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拜登重入巴黎协议 将会毁灭美国经济

人气 4524

【大纪元2021年01月22日讯】(英文大纪元记者Bowen Xiao报导/陈霆编译)专家称,按照现在的情况,美国若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将带来毁灭性的经济后果,并且实际的环境效益甚微。

美国总统拜登1月20日签署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的行政命令,这是他作为总统的第一个重大举措之一。据联合国的规定,签署协定的发达国家应“率先向资源不足和较脆弱的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同时也鼓励其它国家自愿捐款。

传统基金会的托马斯·A·罗伊经济政策研究所(Thomas A. Ro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ies)副所长尼古拉斯·洛里斯(Nicolas Loris)认为,虽然该协议“立意良善”,但从一开始就存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缺陷。

“对美国家庭和企业来说,这将是非常昂贵的,因为我们80%的能源需求是通过碳排放的传统燃料来满足的”,洛里斯对《大纪元时报》说,“对它们进行监管并对替代品进行补贴,将损害美国家庭和纳税人。”

“因为《巴黎气候协定》没有实权,发展中国家在排放方面得到了自由许可,”他说,“《巴黎协定》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巴黎协定》的目标是,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最好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根据联合国的说法,为了实现这一长期目标,各国“力争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尽快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以实现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意指不影响气候)的世界”。

2016年,洛里斯和其他专家撰写一份传统基金会的报告,题为《巴黎协定的后果:毁灭性的经济代价,几乎为零的环境利益》(Consequences of Paris Protocol: Devastating Economic Costs, Essentially Zero Environmental Benefits)。报告中探讨了美国若成为《巴黎协定》的一部分将面临的经济影响,以及它对减少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洛里斯表示,企业将把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我们估计,在15年的时间里,每个四口之家的总损失为2万美元,”他说,“如果能源成本增加,美国人不仅要为电费和水泵支付更多的费用,而且杂货、外出用餐或买衣服的支出也会提高,因为这些都需要能源来制造。”

洛里斯说,对家庭的经济打击将是巨大的,并将对穷人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他们在能源成本上的支出,占其预算的比例最高。

“这是一项非常退步的政策,而非更积极主动和注重创新,并可带来经济和环境福祉的做法。”他说。

“这个协定真的两样都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从全球角度来看,仅带来经济上的痛苦,没有真正的气候收益。”

哈特兰研究所(Heartland Institute)环境与气候高级研究员安东尼·沃茨(Anthony Watts)说,根据他们的分析,该协定将使美国“到2025年因缩减部分产业,损失约270万个工作岗位。目前,我们将失去约44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

美国在2020年11月正式退出巴黎协定,不过前总统川普(特朗普)早在2017年就曾谈到退出。川普批评该协定对美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指出,其它一些国家不会被要求达到同样的标准。

“根据该协议,中国将能在惊人的时间里持续增加排放量13年”,川普说,“他们可在13年内为所欲为。我们却不能。⋯⋯还有很多其它例子。”

根据《气候行动追踪》(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数据,中国是全球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最大出资者和建设者。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巴黎协定的支持者对拜登政府的举动表示赞赏。

“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是相辅相成的,拜登总统一上任就把这些关键问题作为他的首要任务之一。”美国清洁能源协会首席执行官希瑟·齐卡尔(Heather Zichal)在一份声明中说。

“为了让世界克服这一挑战,我们的国家必须做的不仅仅是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发挥领导作用,”她说,“美国的清洁能源产业,随时准备投资于美国社区和美国劳动力,我们将共同努力实现一个更加繁荣和低碳的未来。”

与此同时,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称,拜登此举是朝着错误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他说,美国“已在减少碳排放,而中国和协议中的其它国家却在不断增加碳排放。”

“总统重新加入了失败的巴黎气候协定,这是一个可怕的协议,它将使我们自食其力的美国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痛苦,且无法保证中国或俄罗斯会履行他们的承诺。”麦康奈尔1月21日说。

责任编辑:叶紫微#

相关新闻
川普:气候协议无法挽救地球且扼杀美经济
拜登上任首日签17个行政令 近代总统之最
澳洲欢迎拜登政府延续川普对华强硬立场
拜登就职多国领导人祝贺 习近平未发贺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