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玲:新闻工作的“变变变”

人气 111

【大纪元2020年06月05日讯】大学时代一次导修课,助教分享他对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和态度。

记者做访问,被访者未答问题前,很自然地想知道记者对该题目或名词所知多少。

因此,记者常被问“Do you know …”。

有些记者觉得他的专业应是见多识广的,就以点头回应,让对方解读为“我懂”。

事实上,新闻工作者的岗位,正是为了解答社会大众生活上许多的“不懂”。所以,助教说,回答“I don’t know. ”一点都不丢脸,因为记者不可能是所有事情的专家。

另一个更严肃的课题是,新闻专业十分严谨,必经重复核实,才可发表新闻。在印刷媒体的年代,今日付印的新闻是明日历史的纪录,报错了,只能更正,不能修改。

当年电视新闻若有“虾碌”误报,是死罪,要问责;误报的记者也真想地上挖个洞,把头塞进去。

但现实中谁都不完美,新闻工作者就必需具备认错的勇气和精神。

“I was wrong. ”这句话,并不丢脸。

十年前一次公务,在东南亚国家遇到一个由几个华文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原本约好早上八时集合出发,有记者迟到又没有跟大家道歉。在我的标准是匪夷所思。

跟其中一位男生聊起来。

“我的年代记者不能迟到。迟到不解释,不道歉,更不行。”我说。

“我们也不行。”男孩说。

“我们上班迟到要罚款,一分钟一块钱。”他补充。

我的天!

当年那个记者团没有来自香港的媒体。但香港的新闻工作模式也在年月中蜕变。

电视新闻淡然对待“虾碌”误报。如直播进行中及时发现误报,就由新闻主播读出更正,已不向观众“致歉”了。

相信这是新闻行政的取态。

今非昔比。

这一年,看香港记者每天“驰骋”在战场一样的前线采访新闻,不知当年积极有为的“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今何在?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觉悟
袁斌:党媒洗白香港选举结果漏洞百出惹人笑
【思想领袖】沃勒:中共的病毒宣传操控世界
中美“信息战”来临 华文媒体何去何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