的闺秀既能相夫教子、福荫家族,也能在外造福于社会、福荫国家与民族。@*#

参考书目:《南浔名门闺秀》,浔根丛书·第五辑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年四季,天道循环。从二十一岁那年起,我的四季循环中多了一季特别的存在——神韵季。第一次邂逅神韵是在渥太华,那天我迟到了。看到的第一个节目是精忠报国。大幕揭开,我的眼泪跟随而下。
  • 历史上的今天,徐悲鸿:生命本是天上来,却撒彩墨在人间。得失去留只一念,重返画中神仙卷。
  • 提起杜莎夫人,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蜡像馆。的确,她的一生跟蜡像有着不解之缘,命运多舛,她的坎坷经历又缔造了她的传奇。是什么原因使她开始学习制作蜡像?她又是怎样与法国王室结缘?她最恐怖的经历是什么?她又为何背井离乡远赴英国?第一个杜莎夫人蜡像馆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 2023年4月中旬,经好友推荐,喜欢艺术的我认识了旅居瑞典的中国画家范一鸣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观赏他的画作,听他聊创作灵感和中国文化。我也顺便采访了他在中国时的遭遇。
  • 漆器珍贵与耐用之特性,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漆工艺,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台湾茶文化与漆工艺结合,是翻转、是重生”,于是黄佳隆开设了“漆器茶道具制作教学”课程传承这项古老技艺。
  • 对文艺复兴艺术感兴趣的人很快就会熟悉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这个名字,他不但是佛罗伦斯的建筑师、艺术家,还是艺术史学家。1568年瓦萨里汇编的《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是文艺复兴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16世纪意大利许多顶尖的艺术家都是他的友人或熟识。朋友圈里也有很多人认识15世纪的艺术前辈。
  • 列奥纳多的离去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无比悲痛,因为从未有人给绘画带来如此高的荣耀。他俊美夺目的外表能为每一个忧虑的灵魂带来宁静;他辩才无碍的言辞可以折服最为顽固的头脑。他的体力可以压住爆发的怒火;他能用右手拧弯门铃铁环或马蹄铁,就像它们是铅制的一样。他是如此宽宏大度,身边聚集了众多朋友,只要其拥有智慧和才能,就不论贫富予以支持。他的一笔一画让最卑微平凡的处所熠熠生辉;因此,他的降生真的让佛罗伦萨得到了一件非常棒的礼物,而他的辞世则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量的损失。
  • 列奥纳多新圣母大殿(S. Maria Novella)“教宗大厅”(Sala del Papa)的墙上绘制《安加利之战》(Battle of Anghiari)的草图,以表现米兰公爵菲利波手下大将尼古洛‧皮钦尼诺(Niccolò Piccinino)的故事。他构思了一群骑兵争夺军旗的场面,他设计这一场面时的奇思异想,公认此画为技巧高超的杰作。
  • 那些看到列奥纳多制作的巨大黏土模型的人发誓说,他们从未见过比这更优美、更精湛的东西;这件模型一直保存到法国人跟随法王路易开进米兰、将其打成碎片。他为这件雕塑做的一件公认完美无瑕的蜡制小模型也佚失了,同时丢失的还有他通过研究创绘的一本马匹解剖学图册。
  • 达·芬奇这位天才的想法非同寻常:为了使画作具有最强的浮雕感,他在阴影的暗度方面致力探索,寻找可以画出更深阴影、比所有黑色都暗的黑色,以衬托光的明亮。最终,这种方法让画面如此深暗,以致没留下一丝光亮,更像是为表现夜晚的效果,而不是白昼清晰分明的特点,这一切都源于对更强立体感和艺术完美极致的探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