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循吏孙谦 清正廉洁造福一方 猛虎竟也避让

文/周晓辉
在孙谦的治理下,两郡人心安定,社会秩序井然,当地人民因而把他看作父母一样爱戴。(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726
【字号】    
   标签: tags: , ,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循吏列传》中,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孙叔敖被其列为“循吏之首”。“循”意思是遵循道义、顺应时势,也就是说,孙叔敖被视为遵循道义、顺应时势的官员之首。

司马迁之所以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有着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的孙叔敖尽心尽力辅佐楚庄王,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斐然,助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为解决水患,还倾尽家财,历时三载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造福于百姓。而他一生清廉、礼让,去世的时候连入殓的棺木都买不起。

因为有孙叔敖这样杰出的人物,孙氏宗族祠堂多以“兵家始祖、循吏之宗”作为对联,希望后辈效仿。大约九百年后,孙氏宗族又出了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亦在当时被称为“循吏第一人”的人物:孙谦。

史载,孙谦,字长逊,祖籍山东,其祖辈在东晋时期移居到了江南东莞莒县。年少时其品行就为其亲戚赵伯符所欣赏。在孙谦十七时,赵伯符出任豫州刺史,遂委任其为左军行参军。任职期间,年纪轻轻的孙谦就以能干、处事得当见称。其后,孙谦因父亲去世服丁忧而离职,暂时寄居在历阳。彼时,他的弟弟妹妹尚年幼,孙谦便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依靠务农养活全家。乡里人看其家庭和睦,都称赞其为人敦厚、朴实。

南朝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了孙谦的品行,就在其服丁忧后,任用他为行参军。后孙谦又被推荐到大司马、太宰二府中任幕僚。他的才干获得认可,遂被任命为句容县令。在作县令期间,他为官清廉谨慎,且博闻强记,熟知县中的所有事物,当地人把他视为神明。

孙叔敖为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一生清廉、礼让。(公有领域)

广施恩惠 教化蛮人

南朝宋明帝泰始初年,在建安王刘休仁的推举下,孙谦被擢升为明威将军,出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这两地处于长江三峡地区,当地密林中生活着蛮人与獠人等少数民族。以往的官员为了使这些少数民族臣服,常常动用武力镇压,但效果适得其反。

孙谦上任前,宋明帝下诏允许他募集千名兵士同行,以保障他的安全,但孙谦却谢绝了明帝的好意,他对明帝说,蛮獠不宾服是因为官府对待他们的方法有问题,根本不需要兵士,也不需要浪费国家的钱财。

到了巴东、建平,孙谦一改以往的镇压政策,广泛施以恩惠,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推行教化,从而感化了蛮獠,他们纷纷献上黄金珍宝,表达感激之情。对此,孙谦不仅一一婉言谢绝,让他们回去安心度日,还将先前被贩卖的蛮人释放回家。此外,对于自己俸禄中来自本郡官吏百姓的部分,孙谦也都予以免除,以减轻百姓负担。

在其治理下,两郡人心安定,社会秩序井然,当地人民因而把他看作父母一样爱戴,孙谦的威信日益高涨。如此走过了风平浪静的三年,孙谦因政绩卓著,被征召入朝为抚军将军中兵参军。

为官勤政爱民

孙谦为官七十余载,横跨宋、齐、梁三朝。宋后废帝元徽初年,孙谦被任命为梁州刺史,他推辞没有就任,随后又被任命为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刘景素举兵反叛前,因顾虑刚强正直的孙谦可能坏事,就找了个借口让其出使京师,然后才作乱。刘景素失败被杀后,孙谦迁任左军将军。

齐高帝建元初年,孙谦任宁朔将军、钱唐县令。他采用简单的办法处理繁杂的事务,以至于监狱中都没有羁押等待判刑的囚犯。钱唐百姓感念其恩德,在其离职时,追着送给他很多礼物,孙谦一无所受。

齐明帝在密谋废立时,想任用孙谦为亲信,让他兼任卫尉,还给他上百名卫士。然而,孙谦并不想参与宗室内乱,就自作主张解散了卫士,齐明帝虽没有怪罪他,但也不再重用他,让他出任南中郎将司马。东昏侯永元元年,孙谦迁任大夫。

梁武帝天监六年,孙谦出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此时的他已然八十多岁,但仍勉力处理政务,一如既往地劝农桑,施教化,使当地百姓能安居乐业,收成也比邻近地区要高。

在他来零陵前,郡中经常有老虎伤人,但自打他来后,老虎竟然绝迹了,而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再次出没伤人。大概老虎也知晓孙谦是一位清正廉洁、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不愿为其添乱。

孙谦来零陵前,郡中经常有老虎伤人,但自打他来后,老虎竟然绝迹了,而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再次出没伤人。(Shutterstock)

廉洁作官 仁义为人

孙谦从年少时至老年,共担任过二县五郡的长官,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其为官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大,一生廉洁,从不接受官员百姓的礼物,也不积蓄财产,一般就居住在官府里;每次离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宅,他就借官府空着的马车棚短暂居住。

在生活中,孙谦也是十分简朴,床边使用苇或竹编的粗席作屏风,冬天则使用布被与莞草编制的席子。夏天虽没有蚊帐,但晚上睡觉却没有蚊虫来骚扰,别人都很惊奇。这大概与老虎在其任时不去骚扰是一个道理。

天监九年,其被征为光禄大夫。入朝后,梁武帝嘉其廉洁,对其甚为礼遇。而每次朝见时,孙谦不顾年龄,仍请求承担繁重任务以效力。梁武帝就笑着说:“朕使用卿的智慧,不再使用卿的气力。”

孙谦年过九十时身体仍十分强壮,与五十岁的人相仿。每次朝会,他都比众人先到公门。天监十四年,梁武帝下诏道:“光禄大夫孙谦,清慎有闻,白首不怠,高年旧齿,宜加优秩。可给亲信二十人,并给扶。”大意是,梁武帝觉得孙谦名声卓著,始终如一,又是高年老臣,应加以优待,优待的方式就是赐给他亲信二十人,并允许在入朝时由专人加以搀扶。

为官如此,为人孙谦同样以仁义著称,其所行仁义之事超过很多人。比如他的堂兄孙灵庆生病后,无人照顾,就在他家养病,他每次出门和回家后都要前去探视,询问起居情况。

还有彭城人刘融,行乞时突然患上重病无人收留,被人送到了孙谦家。孙谦并不嫌弃,打开厅堂接待并照顾他。刘融去世后,孙谦又以适当的礼仪为其安葬。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

天监十五年,九十二岁的孙谦死于光禄大夫任上。去世前,孙谦已经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就让儿子帮他写了遗书,遗书中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打算追求富贵,也不求出人头地。后来,仕历三代、官成两朝。我希望能够丧事俭办。古人丧事很俭朴,所以,我的棺材能够藏身就好了,其它一切从简。”

梁武帝得知,非常感动,特地下诏赐钱三万、布五十匹,并亲自为其举哀,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孙谦的以德行造福一方的一生,亦印证了“仁者寿”之言并不虚妄。@*#

参考资料:

《梁书》卷五十三
《历史感应统纪》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于冕上疏为父于谦平反,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钦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
  •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乱失败,曹吉祥被磔刑于市;徐有贞获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乡,后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