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医认为能疗疾的食物 为何西医认为没效?

文/王恬中(前美国农业部研究院研究员、营养学专家)

一些食物中医认为有疗疾或保健的功效,但西医研究发现没有太大效果,是什么原因?(Shutterstock)
一些食物中医认为有疗疾或保健的功效,但西医研究发现没有太大效果,是什么原因?(Shutterstock)
人气: 125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编者按】一些食物或中药材,中医认为对身体有疗疾或保健的作用,但西医研究却认为无效。这是什么原因?

西方营养学

一直以来食品营养学研究主流大多都是用西方医学的概念在进行,在西方医学的观点里,有效的成分会影响身体代谢反应,基于这些影响与作用,所以这些成分有了功效。

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营养素、植物营养素⋯⋯,大部分基础营养学研究的题材都是以单一或类似结构化合物(营养素)为主,因为这样容易透过实验,找出这些化合物影响的化学反应为何,进而了解这些化合物对身体的功效。透过这样的研究,可了解哪些成分透过哪些机制可以预防疾病,或者是对于管理疾病有所帮助。

可是当测试“直接吃食品”的效果时,结果往往不如基础研究所预期。在实验室里面明明已经证明了这些食品中营养素的成分对于身体的功效,但是为什么直接拿来吃的时候却看不到效果?

举个在韩国长期当做保健食品的红参为例。为了证实红参对身体的好处,全世界有很多实验室都在研究红参中特定成分对于身体的功能,也证实红参含有的许多成分都对身体代谢有功用,但是进行到食用红参分组实验的时候,往往结果却出乎意料,多数食用研究结果都显示红参对身体的功效不大,甚至根本没效。

研究者将这样的结果归咎于食材中复合的成分相互作用下,造成有效成分浓度不够,效果不明确;也有研究者认为每次实验中使用的食材品质不同,所以才会有的时候有效,有的时候没效。

这些当然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原因,但是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这些食物及食物中所含有的特殊成分,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当随机将人群分类,忽略了每个人本身的特征是否合适的时候,最后适合的人吃完出现了期待的效果,但不适合的人可能不但没有效果,还会越吃越糟,整体统计下来,期待的效果当然就不会出现了。

再拿红参当例子来说明过敏这件事。

我们已经知道过敏的人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体质,而这两种体质特征刚好相反,一个是脾经过高造成免疫力太强,另一种是脾经太低造成免疫力不足,如果不把体质特性分别出来就进行“红参是否有减缓过敏效果”的研究,最后脾经过低造成过敏症状的人吃了补脾的红参,效果显着,但是脾经太高的人,吃了红参反而会使脾经更高,不但没有抑制过敏的效果,可能过敏还会变得更加严重。所以没有针对体质分类的食品研究,很容易会掉进无效的结论里。

东方营养学

如果说西方食品营养学研究的强项在了解“身体内部的各种化学反应”,那东方(中医)食品营养学的强项则是了解“食物(中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东方营养学看的是饮食对于改变身体血液分配的力量,中药药典里面所说的归经就是这个概念——什么食物或中药对于哪条经络的血液循环会有影响。

像是红参会增加脾经的血液循环,也就是说会增加上肠系膜动脉的血液量,进而造成小肠、大肠、胰脏及上肠系膜血液的供给增加;反之,西洋参对脾经没有影响,会促进肺经的血液循环,增加呼吸道的血液供给。

有趣的是,这样的归经作用无法只靠单一成分就能有效。我们曾经尝试萃取中药里特定的化合物在老鼠身上测试,发现把中药内成分个别测试时,改变血液供给的力量就无法重现,所以中药会影响血液循环的效果是“复合型物质”所造成,很难用西方营养学的方式来研究。由于复合型化学物质的作用非常复杂,饮食或中药究竟是如何对脉象产生作用,其中机制还需要更多人一起来研究才可能解开。

摘自《从食指看健康:王唯工科学脉诊生活保健指南》 商周出版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古中医“五藏六府”与现代“五脏六腑”之别处

· 中药伤肾、含重金属?中医师破解2大迷思

· 人参补气血 是“草药之王” 中医荐2味药膳

责任编辑:李清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