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萨之筏》:黑暗中的希望

文/埃里克·贝斯(ERIC BESS)翻译/陈遇
西奥多·杰利柯的作品(Théodore Géricault)《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Medusa)细部,1818-1819年。油彩、画布,4.91 x 7.16公尺。卢浮宫,巴黎。(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599
【字号】    
   标签: tags: , ,

19世纪启蒙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派曾经针对艺术的目的进行过辩论。

新古典主义画派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作为依归,专注于如何在艺术创作中重建秩序和结构。诸多这类的作品,像是贾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荷拉斯兄弟之誓》(Oath of the Horatii),就擅长于精准地描绘历史故事,甚至是人物的衣着和建筑物等细节。

Jacques-Louis David, 荷拉斯兄弟之誓
贾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Oath of the Horatii),1784-1785年。油彩、画布,3.26 x 4.2公尺。卢浮宫,巴黎。(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而浪漫主义画派则认为新古典主义作品缺少了艺术中的情感元素。例如,他们相信以当代故事为主题的绘画取材于人们亲身的经历,更能够撼动人心。浪漫主义画派希望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具有情感上的渲染力。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西奥多·杰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便是这样想的。不过同时他也接受了很扎实的传统艺术训练,并且也研究过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使他有足够的技巧来表现想要刻画的当代事件。

重建《梅杜萨之筏》

杰利柯终于找到了能够大显身手的机会。1816年,法国皇家海军护卫舰梅杜萨号(台译梅杜莎号)触礁搁浅,却因为没有足够的救生艇,留下了150人在海上。这些被抛下的人们共同建了一艘小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最后只有10个人存活下来。

为了制作这幅《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杰利柯做了相当多研究。卢浮宫网站描述:

“杰利柯花了很长时间准备这幅画的构图……他首先收集了许多文献,访问了幸存者并画下他们的素描。在工作室研究了受残的遗体,另外还请朋友作为模特儿……”

构图展现崇高

杰利柯想描绘人在面对艰难处境下仍保有的希望,一种近似于崇高的境界。根据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ies)网站,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于1757年所着的《崇高与美之源起》(Philosophical Enquiry)中,将崇高的境界与敬畏、恐惧和危险等经验连结在一起。柏克将大自然视为崇高的事物,能够让观者产生最强烈的冲击感受。

在《梅杜萨之筏》中,杰利柯想描绘幸存者漂浮在天际和水平线之间的无奈和无力感。他在画面上进行了两条对角线的构图:其中一条从右下角到左上,透过绳子连结木筏和桅杆;另一条则从左下角的受难者开始一直到右上,再透过另一条相对的绳子进行加强。这种对角线的构图元素不同于一般水平垂直的构图元素,强化了画面构图的力道。

画中人物从左下到右上逐渐地增加生气。左下角的人物濒临死亡。其中一个年长者的大腿上躺着一位受难者,他把头靠在手上,脸上带着一副任随命运摆布的神情。

然而,紧接在他背后的另一个人物,却转头望向木筏前端的人群。透过前端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奋力向前冲、伸手、抓取并指向远端,画面人物的活力也不断地增强。

在木筏最前端的两个人物挥舞着旗帜,好像在对着远方的什么东西呼喊着。他们对着什么喊呢?他们希望遥远的一艘船能够看到并解救他们。

梅杜萨之筏
西奥多·杰利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细部,1818-1819年。油彩、画布,4.91 x 7.16公尺。卢浮宫,巴黎。(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黑暗中的希望

那么,杰利柯想要告诉观众什么呢?我认为他想传达的是,“美”不仅是事物的外表,也包含了我们心中的美。我们在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时,这种美便会体现出来;精神之美在黑暗中给予我们希望。

诚然,创造来自于“必须(需求)”,但如果我们没有“希望”,又为何要创造呢?每次看到画中这艘木筏时,我都忍不住联想到,这是这些人为了生存而造的。不同种族背景的人们必须同心协力才能够生存,因为他们希望活下去。

同样身为在美国打拼的非裔画家,这幅画对我诉说的就是一名美国黑人的心声。我知道很多人来自不同的种族、性别和家世背景,但我们都希望能存活下来。我知道要一直满怀希望是很难的。媒体的报导经常加深了我们的沮丧和绝望,让我们放弃努力,把头埋在手里,背弃我们的未来。

不过,在人生之筏漫无目的的飘泊中,我也看到了远方的船只。我看到了那些与我同船的人们——有些已经放弃希望,而有些则将希望寄托在奇迹上——我不禁开始思考生命的挣扎是如何形塑我们对奇迹的渴望。

那么我期待的是什么呢?我眼中远方的船上载着什么呢?对我而言,我希望我们能够耕耘对彼此的信赖,对万物的慈爱,包括那些可能伤害我们的人。我希望在艰难的时刻仍能保有耐心。尽管我们面对的是黑暗,我仍然希望所有人都能遇见奇迹。

原文Hope for the Impossibl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传统艺术作品有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指向肉眼不可见的东西,从而引发我们思考:“这对我、对每位观众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了过去,又会如何影响未来?”“它对我们身而为人的经验有什么启迪?”

作者简介:

Eric Bess是一位美国写实艺术家,目前是视觉艺术博士研究所(Institute for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Visual Arts,IDSVA)的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国作家史丹利‧霍洛维茨(Stanley Horowitz)写道:“冬天就像蚀刻版画,春天是水彩画,夏天像油画,而秋天是综合四季的马赛克(镶嵌画)。”几世纪以来,诗人与作家用笔歌颂四季,而画家用色彩使之流传千古。
  • 聚会宴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希腊,有一种称为“会饮”(symposium)的特殊宴会,是当时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宴饮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岁时就计划为但丁《神曲》着手绘制插图。他的艺术才能大多体现在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上。除了神曲之外,他还为其它文学名著制作精美的插图,如《圣经》、《失乐园》、《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图的面世,即被大众认为文学结合视觉艺术的一大杰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